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浪曾是后浪,让尊重多一些

2021-06-17刘丽丽

人力资源 2021年6期
关键词:前浪后浪前辈

刘丽丽

随着时代的更替,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登上了职场舞台。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90后、00后员工不同于以往员工。如何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更加有效地管理好这个年轻群体,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课题。

职场中的浪奔浪涌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70后觉得80后“不靠谱”,80后认为90后“非主流”,90后认为00后“二次元”。应该说,每一代人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成长环境,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90后成长于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时代,这个时代所孕育的年轻人崇尚自由、追求公平、淡化权威。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在自我意识、知识水平、抗压能力、奉献意识、职业忠诚度等方面,90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群体,他们既希望得到丰厚的物质报酬,更期待能满足个性的精神需求。60后、70后的人“干一行、爱一行”,认为“主动加班,任劳任怨”是责任心的体现,90后、00后认为“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懂得享受生活”。虽然每一代人都对下一代人有或多或少的不习惯,但谁都无法阻挡他们成为职场的主力;虽然每家公司运作都有自己独特的机制,但也必须与90后、00后浪奔浪涌。

就当下多数企业而言,80后已占据中高层位置,对群体差异明显的新生代,必须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一是要深刻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管理“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区别。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传统员工都是“经济人”,他们主要追求的是物质方面的利益,根据“经济人”的特点,企业在管理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关注生产经营目标实现和工作任务完成状况,一旦员工工作热情不高,就可以适当地用增长工资的方法加以激励或用行政手段进行约束。

随着社会的发展,90后员工逐渐从之前的“经济人”过渡到了“社会人”,“社会人”关注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利益,更多的是生活水平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新入职场的员工而言,薪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当工作一定年限后,工资增长却是有限的,且当积累到一定财富后,员工在意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数量,更在乎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这就导致传统的通过增长工资而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服从管理的优势不存在了。他们的新思维和新观念正在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甚至连80后都开始妥协:“90后员工并不容易管理”。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维度已逐渐消失。

●经验维度

在过往,职场中的中年人,最有底气的资本便是工作经验。然而当未来变幻不定,行业前景陷入迷雾,那些多年积累的经验,则开始急速贬值。硅谷有个铁律: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十年后被解雇,那么你会发现,你会的技术可能已是古董。更可怕的是,落后的逻辑模式,将会限制你的判断,影响你的决策。在国内不少人刚过不惑中年,被裁员后匆忙转向,才忽觉比赛跑道已不再熟悉。

●权威维度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拥有长久的权威。满头白发的老艺术家要和一群年轻的网红讨论直播技巧;码字半生的报社主编要和青涩未消的大学生比拼公众号阅读量;英语还没学好的“雷布斯”,已经被00后CEO称为老一辈企业家。回首远眺,时代潮水中的搏杀节奏越来越快。号角声中,后浪在长风中高歌猛进,前浪只能踉蹌接招。

●年龄维度

在这场漫长而又艰辛的角逐中,前浪已开始努力适应潮水走向,奋力游过时代长河。而与之相对,后浪除了感受弄潮之快,也逐渐开始体悟到前浪的身不由己。在如今,行业进化让职场更迭加快,消费浪潮让生活成本增高。纵然浪奔浪涌,后浪依旧忧心忡忡,如果庸碌生活,终会被时代浪潮甩掉。

前浪可知后浪苦

许多年长者经常会对年轻人说,你可知道我们当年的苦。然而,年轻人更想说,你们可知我们的苦。“浪奔”的时代带给他们的远不止是失速时的眩晕感。2016年5月4日,联合国官博发消息称:联合国对“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群体。90后“中年危机”便这样荒唐到来,年轻人发现青春转瞬即逝,衰老倒是不约而至。调查显示,抽样的1979名90后中,79.6%的年轻人已开始关注养生。

他们的青春提前涂上夕阳的暖色,可以酗酒,但酒里要泡上枸杞;可以暴食,但餐后要多饮凉茶;熬夜既然不可避免,那就只能坚持每周健身。而与后浪对未来的迷茫不同,前浪们身在围城,心藏重负,他们的危机和焦虑,其实在于生活已无从突围。四下已是铜墙铁壁,未来重峦叠嶂却又云雾缭绕。前浪身处急涌之中,担心一个恍惚就可能物是人非。更何况,华发早生,朝如青丝暮成雪。

无论是在家庭的交流中,还是在职场的分工中,中年人难免对后浪带着几分质疑、脆弱、浮躁、懒散,这些都是前浪打在部分90后与00后身上的标签,每当有青少年步入歧途的新闻发生,都会有人发出“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感叹。

反过来看,后浪对前浪似乎同样不满。他们看不上父辈的迟钝,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永远对下一代人的内心世界熟视无睹,同时也认为占据着社会资源的长者,并不真正理解年轻人压力重重的处境。代际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常以或隐秘或公开的方式呈现。

这样的“战争”,可能发生在家庭的饭桌谈话间,也可能出现在企业的内网论坛里,更激荡在网络平台的公共讨论中。这些“纷争”真的是由两代人的性格差异造成的吗?上一代人真的比年轻一代更勤劳,下一代人真的比老一辈人更敏锐?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并不是这么简单。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代际之间矛盾的根源,其实更多是两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拥有的机会与资源的不同。这也正是社会学研究者对“代沟”形成过程的定义:不同时代的人在关键成长期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给他们的认知带来了差别。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社会竞争的压力增加,有时很难实现期待中的“跃升”。不同的社会境遇,造就了两代人在观念上的差别:前浪不明白后浪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追求上进,后浪也不明白前浪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随遇而安。

对比几十年前,今天的年轻人在物质条件上当然更加丰裕,但这种丰裕并不能减轻他们在同侪竞争中面对的焦虑。总有年长者认为今天的年轻人是“温室里的花朵”,但他们没有看到,年轻一代在资源与机会的竞争中,面对不断增加的压力。这时,用一句轻飘飘的“心灵脆弱”形容年轻人,显然并不公平。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彼此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当然会有差别。年轻人不是不需要前辈的经验和教导,但他们更需要平等的机会、发展的机遇,让他们有信心奔涌向前。

来一场同频沟通

年轻一代生活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作为其中的一员,能明显感到国家的发展速度。几年前,马路上还没有这些红红绿绿的共享单车,几年后,扫码骑车已经解决了多数年轻人离地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几年前,年轻人还在埋头工厂赚着计件工资,几年后,众多90后已经穿上黄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解决打工人的吃饭难题。时代的快速变迁,难免导致90后、00后与父辈之间的观念差异,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两代人之间总有一些观念和情感是无法产生共鸣的,但是,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使一些在他们看来原本充满爱意的叮嘱教诲,在年轻人听来不乏“爹味”,甚至令人难以接受。

一些“前辈”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凭借自己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向后辈灌输自己的“经验”,并且不自觉地就会陷入说教。因为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经验”一旦说教意味过强,难免激起排斥情绪,就连其中的关爱,也变得让人难以接受。

先说择业。虽然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是不少前辈们依然以捧上“金饭碗”为荣。身为晚辈,他们的确理解前辈的良苦用心,也感激他们对后辈的未来如此上心,但他也许并不清楚年轻一代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的经验分享,只能作为年轻人的参考,不会被全盘接受,更不会按照他们的思路来限定年轻人的人生。对于年轻人而言,有很多新职业可以尝试,没有必要“绑定”一个行业,也不想把“稳妥”当作择业的首要标准。

再来说说婚恋感情的事情。以我本人为例,刚上大学时,父母经常提醒我以学习为重,不要过早谈恋爱,而当我快要大学毕业时,妈妈却开始催促我把找对象的事情尽快提上日程。尤其是读研究生之后,催促找对象几乎成为母女每次通话的必选内容。而且,她催我找对象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开始讲究策略,由最初的直言不讳,到后来的旁敲侧击。但无论怎样变化,我都能感到父母在心态上的焦虑和无奈,这些负面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反而干扰了我对人生大事的判断。

我曾经多次试图让亲友明白,我有自己的节奏和打算,对感情和婚姻也有自己的理解。当这个问题在我们的谈话中日益沦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时,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而是期待遇到对的人。看到身边不少朋友也被父母逼婚,甚至闹到不欢而散,我真希望家长对儿女们多一些理解,多一点耐心,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随便“指导”。

不是年轻人不懂得长辈的苦心,更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知好歹,只是我们不希望被前辈的经验“限制”人生。有句话说得很直接:路让你来指,我长脚做什么。

就工作而言,年轻人的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尤其是在疫情之后,网络平台直播、自媒体运营、直播带货等就业新形式十分流行,而这未必能被前辈所理解,也是他们的经验“力所不及”的。那些自由职业者,没有单位,更没有“铁饭碗”,却在年纪轻轻就实现财务的增值。在长辈们看来,这些职业不够踏实稳定,甚至不务正业。他们试图通过说教,劝服我们回到他们定义的价值体系内,却忽略了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也在定义、塑造和改变着这个社会。

因此,作为后浪,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前辈拿出“对味”的经验分享,而非充满“爹味”的说教。把年轻人当作有判断力的独立个体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差异化选择,才能实现不同代际之间的良好沟通。

仔细回想,前浪也曾是后浪,他们也曾反抗过权威,而一旦他们坐上了“权威”的位置,却要给后浪画地为牢。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说,與其喋喋不休,不如放任自由。只要方向确定了,总要迈开第一步,第一步在哪里和什么方式迈开不重要,第一步到千里是多远也不重要,什么时候到千里之外也不重要。前浪只管在一旁呐喊助威,或是默默支持,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最起码的尊重。

猜你喜欢

前浪后浪前辈
中国“后浪”
后浪,后浪
MQ-25:我就是后浪
后浪与前浪
后浪与前浪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后浪一浪浪大了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