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译萱:爱庐中的成长与蜕变

2021-06-28

学生导报·中职周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练琴专业课小提琴

■人物小记

蒋译萱,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2017级学生。2019年荣获第32届优秀中学生君远奖一等奖、第25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际小提琴比赛C组第一名;2020年荣获全国青少年小提琴协奏曲比赛专业少年组第一名。2019—2020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2014年,一个稚嫩女孩背着琴走入上海东平路9号。

六年后的如今,十六岁的她携着琴,穿梭于排练厅与课堂、驰骋于赛场与舞台。

指腹老茧、褐色“琴吻”背后——

蒋译萱的书架上,有一本音乐家宁峰的自传,封皮上印着“宁静致远,登峰造极”。

这八个字,是她常亲身体会而共鸣的,也是她所崇尚而追求的。自8岁来到上海考入附小开始求学之路,她就不断尝试贯彻着这一准则。

无疑,小提琴是极有灵性的乐器,只有秉着平静、从容的心态,才能迈过时间长河,与这个古老又永远拥有饱满唱腔和昂扬精神的乐器对话。

犹记得初入校门时,她练习的第一首炫技曲:帕格尼尼e小调奏鸣曲。抒情的旋律让人陶醉,而左手拨弦看似流畅而华丽,但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極高,只有大量的练习与思考才能掌握这个技巧。随着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练习,坚硬的琴弦在她的指腹留下了血痕——手上的茧越来越厚,又被琴弦磨去,最终形成了厚厚的老茧;脖颈处也有了一小枚褐色的印记,是长时间夹琴后小提琴给脖子留下的“琴吻”……

当帕格尼尼如歌的小调在音乐厅盘旋升起时,小小的她开始领会静心思考与专注练琴的魅力。

初次参加国际比赛就一举夺魁

2019年5月,她第一次参加国际小提琴比赛。赛期将近,她面对着这全然陌生的行程有些不知所措——对来自各国的强劲对手来说,勤奋练琴已是所谓“基操”:在国际赛场上,音准节奏技术等是每个选手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作品把握性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参赛者的音乐性、风格与灵性。

“一定要研究作品。”比赛在即,她的专业课老师黄晨星教授语重心长地叮嘱她,“多听、多模仿、多思考。”

于是,她找到了努力的正确方向。

美妙的旋律、绚烂的音乐史、沉默诉说的五线谱……她静心品读,去研究这些看似波澜不惊下的暗流涌动。

正如许多小提琴大师(包括她的专业课老师)评价的一样:她挚爱音乐,对音乐性与发音有敏锐的感知力和要求——这份感触与热情同样使她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最终突破了来自十几个国家选手的强劲包围,一举夺得第一名。

如今,她已无数次在国内外各大交响音乐厅中演绎与诠释音乐,手中的小提琴像是一位忠实的舞伴,并在大赛中屡获桂冠。

以演备赛,以战养战,经过无数次演出与比赛的洗礼,如今的她已逐渐焕发出夺目璀璨的光芒。

被音乐包裹的学习生活多重奏

被音乐包裹着的生活忙碌、轻快、井井有条。她习得了自律与热情、专注与效率并行。学校里,她背着琴像陀螺一样转上转下地上课,因此常常有老师感慨她的时间统筹安排能力:忙碌的同时能够平衡好专业课与文化课,两者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屡获校内及市级奖学金。在学校里,她能妥帖地安排好所有科目,但是她最爱的科目还是语文——文字的世界是多么奇妙啊。理性与感性交融,感情是艺术,逻辑是艺术,想象也是艺术,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其实殊途同归。校园里的生活多姿多彩,在这座音乐殿堂中,多元的艺术项目与形式令人收获良多。多声部协作充满趣味性,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她与同学组成了清晨弦乐四重奏,屡获殊荣,今年校庆她除了独奏节目外还与同学们上演了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

校园中充实而平和,而赛场上的日子使人热血沸腾。去年12月份,她又踏上征途——第三届“福田杯”全国青少年弦乐精英赛。与往日不同的是,刚满16岁一个月的她(参赛划分标准为16岁以上青年组)成为了青年组最小的选手,与一众20多岁的青年选手同场竞争。年龄差并没有使她退缩,她告诉自己,这是青年组的初体验,也是检验自己能力层次的最好机会。在比赛抽签时,她抽到了第一号,复赛上午九点第一个出场。冬天,深圳的中午尚有骄阳,但是清晨的深圳旅馆里,没有暖气,只有湿气。只有长时间的练琴才能让冬日里冻僵的手指灵活起来。恰逢停电,她调了早上四点半的闹钟,摸黑从床上起来练琴、开手。

最终,经过三轮的拼杀与竞争,她获得了青年组第二名。这样的优异成绩是她跨入青年组的第一步,在这强者如林的青年赛场上,16岁的她迈出了矫健的步伐。

猜你喜欢

练琴专业课小提琴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英语笔记
乐乐姐姐热线
练琴
挤时间练琴,家长的必修课
Pear Concert
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