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名记曹聚仁

2021-06-25潘真

检察风云 2021年9期
关键词:画史曹聚仁战地

潘真

走出溧阳路1335弄5号,曹聚仁舍下家庭,只身离开上海,去了香港。那是1950年的夏天。

在香港,曹聚仁的职场身份依然是报人——编辑《星岛日报》(此前,他已作为该报的外勤记者,迎来新闻生涯中“伟大长篇通讯的黄金时代”),主办《学生日报》《热风》,应约为新加坡《南洋商报》写文章,与人合办《循环日报》《正午报》。

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于颐和园夜宴曹聚仁。此后,在《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一文中,曹聚仁第一次正式传达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主张。

1956年至1959年,他先后至少六次往返于内地、香港之间,与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频繁接触;又因旧谊,与海峡彼岸的蒋经国建立热线联系。

曹聚仁后来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厄,乃至靠卖藏书维持生计,最后得了绝症只能去澳门,进朋友开的医院治疗。直到生命尽头,他都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病逝。盖棺定论的称誉是“爱国人士”,周恩来还指示“叶落归根”。因为曹聚仁的弟弟在南京,他的骨灰就被葬于雨花台边上一处公墓。1998年,移葬于上海福寿园。

左:《中国抗战画史》。右:1937年,曹聚仁初上战场时的照片

前述與蒋经国的旧谊,指的是抗战期间,蒋经国在赣南邀曹聚仁创办《正气日报》,让曹任总编辑。这张报纸,很快办成了当时东南三大报之一。

身为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曹聚仁年纪轻轻就在上海文化学术圈声名鹊起,活跃于报馆林立的望平街。1935年,上海各界组织抗日救国会,与邹韬奋、沈钧儒等一同被推选为常务委员的曹聚仁慷慨陈词:“这回抗日,乃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事。要死,我们就去死好了!”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他便“脱下长袍,穿起短装,奔赴战场”,开始了“书生有笔曰如刀”的战地记者生涯。

战时状态下,日本媒体的国际宣传占了上风。因与国民党第5军88师师长孙元良的友情,曹聚仁成为唯一进入88师前线指挥司令部的战地记者。他先后在茂新面粉厂和四行仓库里的司令部驻守40多天,冒着枪林弹雨向外发出一篇篇战地通讯,成为各报竞相刊登的头版头条新闻。四行仓库八百壮士保卫战的事迹,经由他的笔,传达给全世界读者。

上海、南京沦陷后,曹聚仁由于对淞沪战场出色的现场报道,被当时的国民党聘为战地特派员,奔赴抗战前线,最早报道了台儿庄大捷,又最早向海外报道了皖南事变。在东线战场江西、福建、浙江等地,他的大量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地杂感,广受《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大刚报》《立报》《星岛日报》青睐,有些还被编入战时教科书。

抗战胜利后,名记曹聚仁接过国民政府授予的“云麾胜利勋章”。

作为抗战的亲历者,曹聚仁一心想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1943年,他就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谈起编写抗战史的计划。他与擅长拍新闻图片的舒宗侨一拍即合,两人分别用文字和图片,真实记录这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

1946年炎夏,正是蜗居在溧阳路这幢石库门房子里,曹聚仁以每天五六千字的速度奋笔疾书,完成了皇皇巨著《中国抗战画史》(40万字,配1200张照片、60幅地图)。次年5月,由联合画报社正式印行的这部画史,被认为是“反映抗日战争比较全面的史论”。

猜你喜欢

画史曹聚仁战地
《林泉高致》的编撰特点与画史价值
曹聚仁家风“我为祖国效命”
交友如听钟
战地女豪杰
交 友 如 听 钟
先秦时期“画史”考
“战地玫瑰”养成记
交友如听钟
知古鉴今
解读黄公望《写山水诀》之山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