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湖治理四十年

2021-06-16王自宸皮曙初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东湖污水水质

王自宸 皮曙初

武汉东湖

武汉,百湖之市。东湖,城市绿心。

和全国其他城中湖一样,东湖曾因湖光山色、澄波碧水闻名于世,也因水质恶化、治理不易受到关注。

东湖是武汉的城市客厅、市民的乡愁港湾,保护东湖水,是时代所期、人民所盼。

外源截控、内源清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智慧监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湖泊污染治理拉锯战应声打响。

如今,水域面积超33平方公里的东湖再现“一围烟浪六十里”壮景、整体水质持续保持Ⅲ类、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

大美东湖,正成为新时代的城市生态典范和美丽中国名片。东湖治理的成效,在赋予武汉这一国家中心城市崭新气质之外,也对各地探索人水和谐、城湖共生提供诸多启示和参考。

“城市绿心”遭遇“公地悲剧”

初夏清晨的东湖,暑气未起,清风拂面。

市民张先生像往常一样又来到东湖绿道,开启每日晨跑。一路拱桥弯弯、荷叶田田,一路鸥鹭翔集、鱼跃翠湖,活力美景让人心情愉悦,忍不住大步向前。

“我每天清晨跑3公里,晚上再跑3公里。”张先生家住东湖附近,今年32岁,他告诉记者,在东湖,春赏樱、夏赏荷、秋赏桂、冬赏梅,全年都有花赏,漫步湖边、乘船湖心、步入森林、登临山顶,遍地皆有風景。

位于武汉中心城区的东湖有着“全国最大城中湖”之称,湖泊蓝线水域面积33.63平方公里,岸线长度119.2公里,平均水深2.4米,是典型的半封闭浅水湖泊。

从高空俯瞰,东湖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顶端向北,底边东南。它由郭郑湖、汤菱湖、菱角湖、小谭湖、筲箕湖、团湖、后湖、喻家湖、官桥湖(庙湖)、天鹅湖等10个子湖组成。在湖泊星罗棋布的武汉,东湖,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闪烁在城市中央。

时间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东湖正面临人湖相争、污染加剧的困局,难言有秀美的风景。

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0年以来对东湖水质的长期监测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前,东湖湖水清澈见底,属于贫营养状态。20世纪60、70年代水质较好,20世纪80年代后持续恶化,2000年左右受污染程度达到高峰。

东湖水质与周边开发程度密切相关。自20 世纪60年代以来,汇水区内建设用地与汇水区陆域面积占比,由1960年的21.5%激增至2000年初的87.3%。调查统计,东湖汇水区内各类排口曾经每日入湖污水总量约30万吨,东湖水质下降至V类到劣V类。

与此同时,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大幅削减,水生植被覆盖率从原有的 70%左右减少至2000年的 5%左右,鱼类群落以养殖鱼类为主,底栖动物以耐污的水生昆虫为主。东湖从过去的“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

原居住在东湖沿岸风光村的孙先生对此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每到盛夏时节,东湖水面总会浮着一层绿油漆状的藻类,并散发一股腥臭。湖里还经常发生翻塘现象,有时候早上起来,便能看到湖面白茫茫漂浮着一片死鱼。

当时,东湖还是武汉三十多万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水源之一,虽然自来水厂采取多种净化措施,仍然难以除去水中的藻腥味。水质浊度和肉眼可见物超标现象,引起广大市民的忧虑和不安。

2020年8月4日,武汉东湖风景区湖溪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现场

“零散施策”难解“污染危机”

病在水里,根在岸上。当地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分析发现,岸上污水直排、雨污混流,湖中底泥污染、生态退化是东湖水环境堪忧的主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国家科委和建设部将东湖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列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武汉市也将东湖治理纳入“八五”建设计划,接续启动生活污染收集处理、沿湖旱季截污及内源污染治理、水系连通及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东湖治理行动。

然而,东湖流域涉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多个行政区,水环境保护则涉及生态环境、水务、市政等多个职能部门。由于多地区、多部门参与东湖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存在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考核体制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

东湖治理,周边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是前提,湖泊全面截污是根本。在具体执行中,推动规模排口“销号”异常困难。记者注意到,2008年,有关部门就关闭了东湖最大排口——官桥湖排口,但直到2015年,黄家大湾排口关闭后,才彻底终结大规模污水直接入湖的历史。

事实上,即便阻断大规模污水直接入湖,但东湖流域部分地区因地理条件限制,只能实行分散模式处理区域污水,仍有部分村湾污水未经处理排入东湖,对水体造成污染。

由于东湖流域治理未形成合力、监督执法时常跑冒滴漏,存在“点未成线、线未成面”等零散施策情况,使得工程建设效益无法充分发挥,相关举措只是遏制了湖泊水环境恶化趋势,未能推动东湖水质迅速改善。

“强化统筹”探索“流域治湖”

2016年,武汉启动《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对东湖流域内约126.8平方公里的区域提出了水环境治理总体方案,这一方案的主要变革在于打破行政区界线,要求以流域水系为单位开展湖泊治理,确保水陆兼顾、江湖统筹、系统治理。

九峰明渠全长约5.4公里,流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后进入东湖,此前因周边区域开发,大量污水经此进入东湖。2018年以来,相关行政区投入数亿元,对九峰明渠实施综合整治。在各区合力下,如今的九峰明渠入湖水质明显好转,黑臭水体消除,周边生态环境大幅提升。

东湖最终将与长江连通,由“死水”变“活水”。

武汉市水务局总工程师王赤兵介绍,截至去年底,主城区已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3900公里污水管网和74座污水提升泵站,形成12片污水收集系统,基本实现了东湖流域“污水进管网、雨水入湖塘”目标。

日前,记者走访了国内首条湖底排污深隧——武汉大东湖深隧。主隧道全长17.5公里,平均埋深超过30米,横跨4个行政区,可将东湖周边污水收集并传输至北湖污水处理厂,有效减轻环东湖污水处理压力。

提升环湖污水收集处置能力还需打通“微循环”。2020年,武汉在全市开展“清管”行动,对东湖流域涉及的五个行政区内管网进行改造升级。目前,东湖流域80%的管网混错接点位和79%的管网缺陷完成改造,63%的小区及企事业单位实现雨污分流和海绵化改造,有效实现源头控污。

大东湖水系连通建设同样驰而不息。2011年,大东湖生态水网启动建设,楚河贯通通水,分离半个多世纪的东湖与沙湖重新相连。两湖连通,水体流动,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按照既定方案,东湖最终将与长江连通,由“死水”变“活水”。

实现了通络经脉,正本清源,还需进一步消滞散结,活血化瘀。

2017年以来,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采取租赁、协定管理协议等方式完成筲箕湖、小潭湖、团湖、喻家湖共计700余公顷“退渔还湖”工作,同时接收沙湖、水果湖湖面管理工作,全面完成东湖水域退渔还湖,实现全域统一管理,终结东湖50多年群湖割据历史。

此后,又采取“协商收购+依法整治”模式,全面取缔1500多条小游船,根除困扰东湖20多年“水上顽疾”,实现东湖经营性船舶全面清洁能源化。

一系列举措带来看得见的变化。2016年,东湖水质迎来拐点,主湖水质进入“Ⅲ类时代”,全湖整体水质持续向好。

“水岸同治”助推“美丽蜕变”

“这里淤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将用作工程回填和园林用土,尾水则经达标处理后排放。”在位于东湖北岸的东湖淤泥环保处理中心,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处理中心投运1年多来,已累计处理来自东湖的淤泥160多万立方米。

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项目副总工程师李晓明介绍,现阶段,东湖湖底受污染淤泥平均厚度达40厘米,局部区域甚至超过60厘米,东湖清淤工程总面积1289万平方米,总清淤量达344万立方米,“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任由趋势进一步发展,东湖将形成更为严重的湖泊内污染循环。”

“ 还湖于民不仅在于还原秀美的景致,更在于挖掘自然与人文的积淀,不断传递对自然、对生活的爱。”

记者了解到,治理湖底淤泥,除了开展清挖,还可以实施原位生态改底,构建沉水植物群落等技术加以治理。

碧波万顷,风和日丽。在东湖的子湖郭郑湖鹅咀示范区,一片面积达2.6万平方米水下森林吸引众多游客围观。只见在阳光映射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水草摇曳,鱼虾在水草间纵情穿梭,水下世界绚烂多姿。

“在水体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的生长与湖水澄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专家康玉辉说,东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还将加速扩建,今年年底,水下森林将从现有的10万平方米扩大到130万平方米,明年将达到330万平方米,东湖将重现结构完整、物种多样、自我稳定的清水型生态系统。

水下“森林”长势喜人,东湖绿道匠心巧思。

作为水岸同治的重要一环,东湖绿道的建设对于锁定东湖湖岸线,防范侵湖占湖问题起到积极作用。东湖绿道项目投资建设相关负责人梁晶介绍,总长达100多公里的东湖绿道在建设过程中揉入了大量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岸坡的生态化改造,保护岸坡稳定,同时又起到了净化初期雨水的作用,展现了其“形美、吸水、净水”的综合功能。

漫步在东绿湖道上,7段景观绿道、10大明星节点、25处景观亮点错落有致。这其间,既有显山露水的开敞空间,也有屏障成林的隱藏村落,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等文化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湖于民不仅在于还原秀美的景致,更在于挖掘自然与人文的积淀,不断传递对自然、对生活的爱。”梁晶说,东湖绿道桃花岛上有国内外17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这种展示旨在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激发每一个人的生活灵感和参与热情。

“攥指成拳”谋求“长治久清”

“采样地点筲箕湖,水温19℃,pH酸碱度8.06。”日前,在华侨城小学的东湖生态文明教育馆,多位同学正在对东湖水样进行检测。

华侨城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东湖“民间湖长”,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巡湖、湖泊水质采样检测、生物调查、生态宣讲活动,建设东湖生态文明教育馆,展现东湖湿地系统魅力,并编制了校本教材《大美东湖》,全校师生都持续关注呵护着美丽东湖。

治理东湖正成为武汉市民共同的事。

武汉市水务局河湖长办公室负责人昝玉红说,为更好发挥民间河湖长互动管护效能,武汉市水务部门积极推行“开门治水”,广泛聘请公益组织、企业、学校、家庭、群众等社会力量担任民间河湖长,扩大社会参与面,构建以民间河湖长为主体的监督参与体系。

为了更好地让东湖治理全过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公布了排污口有奖举报试行办法,公开承诺凡举报排污口线索,经查证属实,根据举报排污口的管径,按相应标准对举报人予以一次性奖励。

为了方便公众参与东湖监督管理,武汉上线数据河湖长智慧服务系统,全面启用管理版“武汉河湖长制”App。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周耕介绍,武汉正尝试构建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环保组织、公众、科研院校的六元主体模式。

各界共治东湖水,多方共享东湖美。

2018年,中印两国领导人“东湖会晤”,武汉向全球展示了东湖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现代之美;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103个国家的项目代表队,在东湖这一全开放式的“山水赛场”度过了终生难忘的精彩时光;2020年11月,武汉东湖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成为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中唯一一座城中湖……40年不懈治理,东湖迎来美丽蜕变,释放别样魅力。

“东湖治理初见成效不能沾沾自喜,湖泊治理并非易事,城中湖治理更需长期努力。”周耕说,保护东湖水环境,还需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循序渐进、多方合力、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东湖污水水质
我爱东湖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污水罐坍塌
二氧化氯消毒在城北污水厂中应用
黑皮游戏大迷宫
污水大战
观水色,辨水质
观水色,辨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