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语言,立足语文之根本

2021-06-22张晓红

文理导航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训练

张晓红

【摘 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在教学中立足语文之根本,关注语言,聚焦表达,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重视朗读积累,夯实语言基础;巧抓词句教学,品悟言语智慧;关注文体特征,聚焦表达技巧;注重迁移运用,落实语言实践。

【关键词】语言训练;朗读积累;词句教学;文体特征;迁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将语文课程定义为“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之根本就是学语言,用语言。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教师要在教学中立足语文之根本,关注语言,聚焦表达,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朗读积累,夯实语言基础

如果把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比作珍珠,那么朗读就是一条珠链,串联各个环节,促进目标的达成。“读”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礎。

一篇课文的朗读训练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要有梯度、有目标、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训练。常用的方法和步骤有:初读,主要是为了“读通文句”,解决生字词,这时可以教师范读或学生自由读;再读,可以快速浏览,暗诵于心,主要为了“读懂内容”,把握课文脉络;精读,反复朗读重点语段,重在“读懂表达”,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准,布局谋篇之巧妙,人物塑造之方法等等;最后诵读,旨在“读出感情”,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或沉醉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或在声情并茂的朗朗读书声中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共鸣。

除了重视朗读,教师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经典、美文的背诵积累。从语言学来说,语言是在大量的积累运用的基础上习得的。语言讲究积累,讲究的是厚积薄发,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从现在“统编版”新教材中,也可以看出对传统文化积累背诵的重视,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有古诗文,6个年级12册共选了132篇古诗文,与原来的“人教版”相比增加了55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12本语文书的积累,还要拓展课外阅读,积极推广经典阅读,让学生在经典中浸润,在大量阅读积累中增强语感,积淀语言,启发智慧。

二、巧抓词句教学,品悟言语智慧

祖国文化博大精深、熠熠生辉的文字中闪烁着灵动和智慧。薛法根老师说过:“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语言表达,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品味语言,以读促思,适时联系生活体验,去发现隐藏在言语中的智慧。

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精读细品晏子的语言是教学重点,我引导学生抓住细微之处,在字里行间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辩,从容智慧。如,教读“开狗洞迎宾”部分,我侧重于两点:一是对关联词“只有……才”的品读,“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让学生领略词语选用的“唯一性”,这样学生就对晏子说话时精确用词,一针见血的有力回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提示语中对晏子说话神态的描写,为什么是“看了看”,而不是“想了想”?通过演说,体会表达的效果,更能突出晏子的才思敏捷。巧抓词句教学,教学重点迎刃而解。

课文是个例子,起着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理解文本内容,更要关注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在教学《七月的天山》时,文中描写野花的语段,读起来是那么优美,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在绚烂的花海中,沉醉在迷人童话世界里:“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在有感情地诵读后,我向学生追问,为什么在作者笔下的野花如此之美丽?作者是怎样写出野花的特点的并组织语言的呢?我和学生一起去寻找语言背后的秘密。学生再次诵读后,纷纷有所发现:

“这是一个排比句,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野花绵延、耀眼、绚烂的特点。”

“我认为作者写‘高过马头、‘绵延、‘耀眼、‘绚烂,是抓住了野花高大茂盛、亮丽、颜色多的特点。”

“作者用到了比喻的手法,把野花比作‘织不完的锦缎、‘天边的霞光、‘高空的彩虹这些美丽的事物。我读这句话时,虽然我没去过天山,没有欣赏过天山的野花,但是我见过锦缎织成的围巾啊、被面啊,我也见过天边的晚霞啊,彩虹啊,确实很美丽。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就能深深感受到野花的美丽。”

“我从作者的文字当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和赞美!他被这美景深深吸引了!”

通过品味词句,我们破解了语言背后的密码: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就能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学语言,用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三、关注文体特征,聚焦表达技巧

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技巧。从文体出发,研读教材;从指向表达出发,来确定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语言训练,让一篇篇课文成为有价值的“例子”,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例如《鲸》一文,属于说明文,教学时一是要了解篇章结构,每一个自然段介绍了鲸的某一方面的特点,课文层次清晰,内容一目了然;二是学习“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三是品读“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等句子,想想句中“主要”“必须”的表达效果,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再如《穷人》的教学,从文体分析,这是一篇小说,依据文本特征,参照学生的学情,可以把教学内容聚焦在:1.揣摩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描写是这篇文章的亮点,抓住心理矛盾描写的语句,体会主人公的高贵品质;2.赏析环境描写,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海上“寒风呼啸”,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西蒙家“又潮湿又阴冷”,为文章烘托了气氛,衬托了人物品质,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亮点;3.文中有十三处使用了省略号,通过体会省略号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穷人的贫穷与善良。叶圣陶老先生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样,关注文体,关注学情,精心筛选,聚焦表达,才能让学生确有收获。

比較阅读,也是聚焦表达的一种好方法。比如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把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和表现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运用比较阅读,比较对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内心,理解文章的主旨。不同文体的课文拿来比较,也可以发现表达技巧的区别。比如《草原》和《白杨》,《草原》着重描写了草原美丽的景色,是借景抒情,表现“景美人更美”,赞美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而《白杨》是借物喻人,借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扎根边疆,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祖国建设者。即便是同一文体,如说明文《鲸》和《松鼠》,表达特点也有不同,一篇是常识性说明文,一篇是科学小品文,也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再如,同为写人的记叙文,有的侧重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有的侧重语言描写,都可以在比较中发现表达的奥秘。

四、注重迁移运用,落实语言实践

吕叔湘先生强调讲读课文要“走一个来回”,先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理解,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是怎么表达的。吴忠豪教授认为还必须走出第三步,就是“实践”,实践以后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方法。只有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小到词语造句,句式仿写,大到一段话的仿写或一种写作方法的迁移,才能真正体会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奥秘,才能从“学过”到“学会”,才能落实“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以上文的《七月的天山》为例,在品味描写野花的句子后,我趁势要求学生用这些方法描写事物,进行仿写。有的写:“夜幕降临了,深蓝的天空上洒满了星星,像海边的贝壳那样数也数不清,像明亮的宝石那样耀眼,像顽皮的孩子那样眨着眼。”有的写:“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柿子成熟了,一个个柿子挂在枝头,像红通通的灯笼,像圆溜溜的小皮球,像孩子们可爱的笑脸,美丽极了!”还有描写湖水的、写白云的、写彩灯的……同学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诗人,有了诗情画意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还以上文提到的《穷人》为例,在研读了心理描写对表现桑娜的善良品质的作用后,为进一步让学生认识人物描写方法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小练笔:以体现渔夫的“善良”为题,让学生结合课文情境写一段渔夫的心理描写,写出人物的矛盾心理,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教师将指导重点放在如何把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清楚,描写具体上。这个设计,当堂练习,当堂巩固,让学生通过表达实践进一步落实了教学重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下语文教学理念纷飞,乱花迷眼,我们语文教师要坚守阵地,关注语言,立足语文教学之根本,始终守望语文的“家”——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16年第7-8期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吴忠豪主编.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
贴近阅读过程,建构高效课堂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
低年级数学应重视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