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文本研究

2021-06-18荣,潘

关键词:爱国主义时代文化

黄 荣,潘 莉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本内容,是传递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领会、把握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因此,对相关论述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本文运用AntConc以及ROSTcm6等内容挖掘软件,对相关论述的高频词汇以及词汇搭配等进行分析,整体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全景、现实坐标、教育网络,分析其语言特征。

一、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内容文本来源与分析策略

(一)重要论述内容文本来源

爱国是数千年来中华儿女厚植心间深厚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则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话以及会议中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方面面做了总体部署。因此,深入分析、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选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共88篇,选取其中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文本进行分析,运用软件ROSTcm6对相关重要论述进行文本分词、高频词汇筛选以及网络语义图绘制。并通过分级建立语料库并导入AntConc软件中进行分析,详细了解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论述。

(二)重要论述内容文本分析策略

通过将88篇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论述文本导入ROSTcm6软件,通过操作显示出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文本的高频词汇前十位为“中国”、“人民”、“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发展”、“精神”、“社会主义”、“历史”、“国家”。将高频词汇可视化分析以高频词为节点,以高频词共现次数为节点关系,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数值化处理,通过分析高频词间的关系构建语义网络,绘制得到图1。由图可知,中心度最高的七个词语依次为“中国”、“人民”、“发展”、“国家”、“伟大”、“实现”以及“社会主义”,且中心词之间关系紧密,常搭配使用。其中“中国”是关键中心词,处于语义网络最中心的位置,共出现频次936次,这充分表明习近平在相关论述中时刻将国家放在首位,强调国家观念,厚植爱国情怀。“人民”是仅次于“中国”的中心词,共出现568次。尽管频次低于“中国”,但在中心度上与其趋近。可以看出,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论述,坚持人民立场,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向全体人民。

“发展”、“实现”是语义网络分析中的核心动词,分别出现328次和234次,显示出在论述中习近平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发展相联系,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社会主义”是网络语义中的两个核心名词,分别出现241次和270次,可以看出,习近平在论述坚持爱国主义教育,要为国育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国家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总体把握网络语义图可以看出,相关论述中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如影随形。

二、重要论述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下,对爱国主义教育做出的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指路明灯。

(一)全面呈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全景

爱国主义不是无本之源,而是在长期的文化积淀、历史积累中形成的。通过对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文化相关内容理解分析,建立关于论述文化的分级语料库,并借助 AntConc 语料库软件分析得到“文化”的高频搭配共现词汇及其频次为“中华”63次、“传统”38次、“优秀”29次、“中华民族”20次、“自信”18次、“历史”15次、“民族”13次、“精神”12次、“社会主义”9次。通过分析“文化”的高频共现词并筛选高频搭配词的共现动词绘制出图2,由图可知,论述中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文化等被多次提及,并且习近平强调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清楚”、“汲取”、“传承”、“继承”、“弘扬”这些优秀文化,铸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底蕴,坚定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指引,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支撑。

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铸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认同,首先就表现为对国家的热爱、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爱国主义教育自然也要以其为己任。习近平多次在重要论述中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要说党史、说国史、说改革开放史。[1]通过AntConc 语料库对“历史”一词进行高频搭配动词分析,相关论述中“历史”一词与“告诉”搭配7次,“牢记”搭配5次,“强调”搭配5次,“发展”搭配5次,“创造”搭配5次。国家的历史积淀、文化传承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文化涵养,为培养民族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营造文化氛围及提升文化底气。历史通过无声的语言诉说的是刻骨铭心的教训,以史为鉴第一步就是正确地认识历史,牢记历史能够充分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砥砺报国之志,历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

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指引。“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的思想理论指导,背离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党的灵魂和前进方向。通过对重要论述中“马克思主义”一词进行高频搭配动词分析,得到“坚持”、“发展”、“指导”、“建立”、“领会”与“马克思主义”搭配使用。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强调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这一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先进,就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指出“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3]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人们深化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增强人们对于党和国家的认同,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支撑。通过AntConc语料库检索,相关论述中共提及“核心价值观”49次,其高频共现词为“培育”、“弘扬”、“践行”,分别共现了11次、9次、7次。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每个公民的情感、信仰和义务,更是一个价值体系,对公民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先进思想和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4]论述中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加强融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其内化为国人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实践行动。二者的融合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同时,更在社会营造了爱国的文化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二)精准定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坐标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重要论述将民族现实坐标融进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打开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既立足于民族又放眼于世界,愿与他国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置于民族和世界的现实坐标之下,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国际眼界和胸怀。

重要论述明确定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现实坐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历史方位不断推进,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界罕见的发展奇迹。站在新的历史交口,全国上下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通过AntConc语料库进行检索,习近平在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中共提及“复兴”一词81次,“中国梦”76次,并将“复兴”与“目标”、“国家”、“前景”、“奋斗”、“实现”等词搭配使用(见图3),可见,重要论述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紧密相连,既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时代强音,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全民力量,号召人们为接近梦想而坚持,为实现梦想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5]爱国主义精神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复兴之梦,习近平将重要论述准确定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民族现实坐标。

重要论述清晰定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现实坐标。一个民族,一个为国家,只有包容开放,才能繁荣富强。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 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6]通过语料库检索,论述中提及“世界”53次,提及“国际”28次,并多次提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等话语。“世界”与“国际”在重要论述中常搭配词语“发展”、“和平”、“责任”等词语(见图4)。可见中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习近平打开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对祖国真正的热爱,不是狭隘的、封闭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不受偏见影响的、为团结和和平的思想所激发的情感。[7]“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8]将爱国情感上升到世界范围讨论,是从世界视野的角度、从更高的层次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教育要讲中国故事,更要听世界声音,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同时也要尊重别国文化,包容开放。当前世界上对中国误解、偏见不绝于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更要让青年拥有国际视野、国际胸怀,让爱国主义教育经受检验。

(三)重要论述立体织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网络

习近平在相关论述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方面面精准把握,抓住青少年作为教育重点,着力培养时代新人;着重强调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紧扣教育主线;全面覆盖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多种途径立体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重要论述瞄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之“点”。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担当大任的一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语料库检索可知,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重要论述中共提及“青年”90余次,并且“青年”并与“奋斗”搭配9次,“国家”搭配9次,“理想”搭配6次,“时代”搭配5次,“伟大”搭配4次。习近平十分重视青年人的培养问题,明确提出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将青年人培养成为理想信念坚定,能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爱国主义教育要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钢铁灵魂,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人,将广大青年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强国之行相统一,让青年人投身于时代浪潮。重要论述瞄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绘制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的关键一环。

重要论述紧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主线。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命运、党的命运、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0]运用AntConc语料库对教育主线分库进行检索分析,相关论述中提到含有“国”这一词根的词语共200次,词丛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祖国”、“中国梦”、“爱国主义”等等。通过对包含“国”的词源进行搭配分析,“国”字词丛与“人民”搭配使用51次、“党”搭配40次、“道路”搭配34次、“中国”搭配33次、“伟大”搭配23次、“社会主义”搭配22次。可以看出,国家、党、社会主义紧密联系,三者的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道路,带来了今天巨大的历史成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原因。[1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都以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目标指向,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都以党和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以中国共产党为根本领导力量。爱国主义教育要牢牢抓住主线,让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紧密结合。

重要论述覆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象之“面”。搞清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是重中之重,借助AntConc 语料库软件对习近平重要论述文本进行分析,理解感悟后筛选出对象层面频次最高的关键词(见表1)。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论述对爱国主义教育对象覆盖全面、定位精准,强调以全体人民为对象、重点聚焦青少年的同时,将“教师”、“港澳台同胞”、“知识分子”、“科学家”、“海外侨胞”、“企业家”等悉数纳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定教育对象群体。重要论述中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精准划分,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个性化定制教育措施,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在全社会立体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网络。

表1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对象层面关键词频次

重要论述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之“网”。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论述,全面建构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网络。重要论述涵盖历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情教育、中国梦教育等等,提出爱国主义教育要以课堂为主渠道,同时综合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灵活运用大众传媒、新媒体等新手段、新方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进活动、民族传统节日、国家公祭仪式的教育功能,促进民族团结,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同时强调运用文化的涵育功能,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增强国家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将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全面涵盖,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网络。

三、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语言特征分析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讲话之中。在重要论述中,习近平运用了许多新表达、新观点,展现了独具一格的语言特点。通过梳理能够看出,习近平善于引经据典、融汇古今,运用丰富多变的修辞手法,讲述情真意切的动人故事。

(一)表达特点:善用比喻明道理,深入浅出显真谛

重要论述中,习近平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而又多变,比喻、排比、反问等等结合使用。其中又以“比喻”的运用最为广泛、出彩,明喻、暗喻结合使用表达形象生动。习近平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各族人民比喻成“石榴籽”紧紧相拥,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同心协力画出“最大同心圆”。除了运用大量的明喻,也充分运用了隐喻的表达方式。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用“拔节孕穗期”隐喻青少年阶段,提出此时青少年最需要用心引导、栽培,为此更要开好思政课,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将讲话中比喻的表达方式整理发现,习近平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喻,将原本抽象的本体具象化,使得概念通俗易懂,情感深入人心,有利于引起共鸣、凝聚共识。习近平善于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运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和人民喜闻乐见的俗语,将抽象的问题生活化、简单化;使用简单的类比、高度的概括将深刻的道理通俗化。

(二)语气特点:平易近人接地气,激情昂扬强指引

习近平的讲话内涵丰富,但用了贴近人民的话语,用聊天、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主题、对象、着力点等内容。习近平回忆了自己母亲给自己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话语、平易近人的语气,都让人忍不住动容。习近平指出,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说百姓之语,听人民之声,习近平将自己与广大人民放在一起,拉近彼此的距离,用接地气的表达贴近人心,用真切的情感引导人们,让听者如沐春风。这不是命令式的冷酷,不是教导式的啰嗦,而是一种拥有春风化雨般力量的亲切话语。

在重要论述中,处处饱含习近平对于党、人民、国家的深切情感。他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12]一词一句尽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热爱,激情昂扬的话语更是渲染了浓烈的爱国氛围,激发人们心底对祖国的深切热爱。

(三)语料特点:引经据典富哲理,旁征博引藏意蕴

纵观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重要论述,其语料来源丰富,即援引了传统文化中的古诗名句、经典故事等,将传统文化赋以新的时代意蕴。例如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借用李大钊的话勉励青年人:“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13]习近平以广阔的视野、长远的目光将时代的发展与青年的使命相结合,激励青年人为民族、国家、世界而奋斗,让爱国情充分激荡在每一个青年人心中。

同时,习近平通过将人民群众常听常说的民间故事、民俗谚语、经典事迹等作为语言材料,让讲话更加深入人心,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贴近人民。在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讲话中,习近平多次强调了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说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时回忆到,自己上初中一年级时老师讲述焦裕禄患病晚期把藤椅顶破的事件不禁数度落泪。习近平用自己的真实经历与众人分享,让讲话更加感染人,让爱国情感更加激励人。通过引经据典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内容详实、饱含哲理,深藏习近平对于祖国、对人民的真切情感。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时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谁远谁近?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