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案例库建设及应用研究

2021-06-24刘静张志新唐佳音杜慧孙芳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生成性教学

刘静 张志新 唐佳音 杜慧 孙芳芳

摘要:自2012年起,国家支持开发了2883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但高校师生的使用满意度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这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不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案例的情境化不够。本研究团队以其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这门课为例,通过4个学期的教学,生成了多个专业的优秀教学资源案例,构建了教学设计、微课、数字故事、学生教学实践等案例库,之后总结了三种应用模式并开展了3学期的教学试验及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在利用该门共享课开展教学时,合理使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案例库并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也有益于帮助本科师范生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

关键词: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案例库;生成性教学;情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11-0105-05

● 研究背景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全国各高校共开发了2883门资源共享课。这些课程发布在“爱课程网”上供教师和学习者免费自主使用。

但是,广大教师在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产生了困惑:虽然课程内容比较完整,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满意度也不高。[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类课程缺乏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不是动态的[2],缺少持续更新的情境化案例资源。本研究团队在使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上述问题。根据生成性和情境化教学理论[3]-[5],笔者所在团队整理了以往4学期的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开发的优秀作品或附有师生共同修改建议的作品,构建了教学设计、微课、数字故事、学生教学实践等教学资源案例库,而后进行了3学期的应用和尝试,也积累了一系列经验。

● 案例库建设及应用

1.案例库建设背景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是一门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为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并继续生成新资源,本研究团队及相关任课教师将它应用于首都师范大学多个院系本科师范生的教学。目前,主要讲授章节和内容包括教育技术概述、教学设计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教育评价与评价量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等。针对不同院系师范生的差异及实际需要,本研究团队还增补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方案编写、多媒体课件高级制作、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等内容和环节。2014年下半年以来,已开课10轮,教学对象覆盖物理、化学、资源环境、美术、马克思主义、音乐、外语7个院系。经过多轮教学,发现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时存在如下困难。

首先,学习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型,但缺少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常用教学设计方案的直观认识,无法辨别出网络上哪些教学设计方案符合国家新课程标准和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些不符合。其次,學过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也能掌握常用的幻灯片制作技术,但不清楚课件与其他软件制品的本质区别;接触的优秀课件案例有限,学习了课件评价理论但实际应用于课件评判时仍存在困难。再次,会视频制作技术,但不清楚微课与普通视频的区别;学了数字故事制作,但反思的深度提不上去;对优秀微课和数字故事的直观经验有限。最后,学习了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课件制作、微课制作、数字故事制作等零散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真正进行课堂教学时,把握不住教学节奏,漏洞百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及认识仍然处于盲人摸象阶段;教学实践与反思经验有限。总的来看,学生对教学设计、课件、微课、数字故事以及课堂教学的直观经验或亲身实践经验有限,难以把学习的理论和技术真正应用到教学中去,学与用脱节。因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微课、数字故事、课堂教学实践案例以及针对相关案例的反思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此外,前期教学中研究团队还发现:为学生提供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参考案例时,他们最感兴趣、反映最强烈、收获最多的是同龄人的、本院系的、本专业的甚至熟悉的学长学姐或同班同学的作品案例。从原理上说,这符合情境学习理论的真实情境创设原理。根据这个经验,团队收集并为学生提供对应专业的往届生的作品案例就显得非常必要。

2.案例库建设目标及意义

针对学生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这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团队确立了如下案例库建设和应用目标:

一是开发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库并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弥合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模型与相应专业实际教学设计方案开发的鸿沟;二是开发优秀多媒体课件案例库并实际应用,帮助学生获取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技术特色、不同艺术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直观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能结合自身技术和艺术特点,顺利地开发与自己专业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三是开发优秀微课案例库并实际应用,帮助学生获取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技术特色、不同艺术特色的微课制作直观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能结合自身技术和艺术特点,顺利地开发与自己专业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视频、微教案和微课件;四是开发教学实践案例库并实际应用,帮助学生获取相应专业、相应教学内容、同龄人的课堂教学直观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同龄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和同龄人的改进建议,并在此基础上顺利完成1~2课时的真实教学实践;五是开发优秀数字故事案例库并实际应用,帮助学生获取教学反思、学习反思和数字故事制作方法与技术的直观经验,提升反思层级,并在此基础上制作自己的数字故事。

3.案例库建设过程及成果

2018年8月,本研究团队系统整理了以往4学期(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的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开发的优秀作品或附有师生共同修改建议的作品,构建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学资源案例库。案例库包括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库、(与教学设计配套的)优秀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优秀微课案例库(含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等)、优秀数字故事案例库、学生教学实践案例库(含学生现场教学视频及配套的自我反思、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

其中,教学设计案例是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国际第三代教学设计理论“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后设计的,并保留了修改建议记录。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连接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桥梁[6],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工具。没有最好的课件,却有最合适的课件。在面临具体问题情境时,如何在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实用性、创新性之间取得平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它是一门需要长期探索和创新的学问。教育问题情境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践和反思,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加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7]微课已经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较普遍使用,但是在实践中,新手教师尤其在校师范生常常弄不清视频与微课的区别、微课设计与正常教学设计的区别、微课的设计要点和应用情境等。

数字故事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是把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工具(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制作和使用数字故事有利于教师以新颖的形式反思教学内容和传播教学实践性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经验分享和投入式学习。对学生来说,数字故事的反思领域可以是对课程内容的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教学以及生活经历的反思;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包括如何选择有意义的主题,如何创造性地设计故事的开头、过程和结尾,如何合理地选择多媒体技术来表达故事等。因此,这对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习体验与兴趣有很大帮助。

按照知识结构的“冰山模型”,专家教师的绝大部分知识都属于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8][9]因此,本科师范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但要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课件制作的理论与方法、微课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教学反思数字故事的理论与方法,还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教学,并经过多次实践与反思,才能获得实践性知识从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本研究录制的学生教学实践案例,多数都是本科师范生第一次大班授课的真实经历,能够比较充分地暴露学生教学设计和经验的不足。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现场点评的环节,从而使上课的学生和评课的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学生授课、同学点评和教师点评都录制到案例中,为授课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持续和深入反思的条件,也为使用教学实践案例库的新生提供了系统的经验。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地查询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本研究团队按照专业、届别、资源类别、资源名称、作者名称的编码规则,对案例库的案例做了统一编码。目前,案例库已收集各类教学资源案例61件,随着每学期教学的推进,案例库内容仍在持续丰富。

4.案例库应用模式

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的3个学期里,本研究团队将案例库应用于4个专业、7个班级、286位本科师范生的学习。依据情境化教学理论,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情境,本研究團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三种案例库应用模式(如下页图1)。

一是B(Before)型,在学生实践之前提供案例。例如,关于“教学设计案例编写”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讲授教学设计理论后,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就生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直观经验。因此,这时教师若能利用案例库,提供大量对应专业的规范的教学设计案例,无疑会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转换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二是A(After)型,在学生实践之后提供案例。例如,在讲解“多媒体课件高级应用”这一章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在上大学前已经具备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基础,这时候教师若直接讲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步骤,学生可能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开放式主题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份多媒体课件,经过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和师生讨论找出这些课件的不足后,教师提供案例库中更优秀的案例供参考,从而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是BA(Before and After)型,根据资源本身的类别差异度大小和学生的经验基础,教师在学生实践之前和之后分别提供不同类型的案例。学生实践之前教师提供一种类型的参考案例(案例a),目的是帮助他们获取直观经验;学生实践之后教师提供另一种类型的案例(案例b),目的是帮助他们开拓视野。例如,数字故事一般可分为反思类和情感类,这两个类别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以反思类为主,以情感类为辅。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经过直接经验获取(观看案例库中反思类数字故事案例)、理论学习、自我实践等步骤系统地学习并实际制作了反思类数字故事后,通过自主学习案例库中情感类数字故事案例,开拓视野,完整地理解该主题的知识和技能。

● 案例库应用效果评估

为了考察案例库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团队设计了“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学资源案例库应用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涉及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微课、数字故事和教学实践五个主要维度。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每道题目满分设置为3分,该课程对学生帮助很大记为3分,帮助较大记为2分,有点帮助记为1分,没有帮助记为0分。调查对象为2017级资环学院本科生、2018级资环学院本科生、2018级物理系本科生、2018级化学系本科生、2018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问卷于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发放,3学期共回收问卷286份,有效问卷279份。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如图2),教学设计、课件、微课、数字故事、教学实践五个库应用效果学生满意度平均分分别为2.37分、2.34分、2.33分、2.44分、2.34分,五个库学生满意度的整体平均分为2.37分,而最高分是3分。可见,学生对案例库应用及教学方式变革的满意度较高。

另外,教学资源案例库应用及教学方式变革前后几学期学生评教成绩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佐证。教学资源案例库应用及教学方式变革前3学期(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各专业学生对同一任课教师评教的平均分为86.69分,变革后3学期(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的平均分为95.14分。其中,变革前物理专业学生对同一教师评教的平均分为86.77分,变革后为93.74分;化学专业变革前为86.54分,变革后为93.48分。

上述数据表明,在利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合理使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案例库并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这样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另外,这样也有益于帮助本科师范生获取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技术特色、不同艺术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課制作、数字故事制作、教学方案设计以及教学实践方面的直观经验,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慕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现状与优化——基于学堂在线的比较[J].教育现代化,2018,12(53):179.

[2]王娟,刘名卓,祝智庭.高校精品课程应用调查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323(12):44.

[3]孟凡丽,程良宏.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01):22.

[4]王胜远,杨霞,王运武.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8(07):99-100.

[5]张传新,李铂,刘莹,等.情境教学法在运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2(01):147.

[6][7]王陆,乔爱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88.

[8]李赛男,颜士刚.基于冰山模型的知能课程目标确定[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23.

[9]马福贵,房彬.在线实践社区对区域教师实践性知识影响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05):72-73.

作者简介:刘静(1985.12—),第一作者,女,河北保定人,北京开放大学国开业务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教育;张志新(1984.11—),通讯作者,男,安徽凤台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学习支持环境、课程教学论;唐佳音(1996.12—),女,天津宝坻人,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学习支持环境;杜慧(1997.5—),女,山东威海人,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学习支持环境;孙芳芳(1982.7—),女,河北沧州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职业教育评估、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2018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我国开放大学慕课课程体系的差异化规划与建设”(2018000020124G062);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案例库建设及应用”(0041955029)。

猜你喜欢

情境化教学生成性教学
刍议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的识字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的生成性教学属性分析与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幼儿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十分钟“演播厅”在中职文秘情境化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
情境化教学在机械基础中的应用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健美操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