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岗—课—赛”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1-06-25刘黎明李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7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融合

刘黎明 李静

[摘 要] 当前正处于国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自贸区建设、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如何与时俱进,做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岗—课—赛”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以此促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岗—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基于‘岗—课—赛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SJGY20200649);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GBD1317097)

[作者简介] 刘黎明(1978—),男,山东平度人,博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研究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7-0082-04   [收稿日期] 2020-11-10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办学定位趋同严重,培养目标模糊并追求大而全。我国高校的办学定位趋同现象比较严重,千校一面追求争创“双一流”的办学目标。国内多数公办高校在办学规模上只追求高大上、全而广,缺乏对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的充分考虑,不管是综合型高校、单科型高校,还是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纷纷申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中出现趋同现象,导致办学特色趋同、课程开设趋同、能力培养趋同和就业方向趋同,从而出现了人才培养的无序和竞争力低下[1]。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与社会就业岗位需求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贡献,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热门专业,每年报名火爆,备受考生追捧。但受办学定位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不强,缺乏行业特色,甚至部分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已脱离了社会岗位的需求,培养的人才仅仅能满足其数量要求,而不能满足质量需求,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

3.专业课程设置老套,不能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的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迅猛,交易方式也与传统外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仍以传统贸易形式为主,中规中矩的开设老套经济学类专业所普遍开设的经济学类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又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导致学生虽学得广,但不精不专,从而缺乏就业竞争力。

4.教学体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我国大多数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办学理念和学校对实践基地和实训中心建设投入的影响,多年来一直偏重于理论授课,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较长的磨合期,甚至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课堂授课偏重于理论传授,学生在实操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岗—课—赛”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国内学者针对“学用一致,知行合一”提出了诸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果,满足企业岗位需要,但是缺乏对学习效果的有效评判,因此众多高校又引进了竞赛来作为促进教学成效的方式。

“岗—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岗、课、赛”三环节有机融合,培养学生面向岗位、面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将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培养融为一体;把专业实训与培养职业素养融为一体;把实操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融为一体;把课程学习和未来就业岗位融为一体;把学生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融为一体。

引入“岗—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岗、课、赛”有机结合,“以需设岗、以岗设课、以赛促教、以改促评”,最终形成有机良性互动循环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实施过程使学生真正从岗位需要出发提高外贸业务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具备综合业务能力,成为满足外贸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外贸人才。“岗—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如图1。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岗—课—赛”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1.组织教师深入外贸企业,对外贸企业的岗位设置以及岗位人才技能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探讨外贸企业岗位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的融合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选定与外贸企业岗位比较契合的课程进行课程与素质大赛、学科竞赛融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的外贸企业制定不同的調查问卷,深入了解不同性质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诉求,并纳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开展“岗—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防止观念和行动落后,保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2]。

2.制定“岗—课—赛”融合的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联合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利用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和专业优化调整论证的契机,在深入系统调研基础上,邀请不同层次的外贸专家,反复论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并制定“岗—课—赛”融合的协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邀请外贸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线上线下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让毕业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大力引进企业专家教师,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共同打造并夯实“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政府、行业协会和教指委组织主办的“互联网+”等创业大赛、创业培训和创业论坛活动;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以此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改造、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实施“岗—课—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就业等综合能力。一是“课岗融合”,以企业需求、能力培养和专业目标岗位群为核心,全面打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群。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目标岗位群进行分析,确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国家职业标准,以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为导向,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群内容与专业目标岗位群所需能力相对接,真正做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和岗位所需能力。二是“课赛对接”,以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标准为引导,全面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内容。将大赛内容及其标准引入到专业核心课程群内容体系中,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手段,改革考核方法。课程内容不仅要完成应知内容的传授,还要针对企业岗位需求有目标的引入能力培养,并在竞赛中检验,这需要对课程授课内容和手段不断创新。如开发头脑风暴、小竞赛等课下线上授课内容,其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成绩。课程考核可与职业资格认证和竞赛所获成绩挂钩,如获得助理跨境电子商务师资格证书和参加全国跨境电商创业大赛获奖的学生,“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课程期末免考核,直接获得成绩和学分。三是“岗—课—赛”全面融合,以提高育人质量和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岗—课—赛”全面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实质是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满足社会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首先要改革原有的传授性的授课模式,采用诸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场授课与课后慕课相结合、任务驱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项目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式的改革,让学生真正在授课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其次是利用好校内校外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竞赛。本科生导师制的学生参与导师相关课题研究,学生将导师课题方向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相结合,申报高层次“双创”项目;利用“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动,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互联网+”、教指委主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行业学科竞赛。最后是加强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整合多方优势,打造优质的教学资源。与用人企业、行业协会和大赛组委会联合编写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满足岗位能力的特色规划教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3]。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岗—课—赛”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岗—课—赛”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必须要处理好“岗—课—赛”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各自发挥最大、最优的效应。

1.处理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岗—课—赛”融合之间的关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岗—课—赛”融合既相似又有区别,要妥善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岗—课—赛”融合育人的作用。一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岗—课—赛”融合的前提条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国家推行现代高等学校职业教育的主流指导方向,只有全面加深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企业参与到高校的育人环节,才能更好地实施“岗—课—赛”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变了过去高校育人、企业用人的单一人才培养方式,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趋于职业化、人才培养方式趋于多元化。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制定和实施“岗—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既满足了企业岗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也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特色。二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岗—课—赛”融合实施的保障条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使高校熟悉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并将这种需求纳入“岗—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育企业所需之人才,教企业所需之技能。同时,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及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大赛,来保障“岗—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三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理念,“岗—课—赛”融合是人才培养的措施。“岗—课—赛”融合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实施的必由之路。“岗—课—赛”融合能促进高等学校课程授课标准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的高度统一,高校教师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和标准有选择地进行授课,并按照此标准共同开发教材、课件、实习和实训等教学资源,最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共同目的[4]。

2.处理好“岗、课、赛”和“岗—课—赛”融合之间的关系。“岗—课—赛”融合区别于单纯的“岗、课、赛”各环节,“岗、课、赛”各环节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机良性互动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做好“岗”和“课”的融合。“岗”决定“课”的授课内容,“课”影响“岗”的人才需求。岗位入职需要职业资格认证,课的质量可用职业资格认证进行评价。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标准纳入课程改革中,重构课程内容。在讲授应知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增強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机会,为工作岗位获得入门资格。同时,充分利用“双师”条件,在授课中营造仿真情境虚拟,增加参与实践实训的机会,使学生具备胜任岗位应有的技能和职业素质。二是要做好“课”和“赛”的融合。“赛”是对“课”的效果检验,“课”是对“赛”的能力培养。首先要融赛入课,将政府、行业协会和教指委组织主办的“互联网+”等创业大赛融入课堂授课中,或者在课堂中设置类似的小型竞赛,增强学生参赛的信心,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其次,要以赛促改。竞赛是为了激发师生的竞胜心,更好地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手段和学生回归学习的本性,以此来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进而评价人才的综合素质。再次,要做好“赛”和“岗”的融合。“岗”为“赛”提供了创意方向,“赛”为“岗”提供了创新动力。学生的创意和实践能力源于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中的顶岗实习,教师组织学生参赛其实质是企业需求的一种创新,学生参赛作品则是企业需求的一种创意。大赛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平台,二者的有机结合必然会产生正效应[5]。

参考文献

[1]韋樟清.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

9(23):56-59.

[2]何珍.“政校行企协同岗课赛证融合”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9,18(2):45-47,68.

[3]辛颖.基于技能大赛的“课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内江科技,2019,40(11):136.

[4]刘伟,韩梅.课赛融合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对外经贸,2018(1):131-132.

[5]陈秋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3):73-76.

Research o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ost-Class-Competition”

LIU Li-ming, LI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2,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when the country continues to expand to open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steadil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ee trade zones, and builds a double-cycle development pattern at home and abroad. How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do a good job in the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professional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professionals,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post-course-competition” integration, and formulat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guarantee measures of the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so a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work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post-course-competi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