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视野下全丰花灯多元保护策略探析

2021-06-24于晓楠

理论与创新 2021年2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民间艺术创新

【摘  要】全丰花灯是流传于我国赣西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其发展困境的传承保护策略主要有:(1)采用数码技术,综合使用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四种形式,全面记录、系统保存;(2)融合高校资源,加大研究力度;(3)定期开展培训,招收年轻学员,开设全丰花灯演唱、表演、制作等课程,培养传承艺人,同时把全丰花灯引入当地小学和中学的音乐课堂,让花灯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种子;(4)建立网络传播平台,拓宽宣传窗口;(5)在曲词艺术、节目编排、音乐创作、舞蹈表演等方面不断创新,打造品牌剧目,组织全丰花灯艺术节,开展巡演。

【关键词】非遗保护;全丰花灯;民间艺术;创新

引言

全丰花灯是一种集“戏、舞、唱、念、灯、做、打”多重体裁与技法为一体的艺术表演活动,其主要特色是说唱曲艺表演,具有浓厚的民间戏剧曲艺色彩。①全丰花灯主要流传于赣西北地区,因起源于江西省修水县全丰镇而得名。全丰花灯戏的作者和表演者皆为当地农民,题材来自民间、取自百姓,以逸闻趣事居多。演出时间多在春节以及其他传统节日,此外,村民婚嫁、做寿、上梁,东家也会请来全丰花灯队进行表演,因此,演出地点多为田间村头。全丰花灯曾是当地繁荣的文化活动,但随着我国农耕文明的逐步消退,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上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全丰花灯生存的土壤逐渐萎缩,甚至濒于灭亡。全丰花灯自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地方政府和全丰花灯传承人便展开了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面临较大的困境。本文试着从多个角度探析全丰花灯多种可能的保护策略,以期为全丰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借鉴。

1.利用数字技术,全面系统记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非遗保护的工作指导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②全丰花灯传统的保存方式是口述笔录,由老一代艺人凭记忆复述花灯曲词和曲调,后人记录整理,从文本的角度,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功能,然而全丰花灯是综合艺术,仅仅依靠传统的文字记录方式,会失去全丰花灯的艺术精华。

更全面的保护方式可以采用数码技术,综合使用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四种形式,全面记录全丰花灯的艺术形态。使用音频记录手段,可以原汁原味录制全丰花灯的演唱方式,以供学习者反复研究;使用视频记录手段,可以完整录制全丰花灯舞台演出的实况,对舞台设计、人物造型、身段动作、表演技巧、演员服装、花灯样式原样实录,以供后人观摩学习;音频和视频的记录方式,既能无限复制,有利于传播,又能永久保存,长远流传。图片记录方式,是对音频和视频记录方式的补充,通过拍摄全丰花灯演出的实况,或者用图片的方式拍摄下全丰花灯的创作过程,由静态的方式保存下来,给研究提供便捷。文字记录具有数码技术和图像记录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字可以记录下全丰花灯传承人的信息、全丰花灯的发展历史、戏文,以及研究资料,作为文献保护下来。

在采用以上方式记录保存后,建设健全的信息库,设置系统的检索功能,在进行资料查询时,以便能够切实可行地高效检索出对应的资料。

2.融合高校资源,加大研究力度

“从总体上说,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③我们过去过于重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功能,而忽视了其社会服务功能,或者未能将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建立联系。全丰花灯是综合艺术,需要多种艺术学科的参与才能多途径创新。高校艺术门类齐全,人才荟萃,研究和创作能力较强,地方政府可以组织高校与民间艺人成立全丰花灯非遗传承研究单位。科研人员和民间艺人的互相配合,在创作上,能够加大全丰花灯的创作力度,提高全丰花灯的审美形态;在研究上,能够促使产生最实用的研究成果,掌握全丰花灯艺术的最新动态,形成常态化的研究与创作的互动机制。除了与高校的融合外,在非遗传承大主题下,举办不同艺术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集专家学者民间艺人于一堂,开展经验交流,分享传承成果。肩负起非遗保护的使命,是高校和社会研究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3.定期开展培训,培养传承艺人

在传承人层面,全丰花灯的困境主要是老一代艺人年龄偏大,年轻人的学习兴趣多在更时髦的文艺上,并追求经济利益,而对传统戏曲没有学习的欲望,后继乏人,花灯面临断代失传的境地。年轻人对全丰花灯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认识不够,不能体会其中包容的历史、人文和民俗文化,缺乏全丰花灯的审美能力,因此,培养传承艺人是全丰花灯保护的当务之急。可以邀请老一代传承艺人定期开办全丰花灯培训班,招收年轻学员,开设全丰花灯演唱、表演、制作等课程。

另一方面,全丰花灯进课堂,至少在九江地区,把全丰花灯引入当地小学和中学的音乐课堂。根据全丰花灯课时需要,在学校音乐课的课程安排中,每学期排出全丰花灯课时,邀请全丰花灯传承人授课,讲授花灯艺术,教授花灯表演基础。即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表演技巧,又推广了全丰花灯艺术,并且让花灯在学生心中埋下种子。文化单位也可以定期组织全丰花灯汇演、比赛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提高青少年的參与性。

再一方面,提高全丰花灯艺人的经济收入,多个途径鼓励民间艺人成立演出社团,以商业演出促进文化发展,以文化传播活跃演出市场,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全丰花灯的建设中来。年轻一代不愿意学习全丰花灯,固然有意识不够的原因,而更大的原因是从事全丰花灯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过于薄弱,不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只有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全丰花灯艺人的经济问题,才能够促使更多人加入到全丰花灯艺人的行列。

4.建立传播平台,拓宽宣传窗口

不仅全丰花灯,几乎所有的传统戏曲都受到影视艺术等流行文化的冲击,观众大量流失,甚至很多观众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艺术种类。地方电视台应当制作全丰花灯节目,一方面进行科普宣传,另一方面播放全丰花灯的精彩演出,给观众更多了解全丰花灯的机会,尤其是不能在现场观看演出的受众。全丰花灯传播受阻,与其戏剧语言也有一定的关系,全丰花灯使用赣方言演唱,且多衬词衬语,只有江西人能够听懂,对外传播受到了较大的阻力,而倘若采用普通话演唱,则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尽失。从现场演出的途径看,全丰花灯可以借鉴京剧、豫剧等大剧种舞台方式,在舞台上设置电子屏,在演员演唱时,将唱词同步打到电子屏上,解决了外地人语言不通的问题。更好的解决方式是于电视或网络传播中,在全丰花灯的演出视频上直接配以屏幕文字,文字结合声音,既能欣赏全丰花灯优美的唱腔,又能理解曲词意思,较好的解决了观众的语言障碍。

当今是网络时代,网络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网络也是人们欣赏各种艺术的主要渠道。建设全丰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网站,搭建网络宣传平台,是推广方式之一。网络媒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且兼容性较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皆可传播,是一种较好的观看全丰花灯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全丰花灯的延展性得以加强,观众不仅能观看全丰花灯演出,还能了解全丰花灯台前幕后的故事。观众也可以自由选择欣赏喜爱的节目。观众还能够通过论坛、微博等及时点评,表达对全丰花灯的看法。全丰花灯的传播者可以从观众的反馈中了解到花灯的传播状况,和观众互动交流,以便制作更优良的花灯节目。全丰花灯戏剧具有时长短、唱词精炼、幽默诙谐的特征,这正与网络移动媒体如手机、平板的碎片化收视特征一致,全丰花灯可充分发挥这一特点,推出经典剧目,以微、短、快的演出方式,给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网站还可以开展新剧目创作评选活动,设置奖项,吸引观众参与创作,参与表演,由专家进行评选,给予获奖者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此外,建立全丰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微博、开通全丰花灯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最新消息,持续更新演出动态,尽可能利用多媒体平台传播花灯文化,增强公众对全丰花灯的认识,深化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5.加强剧目创作,打造非遗品牌

全丰花灯起源于明清时期,传统文化较为浓厚,但创新性稍弱。首先表现在剧目创作上,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剧目较少;其次在表演程式上,固守自古流传下来的表演范式,不能够顺应现代社会的审美特征,受众局限性较强,传播范围窄小;最后在生存模式上,革新力度不够,缺少与时俱进能力。非遗传承“重要的是要为传统的花灯发展营造一个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使花灯在动态的发展中对艺术结构和艺术形态进行大的整合与排序。”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固守传统、僵化不变的,而应该吐故纳新、顺应时代,其生命力才能延續不绝,才能保护其永不消失。

全丰花灯应在曲词艺术、节目编排、音乐创作、舞蹈表演等方面不断创新,致力于品牌剧目的创造。在品牌形象树立之后,推出音像制品。还可以与电视台联合,制作电视文艺节目。同时,线下打造旅游项目。“固化和静态展示并不是 ‘非遗 保护与传承最有效的方式,旅游开发是 “非遗” 摆脱困境,实现自我生存的一个重要途径。”⑤修水县旅游资源丰富,可将全丰花灯和旅游资源融合起来,开发“全丰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以非遗旅游项目为切入口打造人文景区。比如将全丰花灯情景化,结合景区景物,以山水、村落为实景编排戏剧,戏剧的表演发生在真实情景中,既展示了非遗的魅力,又提高了景点的吸引力。

同时,地方政府可组织成立全丰花灯艺术团体,给艺术团体配置演出道具服装,开展巡演。定期举办全丰花灯非遗文化节,每年组织花灯艺术汇演和比赛,鼓励民间花灯队踊跃参赛,同时邀请社会媒体前来报道,以期形成文化现象。

6.结语

全丰花灯是我国江西地区沉淀出的地域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生态保护,无论是推广,还是革新,或者是改造,其前提条件,是在不破坏这种艺术纯粹性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策略,使其长远发展。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展开抢救和保护。我们只有持续不断讨论多元保护策略,在运用中寻找最佳方案,才能将这一份民族共同的身份特征和文化记忆传承给下一代。

注释

①戴逢红、戴水平、杨大会:《全丰花灯》,团结出版社,2016年7月。

②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③刘道玉:《中国高校功能定位刻不容缓》,《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

④许薇、刘春:《花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0月。

⑤张希月、虞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以苏州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8期。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遗传承视野下全丰花灯剧目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YS19133。

作者简介:于晓楠(1982.12-),女,汉族,吉林大安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语言艺术、语言教育。

南昌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民间艺术创新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