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市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2021-06-24毛业炀刘泽听邓卫东龚自南

中国蚕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南充市蚕桑丝绸

毛业炀 刘泽听 邓卫东 龚自南

(1南充市蚕业管理总站,四川南充 637000; 2四川省蚕丝学校,四川南充 637000)

南充市是“中国绸都”,蚕桑丝绸业是南充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川委发〔2019〕21号)、中共南充市委、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35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意见》(南委发〔2019〕19号)等省、市决策部署,在南充市农业农村局领导下,南充市蚕业管理总站组织有关专家在深入调研、分析论证、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出了南充市蚕桑产业发展目标。本文结合南充市蚕桑产业实际,在分析南充市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及面临的机遇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供同仁商榷。

1 南充市蚕桑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南充市是传统的丝绸之乡,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享有“中国绸都”称号的城市,有3 000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绸、绫、锦、绢、丝等10多种产品曾被定为朝廷贡品,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之美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是南充市丝绸行业的鼎盛时期,南充市的丝产量、绸产量、出口丝量、出口绸量分别占四川省的1/3、2/5、1/3、3/5,南充市丝绸行业的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分别占南充市工业总产值的1/4、利税的1/5、出口创汇的4/5[1]。

据南充市蚕业管理总站统计,全市有优质桑园2.67万hm2,年产鲜茧1.7万t,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均位列四川省第3位[2]。其中果桑面积1 333 hm2、年产桑果6 000 t,茶桑面积1 333 hm2、年产桑叶茶(粉)350 t[3]。年产桑蚕丝1 000 t,丝绸总量居四川省第1位[4]。2019年南充市蚕桑综合产值达11亿元。

2 南充市蚕桑产业的发展目标

根据中共南充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南充市提出了蚕桑产业的发展目标:按照“353”产业体系建设[全力做强粮油、生猪、晚熟柑橘三大主导产业,做优蚕桑(桑茶)、蔬菜、中药材、牛羊、水产五大特色产业,做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支撑][5]要求,以提升全产业链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推动蚕桑丝绸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6],着力强化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布碧丝公司”)、南充尚好桑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好桑茶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围绕龙头企业布局产业,高标准建设基地,高水平发展加工,多元化开发桑、蚕资源,多手段壮大主体,全方位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优质桑园面积明显增长,蚕桑生产水平明显提升,丝绸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资源综合开发效益明显提高,将蚕桑丝绸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优势产业,具体目标如下。

2.1 生产总量稳步增长

南充市优质桑园面积达到3.33万hm2,蚕茧、桑果、桑枝食用菌产量分别达到2.5万t、2.0万t、1.0万t,生丝产量达到2 000 t,绸缎、真丝针织、真丝混纺等蚕丝交织物达到3 000万m,蚕丝服装服饰达到2 000万件,蚕丝被、蚕丝床上用品等家纺产品达到1 000万件(套)。

2.2 产品质量保持领先

蚕茧茧丝长达到1 100 m以上,解舒丝长达到700 m以上,茧丝洁净达到94分以上,生丝缫折小于290 kg,5 A级以上生丝占比达到80%以上,生坯丝织品一等品占比达到97%以上,成品绸一等品占比达到95%以上,茧丝绸质量位居四川省前列。

2.3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蚕桑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小蚕共育面达到90%以上,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先进自动缫丝机占比达到90%以上,蚕桑丝绸副产物资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4 综合产值显著提升

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蚕茧产值10亿元,桑叶茶(粉)产值20亿元,桑枝食用菌、桑果加工、僵蚕、桑园套种套养、蚕丝文化旅游等综合开发产值70亿元。

3 南充市蚕桑产业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3.1 发展优势

3.1.1 气候条件适宜 南充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7 ℃左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以紫色土为主,特别适宜桑树生长,具有生产优质蚕茧的基础条件。

3.1.2 产业链条完整 南充市有驻市省属蚕种场3家,有从事桑、蚕研究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蚕研所”)和从事蚕桑技术人才培养的四川省蚕丝学校(以下简称“省蚕丝学校”)。现有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96户,2019年蚕桑丝纺服装及相关丝绸文化旅游实现销售收入510亿元[7]。已形成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印染、出口、科研、教学等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3.1.3 产品质量优 一方面蚕茧质量优。南充市是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是中国丝绸协会命名的优质蚕茧基地,其中嘉陵区还是“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全市有丝纺服装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获得高档丝绸标志产品认证2个和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9个[8]。另一方面桑茶等产品质量优。尚好桑茶公司开展专业化桑茶基地建设和桑叶茶、桑叶粉精深加工,建立了全市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生产的桑叶茶被国际知名蚕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称为“中国最好的桑叶茶”[9]。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海丝绸公司”)是“中国蚕丝被研发基地”,是四川省最大的蚕丝被生产企业。

3.1.4 蚕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凸显 布碧丝公司、尚好桑茶公司、银海丝绸公司、仪陇县奥特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特丝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流转土地建设蚕桑基地近3 333 hm2,全面推广“返租倒包”模式,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机制,蚕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作用逐步增强。

3.2 发展机遇

3.2.1 省市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 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10],将蚕桑产业纳入“10+3”产业体系统筹发展,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南充市委、市政府出台建设现代农业“35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意见[11],将蚕桑产业列为“353”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特色产业,市委主要领导在南充市六届人大五次全会上提出建设5+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2],将蚕桑产业列为5大优势产业之一。这将有力地促进全市蚕桑产业的发展。

3.2.2 优质蚕桑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一是优质蚕茧供不应求。目前,全国蚕茧生产大省(区、市)中部分主产区域由于气候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虽有数量优势,但蚕茧质量较差,全国优质蚕茧缺口较大。二是优质桑茶、桑食品市场需求大。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桑叶富含具有降血糖、降血压、抗菌和抗病毒等功能的多种药理活性物质[13],桑叶茶倍受市场青睐,并且据南充市创新桑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桑产业研究院”)和尚好桑茶公司预测,国内桑叶茶、桑叶粉、药用桑、复合桑茶等市场需求总量约10万t,而全国产量仅为5 000 t,新兴的桑产业发展态势较好。

3.2.3 蚕桑是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的重要产业 桑树全身是宝,桑叶可养蚕、做茶,桑果可酿酒,桑枝、桑白皮可入药。发展蚕桑产业见效快,特别是近年快速良繁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见效,蚕桑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的优势特色产业。

3.2.4 发展蚕桑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蚕桑产业是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产业,桑树“在生态树种中经济价值最高,在经济树种中生态价值最高”,桑树具有对恶劣自然环境的超强适应性和突出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14],发展蚕桑产业大有可为。

3.3 存在问题

3.3.1 产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粮食安全是涉及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论断表明中央对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深刻把握,也展示了中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要求必须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粮食生产,而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决定土地用途[15]。同时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家从战略和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提出了保障猪肉供应的举措[16]。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优先发展粮食生产和生猪产业,蚕桑、柑橘、中药材等产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同时,蚕桑与柑橘、中药材等产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3.3.2 缫丝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南充市蚕茧丝绸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缫丝企业数量及缫丝能力较低,目前仅有5家缫丝企业,而且大多数蚕茧丝绸加工企业不愿涉足第一产业,对蚕桑生产带动不足。

3.3.3 产业基础薄弱 优质桑园数量不足,高产优质桑园仅占桑园总面积的30%,产业便道、灌溉渠系等基础设施及智能化小蚕共育室、标准蚕房等养蚕设施配套不足,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等装备明显滞后于其他农业产业,桑园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3.3.4 投入严重不足 据我们调查,虽然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从项目上对南充市蚕桑产业给予了较大支持,但是地方配套投入较少,除仪陇县、嘉陵区整合涉农项目投入外,其余县(市、区)财政对蚕桑产业基本没有投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少,发展动力不足。

3.3.5 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制约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劳动力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增加。一方面是栽桑养蚕劳动强度大,产业比较优势减弱,养蚕劳动力及技术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要素制约,栽桑养蚕配套用地难以保证。

4 南充市蚕桑产业的发展对策

4.1 加强区域布局

4.1.1 优质蚕茧基地 依托布碧丝公司、银海丝绸公司、四川语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语山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优质蚕茧基地。优质蚕茧基地主要布局在嘉陵区、仪陇县、南部县。阆中市、蓬安县、西充县3个县(市)加快招引培育蚕桑龙头企业。

4.1.2 茧丝加工基地 依托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茧丝绸企业开展高端丝绸加工。主要布局在嘉陵区、高坪区、仪陇县,重点发展高坪都京、嘉陵城南、仪陇光华丝绸工业园,开展缫丝、织绸、印染、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

4.1.3 桑茶产业基地 依托尚好桑茶公司建设优质桑茶基地,开发桑叶茶、桑叶粉、药用桑、桑食品等蚕桑产品。新兴桑茶产业主要布局在嘉陵区、高坪区、南部县等县(区)。

4.1.4 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南部县等县招引生物制药企业,开展高附加值药用僵蚕生产、加工、销售。僵蚕精深加工等产业布局在南部、西充等县。

4.2 实施重点工程

实施园区建设、基地建设、桑茶开发、丝绸加工、龙头培育、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全面推动蚕桑丝绸产业提档升级。

4.2.1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坚持“一园区一龙头、一园区一品牌”的原则,建设以桑、蚕特色产品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园区。到2022年,建成各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表1)。(1)科学规划,集聚要素。科学布局蚕桑园区,园区规划与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等规划统筹衔接,科学设置功能板块。整合财政各类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2)对标建设,补齐短板。对照四川省和南充市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建成集优良品种推广、智能农机装备、烘干冷链物流于一体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补齐优质桑园、操作便道、排灌渠系等基础设施及小蚕共育室、标准蚕房等养蚕设施短板。(3)融合发展,提升效益。引导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进驻园区,围绕蚕茧、桑叶茶、桑果、桑枝食用菌等开展烘干、保鲜、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开展生丝、丝绸、服装等后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表1 南充市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布局规划

4.2.2 优质蚕桑基地建设工程 蚕桑基地主要布局在嘉陵区、仪陇县、南部县、阆中市、西充县、蓬安县6个省级优质蚕茧基地县。规模化建设桑园,配套养蚕设施设备,提升蚕桑生产水平,到2022年,新建优质蚕桑基地6 670 hm2,具体蚕桑基地建设规划如表2所示。(1)提升桑园标准化水平。集中连片建设优质桑园,推进田网、路网、水网、电网、讯网等互联互通。推广川桑98-1、川桑48-3、新塔桑等优质桑品种,全面推行嫁接苗一步成园栽植、配方施肥、快速丰产、绿色防控等技术。(2)提升蚕茧质量水平。加大川山×蜀水、芳绣×白春等优质蚕品种推广力度。大力提升蚕种催青、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消毒防病的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蚕茧仪评定级等关键技术。(3)推行“返租倒包”模式。引导布碧丝公司、尚好桑茶公司、银海丝绸公司、语山农业公司、奥特丝公司等龙头企业流转土地新建蚕桑基地,通过“返租倒包”模式吸引农户发展蚕桑产业。

表2 南充市2020—2022年蚕桑基地建设规划 hm2

4.2.3 新兴桑产业高效开发工程 建设优质桑茶基地,开发桑叶茶、桑花茶、桑荞茶、桑叶粉、桑食品、药桑等新产品,培育新产业。(1)建设桑茶基地。选育专用桑茶品种,配套生产设施,建设绿色高效优质桑茶基地3 333 hm2。(2)开发桑叶茶、桑叶粉等新产品。支持尚好桑茶公司等加工企业利用桑叶等资源,开发桑叶茶、桑叶粉、药桑、复合桑茶、桑花茶、叶绿素等新产品。(3)发展优质桑果生产及加工。支持嘉陵区、南部县建设桑果加工园区,配套桑果冷藏库、冷冻库、冷链物流、桑果烘干等设施设备,开发桑果干、桑果汁、桑果酱、桑椹酒等高附加值产品。

4.2.4 丝绸加工水平提升工程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做大做强丝绸加工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做大做强丝绸加工企业。落实减税降费、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强化政府支持服务,通过招引、收购、兼并等方式组建一批实力强、有竞争力的旗舰企业。(2)提升加工装备技术水平。支持丝绸企业进行技改升级,开发复合、环保、时尚的高档丝绸产品,推进生产加工设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广智能煮茧机、自动缫丝机、无梭剑杆织机、电子提花机、针织大圆机、数码喷印机等先进设备。(3)推进加工园区建设。集中资源要素,按照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要求建设加工园区,延长丝纺服装产业链,促进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在嘉陵区、高坪区建设以加工丝绸、服装、家纺为重点的丝绸工业园区,在仪陇县建设缫丝织绸、高档服饰产业园区。

4.2.5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蚕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到2022年,适度规模经营所占比率提升至40%以上。(1)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尚好桑茶公司、布碧丝公司、银海丝绸公司、语山农业公司等一批综合实力强、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开展蚕桑基地建设、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订单生产、二次分红等利益共享方式。(2)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土地流转、返租倒包,落实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大力培育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结,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3)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建设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强化技术培训与经验交流。大力培育专业化共育户等服务主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开展物资供应、农机作业、专业化共育、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实现蚕桑技术服务到村到户。

4.2.6 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创新基地,培养人才队伍,提升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到2022年,蚕桑丝绸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1)开展蚕桑技术创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市桑产业研究院、西南大学、省蚕研所及各级蚕桑创新团队,开展桑茶品种、桑茶工艺、智能化养蚕、蚕桑机械、绿色防控、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2)开展丝绸技术创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技术联盟、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开展新型蚕丝原料、丝绸面料织造染整绿色生产技术研发。(3)培养人才队伍。依托西南大学、省蚕丝学校、省蚕研所等教学科研单位,开展蚕桑丝绸高层次实用人才培训。鼓励院、校、企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产业高级技师、技术工人。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工作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直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强化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协同推进产业持续发展。县(市、区)要强化规划引领,把蚕桑丝绸产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扶贫的优先发展产业,加强统筹安排,健全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

5.2 强化多元投入

南充市本级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园区、优质蚕桑基地、养蚕配套设施等建设,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小蚕共育、产品初加工及社会化服务,支持丝绸类工业企业技改升级等。县(市、区)要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整合用好涉农资金,优先支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财政、金融、招商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投入融资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和财政贴息等扶持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蚕桑丝绸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税费减免、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等举措,吸引有实力的精深加工企业落户南充市,带动产业提档升级。

5.3 出台保障政策

落实蚕桑产业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政策,加快基地建设用地审批流程。出台人才、土地、资本、科技、信息、金融等要素保障政策,建立风险基金、信贷贴息、保费补贴等激励机制。

5.4 健全考核机制

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考评,将年度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纳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乡村振兴考核范畴,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出台本地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建设标准、政策措施、推进进度,调动发展蚕桑丝绸产业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南充市蚕桑丝绸
南充市嘉陵区: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
南充市顺庆区:从严推进就业培训领域系统治理
南充市:党建引领 促进社保高质量发展
有惊无险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