APP下载

新出《唐赵士达墓志》疏证

2021-06-30王亮亮赵汗青耿庆刚

考古与文物 2021年2期
关键词:墓志王勃

王亮亮 赵汗青 耿庆刚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赵士达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底张街道陶家村。墓葬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坐北向南,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该墓时,在甬道内出土青石墓志两合。其中《唐赵士达墓志》,志盖盝顶,无字,四刹阴刻二周卷草纹饰,长76、宽75、厚11.5厘米。志石近方形,长74.5、宽72、厚15厘米,四侧阴刻卷草纹饰。志文楷书,共48行,满行48字。其所载史事,对初唐历史有重要研究价值,可补史籍之阙。志文出自初唐文学家王勃之手,行文气势磅礴,音韵谐美,长于用典,具有珍贵的文学价值。

志主赵士达,字昇卿,甘肃天水人,两唐书无传。以志文内容推算,赵士达生于隋开皇八年(588年),卒于唐咸亨三年(672年)。赵士达出身望族,尝投身于隋末王世充帐下,降唐后屡立战功,征突厥,伐西域,平西南,战高丽,初唐时期几乎所有重要战役都可见其身影。本文拟结合传世文献与相关研究,对赵士达的家世、生平及相关问题予以简要疏证,并求教于方家。

兹释录志文如下(图一):

图一 赵士达墓志拓片(比例约为1/5)

唐故使持节都督丰州诸军事丰州刺史上柱国南康郡开国公赵君墓志铭 并序 太原祁人王勃撰/

君讳士达,字昇卿,天水人也。自云雷饗帝,高阳分五姓之墟;玉帛称王,全赵割三雄之地。呼池北走,气㯙于沧溟;碣石东临,势/倾于恒岳。灵姿闲出,宝契潜生。充国塞外之将军,义申明主;元淑汉阳之计吏,礼敌司空。长策奋发于朝端,高风磊落于天下。/曾祖略,魏虞部侍郎,北豫州刺史,武陵县开国公。郎官伏奏,掌喉舌于南宫;牧刺长驱,列科条于北部。祖楷,周左领府备身,左/右大将军,右屯卫鹰扬郎将。熊旗可建,声高八将之营;犀阙无征,劳事千夫之长。父钦,随冯翊县令,河州长史。名昇右辅,绩著/长河。庞别驾非令长之才,于廷尉有公侯之子。珠胎冠月,玉树梢云。毕万之绍,毕高终成列国;耿况之生,耿弇实遇兴王。公即/长史之元子也。中黄正性,发闲气于王庭;太白精灵,降雄芒于帝阙。殊姿动物,峻局惊人。紫石苻彩,黄金然诺。曹子和之弱/冠,破产而接英雄;贾梁道之童年,画地而成部伍。殷游暂见,即推方伯之才;祖逖相逢,唯叙经纶之业。属帝随暴逆,/皇家草昧。天地闭而宇宙倾,山泽暗而风尘起。公才唯应物,早怀吴马之功;生则逢时,爰定韩彭之策。收兵上谷,发卒平林。王/充既窃瀍洛,拜公为大总管。我高祖鸾舆北运,凤策西巡,封府库于秦中,列旌旗于灞上。公眇怀真契,不面伪庭,拥精骑而/盘桓,侯王师而踯躅。密归诚款,备献嘉谋。高祖锡金券而明恩,降银书而喻旨。公既委名王府,拔迹戎庭,提剑而谒辕门,/借箸而图方略。高祖即日授公上柱国,南康郡开国公,长平总管,寻改长平为建州,便拜公使持节建州诸军事建州刺史。/于时,九服多故,三灵尚梗。残凶雾聚,秽河洛之城池;巨猾云屯,触乾坤之位号。公寄深方面,宠极蕃隅,金装散而士卒雄,铁剑/利而俳优拙。淮阴背水,谁论地势之兵;尚父冲山,别布天官之阵。登太行而誓众,则窦德摧锋;出伊阙而观师,则王充乱辙。二/方之殄,我有力焉。武德七年,征还京邑,大勋既辑,皇阶无事。周王载櫜弓矢,汉帝不论兵甲。高祖虽委吏责成,宠功臣而/就第;而悲歌自舞,忆猛士而临边。乃拜公为齐王府护军,仍从王北讨。军还,府诛去职,以南康公归第。亭尉之逢李广,岂识将/军;天子之见冯唐,还思太守。贞观伊始,獯戎肆虐,马武以兵强请战,汉文以天下为心。戍卒五千人,空屯塞下;单于卌万,已及/云中。我文帝过细柳以论兵,出长杨而讲武。乃诏代国公李靖为北征大总管,仍命公为末将。代公龙钤独运,兽节长驱。奇/公于去夏之初,问公以平戎之略。公气雄军旅,识洞边疆,指麾而胜负可知,图画而山川在目。代公既资成筭,式振戎机,杖/宗庙之威灵,纳君侯之计议。故得师无滞日,再战而扫龙庭;役不逾时,一举而清瀚海。军还,犹以齐王故事,起授左武侯,龙台/府折冲都尉,从班,例也。柳溪余孽,葱河残犷,窥玉门而作釁,横铁丘而纵毒。贞观十三年,乃诏陈国公侯君集为征吐蕃大/总管,便讨高昌,仍命公为子总管。撞钟沸鼓,阵横银海之西;偃斾潜麾,路出沙场之北。官兵既进,丑类旋消。脑卢戎而釁鼓,血/康居而染锷。左右骑君之故地,尽入隄封;戊己校尉之残营,还修版筑。军还,加赏进给,官封如故。辰韩戾俗,秽貊遗区。公孙之/虐政已成,箕子之高风不振。犲声朵吻,扼玄儌而慠灵诛;虺毒吹锋,凭青丘而逆王命。文皇听朝,不怿,按剑长怀。雷霆震而/宇县惊,天子怒而元戎动。乃诏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总管,仍令公隶属,及破盖牟等城,公即分兵守镇。公肃承戎律,深入/寇场。招集逋犷,缮修烽侯。度王师于衽席,制长策于胸襟。属抗军谟,频纡诏答,嘉言罔伏,圣札仍存。贞观廿年,乃有诏/拜公为左领军尉中郎将,还令守怀远镇。公志深家国,表置屯田,万庾兼储,三军取给。刘琨意气,非唯将帅之林;马援生平,劳/受边疆之任。我皇继体,䍧牱背德。国有大命,公为称首。永徽元年,诏公驰驿,讨定䍧牱,便除使持节琰州诸军事琰州刺/史。边荒校德,诸葛亮之攻心;朝廷论勋,田广明之赐秩。显庆元年,迁使持节伊州诸军事伊州刺史。涂交玉塞,路接金河。群/蕃款慕之场,天子怀柔之地。军机是凑,传置攸殷。公备察原陵,广寻砂岸。悼壶浆之不绝,慨刍挽之无资。开田则潟卤自腴,/凿井而飞泉独涌。用周行役,若有神明。视职移年,奏课连最。龙朔元年,又征公为浿江道总管,与营州都督高侃于泸河应接/大总管、兵部尚书任雅相,命公破岛山大阵,仍于辽水造桥。沉砂破敌,自分龙豹之韬;鞭石成桥,无俟鼋鼍之力。师还,以军功/进给,加授使持节都督丰州诸军事丰州刺史。熊軿戒道,隼斾临蕃。卧鼓而镇边甿,露版而徵侍子。声高列刺,义动殊邻。司马/朗之临州,不论衣食;皇甫嵩之按部,每动讴歌。公大略鸣谦,深机勇退,山岳忠孝,锱铢珪组。拥旄开国,班超之事业已穷;供帐/临衢,疏广之诚言未遂。总章二载,聿求归老,表书三上,有诏,许焉,而公惠化所覃,华夷是仰。邪山犬吠,幸刘宠之长存;吴郡/鸡鸣,嗟邓攸之忽去。攀轮卧辙,杖策而去雄州;列鼎陈钟,朝服而归故第。以咸亨三年七月十日遘疾,薨于长安里舍,春秋八/十四。蘧瑗之论,葬地不及瑕丘;高慎之遗,孙谋空传素业。以咸亨四年,岁次癸酉,十月壬午朔十六日丁酉葬于洪渎川,礼也。/呜呼哀哉,海曲残金,随百年而共尽;谷城余石,与三略而同埋。旌轩肃而上路寒,萧吹动而严郊晚。山川气色,荒芜白兔之茔;/松槚风烟,凄断黄牛之墓。嗣子原州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廉,悲深扣地,痛极扪天。惟孝莫大于扬亲,旌德自归于时彦。翰林遗/老,杨雄未亡;鸿都旧儒,蔡邕犹在。斯文见及,下走何颜。瞻八九而多惭,辞再三而不获。爰抽弱思,式叙雄规。刻石题金,瘞丰碑/于此日;龙吟武吼,失宝剑于何年。乃为铭曰:/

昔在随氏,王纲大愆。三灵振越,九服迴旋。凤图失据,龙爻在田。黄街百六,赤地三千。才唯应务,代实须贤。当是时也,君侯出焉。/(其一)粤若高祖,乘机诞庆。帝赐金策,神开玉镜。大历虽昌,群凶尚争。项王背约,苗人逆命。黑雾朝屯,黄云晓映。寤寐三杰,经纶/七政。(其二)惟公远识,在险图安。六三从事,初九盘桓。逃殷裂社,去楚登坛。收兵洛邑,略地河干。勋参贾邓,气拥彭韩。金门拖紫,石/室藏丹。(其三)四方既辑,三垂未泰。天子征师,单于高会。雁门刀斗,龙城冠盖。阵出关山,兵临塞外。献筹运策,分麾转旆。瀚海长/清,繄公是赖。(其四)建旗西指,高昌顺轨。按节南招,䍧牱自消。伊砂镇绝,碣石途遥。邀神凿井,役鬼成桥。陈师誓卒,列刺班条。东西/百战,出入三朝。(其五)万户之侯,四州之主。志成业遂,投簪税组。日月功名,山河茅土。人理同逝,生崖昜古。埋壮士于山足,瘞将军/于泉户。坟茔列而翠石沉,松柏碎而黄尘聚。(其六)

一、志主家世

赵士达,天水人。从史籍及出土资料看,天水赵氏在唐代的地位虽无法与七宗五姓等大世族相媲美,但在门阀士族仍有着巨大官场和社会影响力的唐代,还是具有相当的名望。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天水赵氏一门四位宰相。又如《唐代墓志汇编》载有天水赵氏墓志20多方,与其通婚者也多为荥阳郑氏、博陵崔氏等世家大族。据史料还可统计出唐代134位天水赵氏族人,就有68位在五品以上,足以说明天水赵氏在唐代政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1]。

志主赵士达的曾祖略、祖楷、父钦与子廉,传世文献均无载。“曾祖略,魏虞部侍郎,北豫州刺史,武陵县开国公。”虞部,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年)置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设郎中等官,职掌有关山泽、园囿、草木、鸟兽之政令。祖楷,周左领府备身、左右大将军、右屯卫鹰扬郎将。备身,官名。掌管宿卫侍从,供御刀箭。右屯卫,禁卫军指挥机构,隋朝为十二卫之一。鹰扬郎将,官名。《隋书·百官志》:“鹰扬府,每府置鹰扬郎将一人,正五品。”[2]父钦,随冯翊县令、河州长史。冯翊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武乡县置,治今陕西省大荔县。河州,十六国前凉分凉州东部六郡地置,治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市)。

二、志主生平

1.归降李唐

志云:“属帝随暴逆,皇家草昧。……王充既窃瀍洛,拜公为大总管。……(公)密归诚款,备献嘉谋。……委名王府,拔迹戎庭。……高祖即日授公上柱国,南康郡开国公,长平总管,寻改长平为建州,便拜公使持节建州驻军事,建州刺史。”“帝随暴逆,皇家草昧”指隋末大乱,山头林立,宇文化及弑君之后,各地军阀纷纷拥立傀儡皇帝的局面。故曰“天地闭而宇宙倾,山泽暗而风尘起”。志又云:“公才唯应物,早怀吴马之功,生则逢时,爰定韩彭之策。收兵上谷,发卒平林。”此时的赵士达,显然已拥有自己的武装,在隋末乱局中割据一方,待价而沽,伺机而动。起初,赵士达在王世充麾下任大总管。墓志言王世充作王充,言窦建德作窦德。因唐代为避李世民讳,史籍中将王世充多记为王充。武德二年,在王世充部纷纷降唐的大环境下,赵士达亦率部投降唐朝。

关于赵士达归降一事,史料中少有提及,仅《册府元龟》载:“(武德二年)八月,……赵士达率其部及圃田县并来降。”[3]王世充,史载其沽名钓誉,诈伪善辩。称帝后,又急功近利,治国无方,其麾下将领离心离德,纷纷弃之。其中降唐的名将有罗士信、豆卢达等。从武德二年二月至武德四年七月,仅《册府元龟》和《旧唐书》所载,由王世充部来降的将领便有36位,赵士达是其中较早降唐的将领。将其与同一时期从王世充处降唐的名将罗士信相比,罗士信于武德二年六月率千余人降唐,赵士达于武德二年八月率其部并圃田县降唐。罗士信获封陕州道行军总管,平王世充后方授绛州总管,封剡国公。赵士达获封上柱国、南康郡开国公、长平总管。罗士信,《旧唐书》有传,在降唐之前,便以骁勇著称。然赵士达所获封赏犹在士信之上,应是由于其所携兵将及一县之地的缘故。圃田县在今河南郑州市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大业初属荥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为中牟县。巧的是,赵士达曾祖赵略也曾在中牟一带任官。故赵氏在此地,或有一定根基。赵士达率圃田县来降,在军事地理上可与长安对洛阳形成合围之势,其军事意义不言而喻,这从其受封官职的权重也可窥见一斑。

志云:“登太行而誓众,则窦德槯锋;出伊阙而观师,则王充乱辙。二方之殄,我有力焉。”王勃为赵士达子所撰《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中亦有“登太行而耀甲,则建德离心;出函谷而扬麾,则王充破胆”之句[4]。可见,赵士达降唐之后,还反戈一击参加了平定窦建德和王世充的战事。

2.随齐王北讨

志云:“武德七年,征还京邑,……乃拜公为齐王府护军,仍从王北讨。军还,府诛去职,以南康公归第。”齐王即高祖四子元吉。赵士达从齐王北讨一事,志文一笔略过。《新唐书·高祖本纪》载:武德七年闰七月“己未,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屯于豳州,以备突厥。”[5]此即著名的五陇阪之战。史载秦王世民仅随百名轻骑,驰至阵前,利用突厥颉利与突利可汗之间的微妙关系,巧用反间之计,迫强敌退兵。其间还记载了世民同元吉之间关于战略的对答。据墓志记载看,赵士达当时的身份为齐王府护军。墓志中专门提到“军还,府诛去职,以南康公归第”,这是一句十分值得玩味的话。王府护军本是王之近臣,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均担任过秦王府护军一职。但赵士达所担任的齐王府护军,显然是“从王北讨”的临时任命,任职时间很短,其与齐王元吉的关系或许并不深厚,故在两年后的玄武门之变中,赵士达似并未受到牵连,不过是“去职”并以南康郡公的身份归第而已,甚至很快又得到了太宗的重用。

3.北征突厥

志云:“贞观伊始,獯戎肆虐,……乃诏代国公李靖为北征大总管,仍命公为末将。……故得师无滞日,再战而扫龙庭;役不逾时,一举而清瀚海。军还,犹以齐王故事,起授左武侯,龙台府折冲都尉,从班,例也。”《旧唐书·李靖传》载:贞观三年“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以功进封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焉。”[6]史籍中关于李靖兵出马邑,奇兵深入,一举而功成的记录可谓详尽。墓志中还记载了李靖在出征前后同赵士达探讨军事战略的过程。此次战役奠定了李靖盛唐第一名将的地位,也为赵士达的军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战役过后,赵士达也依据官职迁转的惯例“起授左武侯,龙台府折冲都尉”。

4.西讨高昌

志云:“柳溪余孽,葱河残犷,窥玉门而作釁,横铁丘而纵毒。贞观十三年,乃诏陈国公侯君集为征吐蕃大总管,便讨高昌,仍命公为子总管。”柳溪,在今四川。史载:“跨鹤山,在州西南废黄安县治东。一名驾鹤山,旧置柳溪驿于此。”[7]葱河在今新疆境内。此处柳溪与葱河均指代吐蕃。《新唐书·侯君集传》载:“吐蕃围松州,授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讨。……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进围都城,……智盛失援,乃降。高昌平,君集刻石纪功还。”[8]侯君集平高昌事,史籍记载甚详,此不赘述。唯墓志云侯君集为“征吐蕃大总管”一职,同史籍记载有出入,当以史籍为准。

5.东伐高丽

志云:“辰韩戾俗,秽貊遗区。……乃诏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总管,仍令公隶属,及破盖牟等城,公即分兵守镇。……贞观廿年,乃有诏拜公为左领军尉中郎将,还令守怀远镇。”辰韩是古朝鲜半岛南部“三韩”部落之一,此处指代高丽。关于李世民亲征高丽的史实,《旧唐书·东夷列传》载:“(贞观)十九年,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自莱州汎海趋平壤。又以特进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六万趋辽东。……夏四月,李勣军渡辽,进攻盖牟城,拔之。……以其城置盖州。”[9]不同史籍所载出征时间略有出入,但在进军路线和进军时间上大致相同。赵士达当时应在李勣军中,并在克盖牟城后留守盖州。盖牟,在今辽宁抚顺市。史载太宗破盖牟城后,曾令韦挺守盖牟城,然“(韦)挺城守去大军悬远,……日夜战斗,鼓噪之声不绝。挺不堪其忧,……兼有叹怅之辞。”[10]韦挺为文官,钦命守城,然不通武事,对战斗鼓噪之声且忧虑不已,似难担当守城之责。故此时城中还应另有武将,此人很可能就是赵士达。贞观二十年,赵士达受任镇守军事重镇怀远镇。

6.南平䍧牱

志云:“我皇继体,䍧牱背德。国有大命,公为称首。永徽元年,诏公驰驿讨定䍧牱,便除使持节琰州诸军事,琰州刺史。”䍧牱,地名,在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北。西汉置䍧牱郡。隋为䍧州。但志文中的“䍧牱”,应指代西南之地,并非特指唐之䍧州。赵士达在永徽元年统领或参与了平定西南叛乱的战争。《资治通鉴》载:“(永徽元年)十二月,庚午,梓州都督谢万岁、兖州都督谢法兴与黔州都督李孟尝讨琰州叛獠;万岁、法兴入洞招慰,为獠所杀。”[11]琰州,唐贞观四年(630年)置,为羁縻州,属黔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对照时间、地域,墓志所载“䍧牱背德”应指此事件。而赵士达作为唐朝廷派出的平叛将领,出任地方军政长官正是题中之义。西南平定之后,赵士达仍作为刺史在此镇守。

7.任职西北

显庆元年,赵士达迁使持节伊州诸军事伊州刺史。伊州,唐贞观六年由西伊州改名,治伊吾县(今新疆哈密市),属陇右道。辖境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及伊吾、巴里坤两县地。这一地区沟通西域,扼守突厥,在当时的军事意义不言而喻,故墓志云:“群蕃款慕之场,天子怀柔之地。军机是凑,传置攸殷。”赵士达能在西域之地经略一方,亦足见朝廷信任。

8.再征高丽

龙朔元年(661年),唐军又对高丽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墓志载:“龙朔元年,又征公为浿江道总管,与营州都督高侃于泸河应接大总管、兵部尚书任雅相,命公破岛山大阵,仍于辽水造桥。”这是赵士达二次出征高丽,或许是由于前次进军高丽的经验,朝廷又将赵士达从河西道调任河北道,再次参与征伐。

揆诸文献,《资治通鉴》载:显庆五年(660年)十二月,“壬午,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将兵分道击高丽。”[12]龙朔元年“(四月)庚辰,以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水陆分道并进。”[13]《旧唐书·高宗本纪》又载:龙朔元年“夏五月丙申,命左骁卫大将军、凉国公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乐安县公任雅相为浿江道大总管,以伐高丽。”[14]在此次出征高丽之初,契苾何力任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后高宗意欲亲征,将几位大总管改为总管,契苾何力改任辽东道行军总管,任雅相任浿江道行军总管。在武后的谏阻下,高宗亲征一事取消,几位行军总管又重任大总管一职。此处墓志记载与史料有一定出入,从史料记载看,无论是浿江道大总管,还是浿江道总管,该职务一直由契苾何力和任雅相担任。而任雅相龙朔二年(662年)二月即在军中去世,任职时间仅十个月。墓志载“与营州都督高侃于泸河应接大总管、兵部尚书任雅相”,由此可见,赵士达出征高丽期间,应属浿江道,在任雅相麾下。墓志中“浿江道总管”之语,或有为志主溢美之嫌。

9.北扼丰州

无论战事是否顺利,论功行赏仍然必要。此次战役过后,赵士达以军功进给,加授使持节都督丰州诸军事丰州刺史。隋唐年间有两处丰州,一属关内道,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前旗西北。还有一处丰州为今福建省南安市。根据赵士达生平履历及武将身份,其任职的丰州应为关内道的丰州。此地南控黄河,西遏突厥,为战略要地。《唐刺史考全编》载赵士达约武德中为丰州刺史,其根据为王勃《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及《唐代墓志汇编》所载垂拱元年(685年)赵士达孙《天水赵君墓志》[15]。但据《赵士达墓志》所载,赵士达任丰州刺史,是在龙朔元年出征高丽回师之后,故最早不会早于龙朔二年(662年)。综合墓志及各史料,可知丰州刺史是赵士达最终所任职务。总章二年(669年),赵士达上书,聿求归老,咸亨三年(672年)卒。

三、几个问题

1.关于赵士达的爵位

按照志文所载,赵士达官封“使持节都督丰州诸军事丰州刺史、上柱国、南康郡开国公”,然王勃《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却云:“臣亡父故臣使持节都督丰州诸军事丰州刺史上柱国南康郡王士达”[16]。两者所载爵位不同。那么赵士达的爵位到底是“南康郡王”还是“南康郡公”?笔者认为此处应以墓志记载为准。“南康郡王”之语,当为讹误。原因如下:

首先,从相关出土墓志资料来看,前述赵士达孙《天水赵君墓志》云:“君讳□,字承庆,故丰州都督南康公孙,左□御率□次子。”[17]与赵士达墓志一同出土的赵士达第二子《赵俊墓志》亦曰:“父士达,皇运初基,授上柱国,南康郡开国公,建州刺史,寻迁左领军卫中郎将,伊琰二州刺史,丰州都督。”赵士达妻子《陈氏墓志》亦有“大唐故丰州都督上柱国南康郡开国公赵府君夫人陈氏”之语[18]。志文之间互为佐证,若赵士达果获郡王之封,没有理由在其与家人的墓志铭中不作提及。

其次,从唐初分封异姓诸王的情况分析。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异姓王分封较多的朝代,初唐时期所分封的异姓王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隋末割据中占据一方,其后降唐的群雄;一是战功赫赫的武将。李轨割据于河西,降唐后封凉王,罗艺割据于幽州,降唐后封燕王,杜伏威占领江淮,降唐后封楚王。群雄出身的诸王或为称霸一方的豪杰,或其降唐时机有扭转战局之功。从赵士达投降唐朝时的身份、所携身家以及投降时机来看,封王似乎尚嫌不足。再说军功,唐朝亦有以军功封王者,如郭子仪、李光弼等,皆有扭转乾坤、再造王室之功。但初唐时期,即使如李靖这样的名将也不过封至国公而已。赵士达虽南征北战,但多为佐贰之将,以战功封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赵士达是否曾在泽州任职

《旧唐书·长孙顺德传》曾记长孙顺德“召拜泽州刺史,复其爵邑。……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19]清人所编《泽州府志》中虽未记载赵士达在泽州的任职,但对于长孙顺德曾追夺赵士达所占田亩一事的记载大略与两唐书相同[20],或抄自两唐书亦未可知。长孙顺德贞观元年(627年)坐与李孝常交通,削籍为民。贞观二年(628年)召为泽州刺史。而墓志载赵士达武德七年(624年)随齐王北讨,如果赵士达曾任职泽州,只能在624~627年之间。墓志对赵士达是否曾任职泽州没有记载,以志文所载的详细程度,似乎不应落下此一重要任职。总之,判断泽州赵士达与志主是否同一人,证据不足,姑且存疑。

3.王勃与志主之关系

赵士达墓志的撰写人为太原祁人王勃。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以文才名播于史。墓志载其郡望为太原祁人。新旧《唐书》则载其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21]。各史料中关于王勃郡望历来便有太原祁人与绛州龙门人两种说法。王勃家族出自太原,后迁至龙门。“按‘绛州龙门’,言其本身实籍;‘太原祁’,谓其上世之族望。”[22]这一问题,学界早有定论,无烦赘说。

除了墓志,王勃还曾为赵士达子撰写《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其内容与志文亦可互相印证。王勃生卒年,学界目前尚无定论,但大致生于永徽元年(650年)或其前后。梳理王勃生平行事可知,咸亨三年(672年),赵士达卒时,王勃赴虢州上任。咸亨四年(673年),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赵士达墓志》即应作于此时。这一年冬,王勃被拘审下狱。上元三年(676年)卒,年约二十八岁。从王勃及其父祖辈的生平来看,很难找到同赵士达本人的交集线索。以王勃的年纪推算,与之交往的或为赵士达之子,《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也可侧面印证同王勃交往之人可能是赵士达嗣子赵廉,墓志载赵廉官职为原州(今宁夏固原县)都督府长史,上柱国。王勃与赵氏之间的确切关系,虽然目前尚无法明晰,但毕竟此《赵士达墓志》不见于今存清人辑录的《王勃集》与存藏日本的唐钞本《王勃集》数种残卷中,作为新发现的王勃佚文,其不仅对于初唐人物与史事的研讨有着重要的史学意义,而且对于初唐文学史和王勃的文学创作与风格的研究也有着特别珍贵的价值。而从文学史角度对于《赵士达墓志》的探究与分析,则有待文学史家阐发跟进。

[1]刘鹏.唐代天水赵氏家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7.

[2]魏征等.隋书:百官志(第28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73:800.

[3]王钦若.册府元龟(校订本)(第126卷)[M].南京:凤凰 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6:1376.

[4]李昉.文苑英华(第60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6:3148.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高祖本纪(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

[6]刘昫等.旧唐书:李靖传(第67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75:2479.

[7]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第68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05:3220.

[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侯君集传(第9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26.

[9]刘昫等.旧唐书:东夷传(第199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75:5322-5323.

[10]刘昫等.旧唐书:韦挺传(第77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75:2671.

[11]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99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56:6273.

[12]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00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56:6322.

[13]同[12]:6324.

[14]刘昫等.旧唐书:高宗本纪(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75:81-82.

[15]a.郁贤浩.唐刺史考全编(第1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366.b.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28.

[16]同[4].

[17]同[15]b.

[18]《赵俊墓志》及《陈氏墓志》与《赵士达墓志》同时同地 出土,志石现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待刊.

[19]刘昫等.旧唐书:长孙顺德传(第5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08-2309.

[20]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雍正泽州府志(第33卷)[M].凤凰出版社,2005:5.

[21]a.刘昫等.旧唐书:王勃传(第19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04.b.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王勃传(第20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39.

[22]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1992:10.

猜你喜欢

墓志王勃
唐代诗人资料研究系统的更新与拓展
——评《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蜀中九日
王勃
一字千金王勃
王勃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