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学者眼中的幸福民生

2021-06-25

清风 2021年9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救助民生

文_本刊记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民生领域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十四五”发轫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无疑还有诸多民生新课题有待破题求解。那么,在破题的专家眼中,幸福民生是什么样的呢?又该如何绘就幸福民生底色?

稳定就业形式,筑牢民生之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工作、“六保”任务,都将就业摆在首位。

对此,西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姚裕群在接受中纪委网站采访时说,就业历来是各国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因为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普遍的民生、对于社会的稳定以至于政局,都影响巨大。“‘稳就业’是六稳中为首的重要任务,因为就业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局面,而且具有综合性的功能,对其他几个‘稳’也有重大影响。‘六保’之中,保就业为首,也是因为保就业是民生工作的重要抓手,解决就业问题才能守住民生底线。”

诚如姚裕群教授所言,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才能守住民生底线,绘就幸福民生。得益于“六稳”“六保”政策支持,单位GDP 增速对就业、民生的托底作用有所增强。去年12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2019 年同期持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 万人,超过2017 年至2019 年的年均增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稳就业”无疑仍是一个高频词汇。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如何扶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如何拓宽就业渠道等,都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2021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将超过6000 万人,其中2021 年要实现1100 万以上的新增就业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另一个与就业相关的指标是,“十四五”期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特别是要解决好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同时,如何配套城市新市民的公共服务,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杰清教授则撰文指出,考虑到不同群体就业能力的差异,应制定相关的帮扶性就业政策。例如,针对刚刚脱贫的重点地区的农民工制定对口支持政策,稳定其就业岗位;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需要优化就业帮扶政策。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收入,就是激活低收入者的“造血机制”,是提升家庭收入的最有效手段。

完善社保体系,兜底保障功能

2020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

民政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提问时表示,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建立实施,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为数千万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温饱问题得到制度性解决,幸福民生的底色更加厚实。

除了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无疑也是增强幸福民生底色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例如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等等。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实现了全民医保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 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 亿人。但是社会保障事业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四五”期间,要系统规划、精准发力,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社会保障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确保教育公平,托举幸福未来

“保教育就是保民生,教育也是兜底民生的主要任务。”早在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就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加光明的未来。我对此感到非常振奋,同时也感觉到要落实这些要求,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工程。在专家们的眼中,除了稳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教育公平,无疑也是绘就幸福民生底色的重要一笔。

“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沉甸甸的教育成绩单格外亮眼: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 条底线”要求,95.3%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 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越来越多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在回顾“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2020年工作的同时,还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 年重点工作。其中就包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 年”“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等一系列规划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守护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无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如今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口,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更应该引起重视。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同样,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就是为这片天地补齐短板、夯实基础。为农村孩子成长培植更好的土壤,加大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在内的更多教育资源投入,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

总而言之,教育是百姓的头等大事。老百姓历来不止对教育的质量要求高,对教育的公平程度要求更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只有确保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个家庭感受到民生普惠温度,才能让每一个家庭更响亮地听到未来幸福的口哨声。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救助民生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惠州惠东:多措并举提升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实效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
浅析救助行为人请求权问题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