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流限制训练法对肥胖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与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2021-06-24

辽宁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偏瘫功能障碍血流

杨 兵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1)

脑卒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颈动脉或椎动脉硬化后受高血压影响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流无法进入脑组织,引起脑部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成为我国疾病致残或致死的首要因素,而血管硬化与肥胖存在密切关系,肥胖为常见的代谢功能障碍综合征,肥胖者多存在体内脂肪堆积,抑制瘦素和游离脂肪酸分泌,刺激平滑肌增生、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钙化,最终形成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为缺血性脑卒中奠定病灶基础[1]。而肥胖脑卒中患者由于体质量增加,增加卒中偏瘫后康复难度,而常规康复训练多需要患者往返康复医院或家属陪伴,且康复进程较慢和效果有限[2]。而基于血流限制训练早期应用于体育训练受伤患者康复训练,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增加训练强度,快速促进由于缺血或血管受损所致肢体功能障碍。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肥胖脑卒中患者应用血流限制训练的预后疗效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临床提供数据和临床实践支持,现将报告阐述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资料 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6例肥胖脑卒中偏瘫患者资料,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纳入标准:经MRI或CT检查符合脑出血或脑梗死诊断标准;首次单侧脑卒中;年龄范围18~70岁之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8分。排除标准: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疾病者;合并肝、肾、心等器官功能障碍者;失语或血液功能障碍者。对照组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范围35~57岁,平均年龄(46.26±5.21)岁,病程范围:12~23d,平均病程(18.23±3.62)d;BMI指数范围25~30kg/m2,平均BMI指数(27.16±1.27)kg/m2,平均BBS评分(35.82±5.16)分;平均BBS评分;平均FMA评分(68.97±8.52)分;疾病类型:脑出血16例、脑梗死17例。研究组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范围34~60岁,平均年龄(46.21±4.98)岁,病程范围:11~25d,平均病程(17.95±3.52)d;BMI指数范围25~29kg/m2,平均BMI指数(27.16±1.27)kg/m2,平均BBS评分(35.82±5.16)分;平均FMA评分(69.68±8.56)分;疾病类型:脑出血15例、脑梗死18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单纯实施抗阻训练,如:(1)弹力带选择:选取5磅(2.27kg)的Thera- Band(美国)公司生产的抗阻运动弹力带(2000/1500×(150)×0.25m)作为训练器材[3];(2)抗阻运动步骤:上臂偏瘫将抗阻带环绕在肩膀和掌尖,缓慢做收缩、外展、内旋动作[4];腿部偏瘫由患者家属将抗阻带放置患者脚心处,另一侧由患者家属手提,按照收缩、外展、内旋顺序进行训练,单次训练30~40min,每次1~2次,每周3~4次,连续6周[5]。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实施血流限制训练,如采用充气尼龙加压带与血压计,尼龙加压带7 cm×50 cm,针对偏瘫侧上臂、大腿、股骨中段佩戴尼龙加压带,保持上臂60~80mmHg、大腿80~100mmHg、股骨中段160~170mmHg加压,持续10min,减压1min[6],再次加压,反复2~3次,保持运动强度为最大心率80%,运动强度可延长减压时间和各部位均减压5~10mmHg,每日1~2次,每周5次,连续6周[7]。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前后肌肉力量、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效果。

1.4评价标准

1.4.1 肌力测定标准 0级即为肌肉无收缩、1级即为肌肉轻度收缩,接近完全瘫痪、2级即为肌肉可带动关节水平运动,接近重度瘫痪、3级即为肌肉可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接近轻度瘫痪、4级即为肌肉可抗地心引起和抗部分阻力移动关节,接近正常、5级即为肌肉可完全抗地心引力和阻力移动关节,恢复正常[7]。

1.4.2 肢体功能 肢体功能分为上下肢运动能和平衡能力量方面评价,其中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此量表分为上下肢两部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总评分为0~100分,肢体功能恢复状况与总分值呈正相关性,而100分为无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即轻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即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即重度运动功能障碍、<50分即为极重度运动功能障碍[8]。

1.4.3 平衡能力 平衡功能采用BBS量表测评,该量表包括由坐到站、独立站立、由站到坐、独立坐、闭眼站立、床-椅转移、站立从地上拾物、双足并拢站立、站立位上肢前伸、转身一周、转身向后看、双足前后站、双足交替踏、单腿站立14项,各项采用Likert0-4分评价,平衡公寓与总分呈正相关系[9]。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肌肉力量和肌肉容量比较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肌肉力量和肌肉容量比较 [n(%)]

2.2两组患者FMA、BBS量表评分比较 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MA、BBS量表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高死亡率、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的疾病,以前脑卒中多为老年患者,而通过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而发病率逐年增加,且随临床医学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幸存者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质量[10]。传统抗阻训练虽然近些年在临床也广泛开展,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于促进体积和肌肉力量有所恢复,但训练过程中增加肌肉体积所需最小阻力负荷仅为70-85%,提高肌肉力量一在60-70强度之间,效果虽然较为明显[11],但强度较低、适用人群较窄,患者还会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肌肉纤维撕裂、延迟行肌肉酸痛,增加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若将训练强度降低,则无法达到高强度抗阻训练的效果,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病情恢复的需要,需进一步探索对于脑卒中偏瘫伴肥胖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新路径[12]。

血流限制训练为近些年通过血流限制与低强度抗阻训练相结合所得,可在避免高强度抗阻训练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风险,还可较好达到抗阻训练像素的临床应用效果,血流限制巡林通过尼龙加压带对肢体近端施加压力,增加肌内代谢应激水平,刺激生长激素分泌,有效预防肌肉萎缩[13]。而持续规范血流限制训练,可增加肌肉代谢,刺激生长激素分泌,强度保持在20%的最大自主收缩,维持稳定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2s的速度,运动至力竭[14],除此之外,血流限制运动还可减少血浆容量和肌纤维横截面的急性增加,促使肌细胞肿胀,在机械运动后,可诱导肌肉神经组织的生长与代谢,增加骨骼肌的机械负荷和肌肉质量,患者在训练前期可出现不适应感觉,但随偏瘫侧肢体的恢复,可逐渐适应训练强度[5]。

对于血流限制运动临床对于外周血管疾病、高血压、心理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康复过程中需十分谨慎,需对患者进行应用前的风险评估,针对偏瘫侧患者选择适宜的肢体闭塞压百分比和最大限度降低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针对肥胖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血流限制性运动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和躯干不稳定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偏瘫功能障碍血流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