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研究

2021-06-16安定明李海旭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保护

安定明 李海旭

摘 要:河北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然而通过文献资料检索分析、实地调查走访等发现,由于传承人年龄老化、民众保护意识淡薄、政府关注度不够、财政投入匮乏、法制建设不健全等原因,燕赵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这些瑰宝,正在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遗产保护基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和遗产旅游与社区参与的协调机制,并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长效保护机制,对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2-0016-03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强烈冲击下,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劫难。近年来,尽管河北省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保护,但目前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将人类所创造的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意义非同寻常。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民间工艺、体育竞技、杂技等许多不同种类。如武强年画、蔚县剪纸、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唐山皮影、康保二人台等,在国内外影响力都非常大。这些具有典型河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展示燕赵文化的平台,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

近年来,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先后制定下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四个法规,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具有独立建制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但是由于人们保护意识淡薄,大量依靠口头传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由于已经不太适合现代人类的生活需要而濒临灭绝,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不断流失海外。为了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各地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传统绝活,由于传承人年龄老化,再加上收入微薄,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因此导致许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当前急需对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建章立法的形式,给予足够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政策性的扶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与开发。

二、制约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要问题

(一)重申報、轻保护,功利化倾向突出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各地为了追求政绩工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商业化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各地为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捞取一杯羹,不顾一切代价想挤进“遗产名录”,但在入选后,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地方政府部门的摇钱树,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开发,一些功利性演出与商业包装使得这些民族文化的记忆完全变了味。

(二)政府干预过多,法制建设不健全

实践证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没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遗产及其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将寸步难行。但如果政府部门过多地干预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则又会影响到遗产本身的原真性以及遗产传承人传承遗产的积极性,进而使得遗产保护的原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此外,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管与考核机制,也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财政投入不足,保护经费匮乏

据调查,河北省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每年拨付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遗产保护经费还不到一千元,远远满足不了遗产保护的需要。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大量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无法得到及时的收集和整理,一些对于展示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展览厅和传习所,也同样由于缺乏资金保障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四)传承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

由于一些遗产资源所产生的回报不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濒临断代。一些掌握绝技的传统艺人年龄老化,而年轻人则因为遗产传承入不敷出,不愿学习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一部分非遗传承人由于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传承人忙于赶场作秀,牟取暴利,无暇钻研技艺,艺术水准每况愈下[2]。

(五)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好多地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可以说在很多地方有机构无编制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因而很难满足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梆子和二人台,是张家口市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曲艺,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目前这两种剧种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三、影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因素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

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周边环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土著民族的服饰被现代服饰所取代,一些传统的土特产品被现代日用品所取代;一些世代传承的传统民居,大量被钢筋水泥建筑所取代。一些遗产传承人年龄老化,年轻人则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愿学习传统工艺,一些民间故事、口头文学正在自然消失。

(二)政府部门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各地应有的重视,一些地方常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封建糟粕相提并论。他们并没有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致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抢救与保护工作很难正常开展。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盲目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未得到应有的认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地位低下,这些仅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常处于被遗忘的边缘,可以说其社会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同时由于收入欠佳,致使许多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热情不高。

(四)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

随着环境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一些传统节日与习俗的氛围逐渐淡化。一些普通民众对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传承过程中,必须强调其文化精髓的挖掘与整理。只有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注重策划与传播,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性开发中得到良性传承。鉴于上述思考,本文认为,河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主要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完善“非遗”传承人的长效保护机制

可以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中,法律手段是最行之有效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健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发掘、认定、保护、开发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最终确立程序明确、信息公开、荣誉和责任义务并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2]。同时,要建立健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施长效保护的制度框架。因为传承是保护的基础,因此要想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永世传承,就必须对掌握民间工艺的传承人,从经济和精神层面上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鼓励其带徒传艺。要帮助他们想办法、找出路,并使他们从中得到实惠,以提高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3]。

(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保护与传承“非遗”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有效地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应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性和生存状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地段,划定一定区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以展览馆、博物馆等为平台来展示其文化艺术。比如在蔚县,可以建立动态的文化生态村,以有效地保护蔚县剪纸文化艺术,同时也可以在当地建立静态的博物馆、展览馆,展陈一些关于剪纸的历史、沿革和工具材料等等,以厚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沃土[3]。

(三)建立遗产保护基金,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力度

对于为全社会提供公益产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应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宣传与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逐步实现由政府单一投资向政府、企業、个人、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投融资结构转变,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四)构建遗产旅游与社区参与的协调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因此,为了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可以考虑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让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一方面,要让当地老百姓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要通过搭建一定的平台,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就是说,既要让当地老百姓受益,又要让游客获得一定的精神享受。可以通过建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手段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展示给广大中外游客,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人现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这样既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又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展示,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五)构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依托,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在价值。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可以说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因此,应进一步整合本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使之在一定地理空间上形成一些具有文化共性与产业互补性的集保护、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再通过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收入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鼓励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入市场,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以地方高校为平台,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而地方高校人才荟萃,图书馆藏资源丰富。因此,可借助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术优势,开设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或选修课,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大量培养一些熟悉并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业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智力保障。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的记忆”、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不仅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因此,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河北文化产业大发展,并逐步实现河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抢救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也应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种寄托,只有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才能获得生机和活力。因此,通过生产性保护,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也是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的一种有效传承方式。但在进行市场化开发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切不可为了获取短暂的经济利益而断了子孙的路。

参考文献:

[1]  袁海英.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10,(2):203.

[2]  乔丽杰,安定明,李宝强.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行性分析[J].旅游纵览,2014,(8):140-141.

[3]  戴魁,张翼.刍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从内丘纸马艺术的发掘与保护谈起[J].社会科学论坛,2008,(8):207-208.

[责任编辑 文 娇]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保护
河北省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
河北省商务厅原巡视员仲继安涉嫌受贿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