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感、地方性与小说的可能(主持语)

2021-06-18张莉

长江文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百态质感写作者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持微火者》《远行人必有故事》等。2019年3月向127位当代中国作家发起“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引起广泛社会影响。主编《2019/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作品选》《2019/2020年短篇小说二十家》《2019/2020年中国散文二十家》《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京味浮沉与北京文学的发展》等。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

小说家周恺,生于1990年,早在2012年,他便在《天南》发表小说处女作《阴阳人甲乙卷》,令人印象深刻,而在2013年,他还曾获香港第五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但这位年轻人真正为众人所识,还是缘于他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作品,长篇小说《苔》,小说皇皇38万字,出版于2019年,小說家以他的家乡四川乐山方言书写晚清时期大渡河畔白庙场的家族故事,生动鲜活地书写了那一时期的世间百态。《苔》一经出版便深受关注,2019年获得多个奖项,小说家被视为青年一代写作的代表。事实上,也还没有哪位90后作家的长篇小说受到如此的广泛关注,而方言写作,也一度成为他写作的“标签”。2021年,周恺的新短篇小说集《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出版,看起来,这部小说集也是对所谓的方言写作、宏大历史、世间百态的逃离。

本期专栏,我邀请了三位批评家丛子钰、化城、赵依关注周恺的作品。丛子钰认为,周恺的创作有观念统摄的硬质感和总体感。“这种理性气质与丰富素材相结合,在同龄的作者队伍中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周恺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从目前的成绩来看,也许是‘90后作家中最具实力和潜力者之一。”化城认为,《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是关于千禧年的文学备忘录,是青年写作者的个人“文学史”。它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写作者的喃喃自语,一个针对文学内部问题的灵感笔记。而在赵依眼中,《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是复杂的小说集,“在诸多文体形式、叙事装置的繁杂融合下,刻意的不合常规与引人瞩目,以及一些偏于敏感、惹人讨厌的风格和字眼,实际上借由‘不习惯的‘不适感不断产生着打破阅读习惯的效用。”他们的评论对我们理解周恺无疑是有助益的。

我个人喜欢《苔》的声音感以及与此相伴生的小说调性和文学质感:“黄河的水退了,亮出覆看苔藓的石头,这苔藓不是绿油的,是土黄的,亮出泥滩,这泥滩干裂,裂缝里,满是螺螄壳和爬海壳。船佬儿坐在桩上吃烟,这桩子离河面有几十步远。雨水落几滴,又歇一阵,这季节的雨是落不大了,连地下都打不湿。草已萧条了;草萧条了,树子也跟着萧条;树萧条了,房子宅子跟着萧条:房子宅子萧条了,人也变得萧条。单单松树林还绿着,这绿也不是新鲜的绿。而是明森的绿,二十多条呼吸盘绕其间。”这里有复沓,有节奏,有气息,有声音;有故事,有起伏;有情境,更有心境。——《苔》生成了独属于周恺对世间百态、对汉语的理解,而这并不能仅以“方言写作”所能概括。

读《苔》会想到李颉人的《死水微澜》,那是我们理解这部作品的坐标。它让我们认识到这位作家于语言深处和历史深处写作的野心,也认识到这样的文字既是传统的也是别开生面的,有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学质感。

猜你喜欢

百态质感写作者
地铁百态
空间的质感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颜料的“质感”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图说事相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