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木耳产业发展浅析

2021-06-28雷丽霍国琴李雪君霍礼欢刘阳王玲

西北园艺·蔬菜 2021年3期
关键词:县区菌种木耳

雷丽 霍国琴 李雪君 霍礼欢 刘阳 王玲

1   小木耳成大产业

1)生产规模增长迅速。木耳是陕西仅次于香菇和平菇的第三大食用菌。近年来,在全省千亿级设施农业工程及脱贫攻坚工作的推动下,木耳生产规模不断扩张,水平迅速提升,生产方式实现了段木栽培向代料栽培的转变,分散生产逐步向集约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的转变,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量效益显著提升,真正是“小木耳,大产业”。据调查,2019年全省黑木耳产量(鲜品,下同)16.3万 t,产值11.4亿元,分别较2017年增长86%和77%。2020年上半年,全省木耳产量5万 t,产值3.85亿元,其中代料栽培9 362.4万袋,产量4.7万 t,段木栽培19.9万架,产量3 000 t。

2)区域优势比较明显。陕西木耳产区主要分布在陕南的商洛、汉中、安康和关中西部的宝鸡4个地市,关中、陕北也有少量栽培。其中商洛市是代料木耳栽培规模最大的市,2019年规模达13 070万袋,产量6.3万 t,产值4.6亿元,分别占全省木耳的87.7%、75.9%和76.7%。汉中市和安康市的段木木耳占比相对较大,分别占全省木耳的11.1%和13.7%。规模在100万袋以上的代料栽培有柞水、山陽、西乡、商州、勉县、镇安、城固7个县区。规模在1万架以上的段木栽培县区有略阳、白河、宁强、汉滨、洋县、西乡、宁陕、城固、紫阳、汉阴、石泉、镇巴、山阳13个县区。

3)带动增收效果显著。木耳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促农增收效果好,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增收产业。全省56个贫困县中有30个县区都有木耳栽培。据调查,2019年陕南地区26个贫困县区木耳总产值5.9亿元,占三市当年食用菌总产值的7.5%。代料木耳每袋成本2元左右,可生产木耳0.5 kg,产值3~4元,每袋收益一般在1.5元左右,如果按户均1万袋计算,纯收入1.5万元左右,效益可观。2019年木耳产业共带动贫困户2 606户5 906人,贫困户人均增收2 199元。

4)科技水平提升较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不断加大。黑威单片、黑威半金、黑威15、黑山2号、青皮、金杂交34号、黄背木耳、白玉木耳等新品种推广应用率不断提高;液体发酵菌种、吊袋立体栽培、塔式栽培、林下栽培等新技术示范推广范围不断扩大。木耳科技研发不断推进,以吉林农大李玉院士为代表的柞水李玉院士工作站、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陕西省食用菌科技特派团等技术团体均在柞水下梁镇西川村、柞水小岭镇金米村及汉中佛坪、略阳等其他主产区,联合建立了食用菌技术研发中心、技术研究示范基地、食用菌研究院、重点试验站、科技示范点、食用菌专家工作站、木耳博物馆等,大大推动了木耳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与产业提升。

5)标准化步伐加快。在各有关技术团队和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陕西省《黑木耳标准综合体》于2017年发布。柞水黑木耳继2007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后,2010年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入选“国家品牌计划”,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木耳产业发展做法入选国家“2019 年十大产业扶贫案例”,其产品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柞水木耳》成为陕西省2020年的1号地方标准(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1343-2020),于9月初发布,10月4日开始实施。还有留坝、镇巴等地木耳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等,都极大地推动了陕西木耳产业的标准化进程。

6)模式创新富特色。目前全省从事木耳生产的企业、合作社30余家,其中100 t以上规模化生产企业10余家,较2017年以前大幅增加。同时,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如商洛市围绕产业扶贫推行的“七统一分”的“千万袋”循环生产模式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等生产经营模式;汉中市的“园区引领、整村推进”的“三统一分”产业模式;宝鸡市“黑木耳现代休闲栽培法”自动化、产业化新模式等。模式的创新和推广,极大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和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2   大而不强存短板

1)产业规模偏小。木耳总体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基地个体规模偏小且分散,全省木耳生产的主要县区37个,生产量在1 000 t以上的县区仅有9个。生产量小,2019年全省木耳产量仅占全国的2.4%,与黑龙江(314.57万 t)、吉林(161万 t)等大省相比,差距很大。

2)生产水平不高。菌种及产品研发企业少、技术力量弱、菌种质量良莠不齐、品种退化等现象较为严重。生产设施简陋,水电路、烘干及清洁化晾晒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本地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技术服务跟不上。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新技术示范推广进程缓慢,标准化生产水平总体不高等。

3)品牌建设滞后。虽然“柞水木耳”品牌较响,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就全省而言,重生产、轻品牌的现象仍较突出,产品多以原产品大包散货销售为主,“两品一标”品牌建设和管理能力不足,区域公共品牌少且影响力弱,“秦岭木耳”等品牌没有培植壮大,市场竞争力不强。

4)政策配套不够。财政支持力度不足,木耳等食用菌没有设立专项;随着环保监管更加严格,菌料加工企业新能源锅炉、粉尘处理、新型加工设备等需要换代更新,运行费用加大,企业负担加重。市场营销流通不畅。部分县区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等,都影响产业发展。

3   建议对策谋发展

1)扩大生产规模。建议依托资源禀赋,结合陕西木耳产业发展特点,在《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统筹菌类结构,突出陕南木耳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建议全省年新增相对集中的百万袋木耳生产基地10个以上,力争到2022年木耳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达到20万 t以上,到“十四五”末,又有更大提升。

2)加大财政支持。建议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对木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年列支3 0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木耳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木耳品种选育、菌种繁育、菌包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建设、营销拓展等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市、县(区)也予财政配套,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木耳等食用菌产业。

3)补齐加工短板。建议着眼薄弱环节,大力支持省力化、机械化、自动化木耳生产加工设施的引进推广和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加工增值。建议全省每年支持产能3 000袋/小时以上的木耳菌包生产线10条,扶持壮大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1 000 t以上的耳类初深加工生产线10条,重点开展木耳系列产品的研发,提高产业附加值。

4)强化技术服务。建议依托食用菌“1+N”科研联合体,加大优质木耳菌种研发、菌种生产能力和菌种质量的提升,每年支持5家具有三级以上资质的菌种企业,选育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加大高质量菌种产能,提升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转化率。支持各级技术推广部门围绕科技攻关,从品种更新、技术完善、标准制订、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农民成为当地菌业的“土专家”和科技“二传手”,打通木耳等菌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5)完善配套政策。建议协调推进县级食用菌主管部门统一归口,形成政令畅通的行政管理体系;鼓励果枝木屑、秸秆基料化综合利用,倡导食用菌下脚料和废弃菌渣的生态循环利用;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将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加工主要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研究出台和落实木耳等菌类设施用地、用气用电、新能源锅炉补贴办法;强化金融信贷支持,配套出台相应的保险产品;加快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加大宣传推介;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好产业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陕西木耳产业做大做强,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县区菌种木耳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袋料栽培香菇改用胶囊菌种效果好
巧洗木耳
县区节能改灶发展现状与推广探析
发现木耳
木耳变形记
幼儿园私家菜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
选择优质食用菌菌种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