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景建筑设计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2021-06-21

福建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景观餐厅空间

林 鑫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地景建筑这一名词源自于西方“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用语的直译[1]。与传统的建筑相比,地景建筑仿佛从大地生长起来,形成一种以水平延展、与大地肌理及其周围景观相融合的建筑形态,并最终与大地构成同质的景观,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流动,如图1所示。

地景建筑的形态舒展且独特,打破了现代建筑横平竖直的方盒子形态,在形式语言上具有共性并与其他建筑形式有着明显区别。那么是否地景建筑的产生仅仅源于对这种特殊建筑形态的追求呢?

1 地景建筑的案例分析

(1)消失的图书馆——荷兰代尔夫特图书馆

这个由Mecanoo Architecten设计的图书馆位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内,建筑优雅舒展宛若大地的一部分起翘后自然形成了一个山丘。

图书馆的旁边是学校的公共礼堂Aula,Aula礼堂是20世纪60年代由“十人小组”的建筑凡·登·布克和贝克马设计的,是一座巨大的造型粗野的深灰色混凝土建筑,它的力量感非常足,气场很强。如果图书馆形式是平常见到的方盒子建筑的话,两栋建筑之间的室外空间就会比较狭窄,容易形成极具压迫感校园空间。在这样的地段里似乎任何建筑都很难与Aula取得和谐关系。

然而建筑师通过采取建筑地景化的设计策略,将建筑主体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楔形呈斜面的形式,通过巧妙处理手法,将地面延续到了建筑屋顶,形成了一个人造绿坡,将建筑藏于自然,巧妙地避开了与Aula礼堂的正面冲突。

从外侧看整个建筑仿佛隐藏在绿色山坡下,山顶则是一座透明的圆锥金字塔。这样的设计手法让建筑充满活力,它成为了学生课外活动空间的延伸:夏季是休闲交谈、奔跑游憩、室外聚会的公共场所,而在冬季它甚至成为一些滑雪爱好者的天堂,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休闲交流的图书馆屋面

可以看出,代尔夫特图书馆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对周边环境协调的考虑,通过地景建筑设计手法避免了与Aula礼堂形成任何空间上的对峙和压迫,同时丰富了校园空间,为在校学生创造了独特的室外活动场地,让建筑成为学生聚集和交流的公共空间。

(2)还给城市的市民空间——长兴广播电视台

这个项目位于浙江省长兴县龙山文化新区。基地南临优美的甘家河滨水空间,北接梅山公园,并与齐山公园和行政中心相望,西靠秀美的龙山山体,东临公园式的图书档案馆,如图3所示。基地处于市民到达各个公园路径交汇点上。政府将这块地用作长兴电视台建设基地后却阻断了市民原来自由活动路线[2]。

基于如此的场地环境下,建筑师提出了这样的设计概念:将空间还给城市市民,建筑应成为一个可以让人自由前往的场所,并恢复原来自由活动的路线。并且采取了相应设计策略:①节目录播、演播厅等封闭的功能通过悬挑、漂浮等手法削减建筑的体量感,让建筑最大限度消隐于自然之中;②将对外开放的公共部分设计成地景形态,让屋顶成为市民共享活动场所,同时串连了图书馆公园、岐山公园和甘家河公园,还原市民原有自由活动路径;③建筑的北面设计了室外观演广场,将建筑与梅山公园紧密联系起来,大台阶成为人们观看表演或休息聊天的场地。

图3 长兴广播电视台实景图

在形态上,长兴广播电视台是一个具有地景形态的现代建筑,似乎只是某种流行的建筑形式语言,但是从形态生成过程来看,是完全产生与对城市空间、场地环境和人们行为逻辑思考。通过建筑地景化的设计策略,重新建立各个公园、景点之间的联系,重构市民原有的活动路径。

2 地景建筑设计策略的应用

在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科学产业园综合服务楼的设计中,采用了与代尔夫特图书馆、长兴广播电视台相类似的设计策略以解决建筑功能空间、场地环境与人们行为逻辑之间存在的矛盾。

(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产业园内,整个产业园建筑面积约36万m2,建设有产业生产、科技孵化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等多种功能。整个产业园区原规划为一轴两翼,综合服务楼位于园区梭型的中轴景观带上,直面园区南入口。综合服务楼用地北侧规划为产业孵化楼和中心景观山丘,南侧为运动场地及景观花园(图4),东西两侧为生产厂房。

综合服务楼用地面积约2500 m2,拟建建筑面积:12 300 m2,包括全园约4000名职工提供的用餐空间,以及设备用房健身活动、多功能厅、党建工作室等功能。

图4 项目总体范围图

(2)场地环境梳理

项目位于园区重要的景观轴上,南北两侧均有良好的景观,但较大的体量却割裂了景观轴的延续性。从产业园土地利用率角度来说,大量的用地和建筑面积用于生产研发,少量集约的用地和建筑面积用于配套服务,对土地使用率和生产效率毫无疑问是有利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生产空间占比越大,配套服务设施越集中越单调,员工的行为路径也更加单一和可控,同时产业生产的工作模式往往具有重复性、单一性、非创造性的特点。呆板单调的配套服务与高强度的生产环境容易让员工产生压抑和枯燥感。

因此在设计之初,望创造一个相对自然的建筑,它能很好地融入产业园规划语境中,作为中心景观山丘与南侧活动场地景观的衔接;同时它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员工本身,提供一个生产工作之余能让员工放松的场所,而不仅仅是功能的堆叠;使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给予员工更丰富的空间体验,是一个有温度的建筑,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功能混凝土。

(3)功能梳理

按原有的设计条件,用建筑面积除以用地面积,可以简单得出:需要建设6层方可满足职工用餐及活动需求。餐厅部分需要4层的建筑面积满足员工餐饮需求,剩余2层功能作为活动室和一个多功能厅。然而大量瞬时性人流对4层高餐厅的垂直交通造成极大压力。同时6层的建筑高度超过24 m,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的造价。

(4)形体和空间设计策略

场地环境和功能需求决定了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无论建筑有何种设计理念,场地环境往往是必须关注的首要要素,它是建筑形态生成的原动力之一。

通过对场地环境和功能的梳理,确定了设计控制的原则:

①尽量降低建筑的层数,让建筑与北侧景观山丘形成良好的空间关系,减少大体量建筑对景观空间造成的压抑感。

②减少垂直交通面积,优化人流行进、等候和疏散方式,方便员工在建筑内的竖向活动。

与业主充分沟通后,第三层的员工餐厅面积均摊到一、二层,增大一、二层的单层面积,形成每层约3000 m2能容纳大量人员合理的餐饮面积,在功能上一、二层作为员工餐厅,三层作为管理层餐厅。从而降低建筑的层数,减少人流垂直交通所需的行进和等候时间,让大量人流可以方便快速从不同方位进出餐厅。

通过面积置换的操作缓解了人流行为逻辑和建筑层数、体量之间的矛盾,但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增大的建筑占地使得原来就不富余的活动场地和景观场地显得更加局促。

这里引入了地景建筑的设计策略,通过建筑地景化的设计手法,将景观和活动场地延伸到建筑屋面,如图5所示。

①建筑阻碍了景观空间的连续,同时不适合瞬时大量人流集散; ②增大占地,3层面积等量拆解至一、二层;

③建筑降低层数,占地加大,将景观场地融入建筑屋面; ④建筑地景化,景观空间连续,人流疏散便捷。图5 形体和空间的设计策略

将储藏、设备间等附属功能设置在倾斜的建筑屋面下,在功能逻辑和形式逻辑上取得统一。倾斜的屋面结合休闲步道联通二层的员工餐厅和三层的高管餐厅,一方面解决餐厅的人员疏散问题,另一方面提供给员工更丰富的路径选择,如图6所示。

图6 休闲步道通往二层餐厅(建成照)

四层、五层的活动功能则以漂浮的方盒子的形式展现出来,远看仿佛一个2层的建筑漂浮在起伏的山丘上方。同时在四层和五层则设置了通高的景观中庭,让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连通。整个建筑与南侧的景观花园、活动场地以及北侧的中心景观山丘连城一体,打造一个自然、有趣、空间相互流动的园区空间,如图7所示。

图7 地景化的建筑形态(建成照)

(5)地景建筑带来的场所空间

在该案例中,建筑的屋面与场地的景观相连,模糊了建筑与场地的边界,消解建筑的体量,建筑宛若是南侧景观场地的延伸。建筑的屋顶成为员工团建活动、休闲放松的场所,也是职工体育比赛的看台。

3 结语

从代尔夫特图书馆、长兴广播电视台的案例分析到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科学产业园综合服务楼的设计,可以看到,地景建筑的产生来源于对场所空间、场地环境、项目环境、人们行为逻辑亦或是功能需求的思辨。相对于建筑形式或者建筑类型来说,笔者更偏向于将地景建筑归结于设计策略的范畴:它是为了解决设计中场地环境、功能、行为、空间等各种矛盾而产生的,通过巧妙的设计策略解决建筑自身的种种矛盾问题,同时让建筑形式更独特更有标识性,建筑空间更加灵动、不确定及动态化,内外空间的连续及上下空间的模糊,使得地景建筑能以可变的时空关系来回应场地环境的多样性[3]。其独特且具有共性的建筑形态只不过是这种设计策略下的一个自然产物。

随着城市发展的速度渐渐趋缓,城市外扩减少,城市更新的需求逐渐增加,建设用地更加集约,城市生活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建筑问题慢慢显现:景观空间被侵占、建筑空间的非人性化、场所感的缺失等。或许在以后更多的项目中,可以采取地景建筑这种设计策略,解决更多的因环境空间、人们行为逻辑和功能需求等因素之间的矛盾,去创造一个更为丰富、自然、有温度的建筑。

猜你喜欢

景观餐厅空间
TARENTUM萄木餐厅
景观别墅
LUNAR餐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空间是什么?
城里的怪餐厅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秀色可餐”的虚拟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