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尔干史的必读之作

2021-06-20

世界知识 2021年8期
关键词:火药桶巴尔干名称

《想象巴尔干》

[美]玛莉亚·托多洛娃/著

李建军/译

2020年10月出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想象巴尔干》是国际著名巴尔干研究专家玛莉亚·托多洛娃的代表作。作者受爱德华·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启发,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巴尔干主义”的概念,并主要考察、探讨了“巴尔干”这一名称的由来和特殊内涵,分析了巴尔干如何从最初的一个地理名称转变为在历史、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当今一般知识分子话语中最具贬义的称谓的过程。自1997年英文版出版以来,本书已成为巴尔干研究者的必读之作。20世纪90年代巴尔干地区接连爆发战争,人们对东南欧局势的担忧使本书的影响力扩展到专家学者之外,被翻译成多种欧洲国家的语言,并在2009年出版了增订英文版。作者引用了英语、德语、法语、保加利亚语、希腊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土耳其语和俄语等超过12种语言的文献资料,其所阐释的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引发了广泛的学术讨论,也确立了本书作为近几十年来东南欧史学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的经典地位。

提起巴尔干,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欧洲火药桶”,进而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以至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的一系列动荡和戰争。但大多数人对这片“矛盾和纷争的多事之地”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知之甚少。

历史文化是国家和民族间搭建沟通桥梁、拉近心灵距离的基石。随着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部分巴尔干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了解和研究巴尔干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百余年来,巴尔干是国际关系格局变迁的缩影。理解巴尔干的内涵和被污名化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对近代欧洲民族解放和思想解放历史的回顾。了解巴尔干的民族文化,对增进我们与巴尔干国家的“国之交”和“民相亲”都大有裨益。

“如果巴尔干不存在,它就会被发明出来。”这是1928年德国哲学家赫尔曼·凯泽林在环球旅行之后的著作《欧洲》一书中的断言,意即欧洲需要一个“他者”,西方需要一个“东方”来作为显示自己优越性的对照物。巴尔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交汇之地,历经古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时期,其中尤其受到了拜占庭和奥斯曼历史传统和遗产的影响。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瓦解,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帝国主义的漠视和掠夺加剧了巴尔干的各种矛盾,滋生了其内部暴力和冲突,使其长期处于落后和动荡之中。在“东方主义”的视野下,西方塑造了对“巴尔干”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个地理名称被构建为近代历史上最著名和最广泛的贬义名称之一,承受着“野蛮”“落后”“无序”等污名,并逐渐与“暴力”“动乱”“纷争”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代名词。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巴尔干主义”又轻易地成了“东方主义”情感宣泄的替代品,巴尔干成了欧洲内部的一个“他者”、欧洲的“消极特征仓库”、第二自我和内在的黑暗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巴尔干地区的动荡,关于巴尔干的这些形象和想象又被强化。如同19世纪末在逐渐取得民族独立之后选择迅速摆脱奥斯曼遗产而拥抱西方民主制度一样,在东欧剧变和南斯拉夫解体的过程中,巴尔干国家也努力摆脱“巴尔干”或“东欧”国家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中欧”“中东欧”“东南欧”“西巴尔干”这些似乎更加中性的名称。

历史和现实一脉相承。今天,巴尔干从欧洲的“火药桶”正在变成“后花园”,但在它们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路径和竞争中,“巴尔干主义”依然在内外部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发挥着影响。

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与世界知识出版社合作推出的“巴尔干研究译丛”系列成果之一。丛书旨在通过引进国际学者有影响的代表性著作,向国内有志于巴尔干研究的学者提供一批高水平的权威读本,帮助他们博观约取,后来居上,为提升我国巴尔干研究的水平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火药桶巴尔干名称
大黑海沿岸地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西巴尔干国家向欧盟标准趋同:问题和挑战
中亚“巴尔干”的伤痛
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