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山之路”的重要启示

2021-06-15冯晖

唯实 2021年4期
关键词:昆山县域发展

冯晖

江苏省昆山市作为一个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在党建引领、发展理念、对外合作、区域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连续16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一位。昆山的发展之路,是一条思想解放、创新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扬长避短、改革开放之路。在发展机遇面前“冲得上”,在改革开放道路上“走在前”,造就了“昆山之路”。“昆山之路”在经济发展中积累的特色经验堪称样板,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很多有益启示。

一、回顾“昆山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

198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题为《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篇通讯,并配发了《“昆山之路”三评》的评论员文章,第一次将昆山发展经验总结为“昆山之路”。这距离昆山1983年作为苏州下辖六县的最后一名仅仅过了短短5年时间。如今,“昆山之路”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苏州昆山发展之路,而是一个“公共产品”,一个被历史所证明的改革开放成功之路。“昆山之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绝不仅仅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有其必然性。

“昆山之路”是思想解放之路。昆山最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凭借每年上缴国家2亿公斤商品粮的实力,一直过着“产量不高、贡献不小、收入不少、生活蛮好”的日子。也正是这种守着自家门户坐井观天的“小富即安”心理,昆山错过了“苏南模式”下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期而尴尬地沦为“苏南的苏北”。1984年对昆山来说是一个转折年,在元旦过后召开的县、乡(镇)、村三级冬训班会议上,昆山提出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副不发、无商不活”的思路,做出了实行“三个转移”的战略决策,即从单一农业经济向农业、工业全面发展转移,从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移,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移,全力主攻工业经济。自此,昆山的发展找到了方向,那就是走工业经济发展之路。

“昆山之路”是扬长避短之路。想要从苏州市各县区最后一名实现“大逆转”,就只能另辟蹊径。昆山当时的工业底子几乎一穷二白,但具有靠近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公路、铁路畅通,上海虹桥机场距昆山仅有40公里。昆山发展工业所缺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因素恰恰是上海的优势,昆山在劳动力、土地资源、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又能弥补上海的不足。于是,昆山喊出了“要发展,靠上海”的口号。同上海有关部门和企业全方位洽談合作,请他们到昆山联营办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区位优势。1984年和1985年短短两年间,昆山一口气上马了14个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5亿元。

“昆山之路”是改革开放之路。联合上海这步“妙棋”,让昆山看到了开放的别致风景,为其积淀了“开放气质”。短短数年间,昆山完成了“农转工”的嬗变。引进台资企业,无疑是昆山大开放之路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一举奠定了昆山在全国“台资第一高地”的地位,也使其在2005年首次登顶全国百强县之首。1990年10月,江苏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开发区。此后,沪士电子、六合机械、捷安特、富士康、统一食品、仁宝电脑等台资“大鳄”纷至沓来。台湾商人重人脉、喜群聚的特性,更是诱发了“以台引台”的效应,使昆山迅速成为台资企业的集聚区。台资已成为昆山开放型经济的最大特色,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工业总产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进出口总额的70%都来自台资企业。截至2020年6月,昆山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113个,投资总额高达608亿美元,10万台商、台胞在昆山安居乐业。台湾地区名列前100名的制造业企业已有70多家在昆山投资设立近百家企业,光电显示、智能终端、装备制造等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

“昆山之路”是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昆山保持16年全国第一的真正“法宝”,创新成为昆山发展的强大“基因”。受国务院在14个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启发,在没有国家投资和优惠政策“加持”的背景下,昆山1984年8月自筹资金,在县城东侧划出3.75平方公里土地动工建设工业新区。这就是被称为“中国首个自费开发区”并成为昆山开放型经济最闪亮“名片”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

二、再看“昆山之路”,是差距也是经验

昆山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一举跃升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中占据“五个第一”。从江苏情况看,全省各县(市)在这五方面也与昆山存在不小的差距。

综合实力的差距。从简单的几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江苏各县(市)与昆山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是常州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武进区的1.6倍,是南京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江宁区的1.7倍,是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通州区的2.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07.3亿元,分别是武进区、江宁区、通州区的2.2倍、1.5倍、6.1倍。同样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上半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为1918.2亿元,分别是武进区、江宁区、通州区的2.5倍、1.7倍、2.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26.7亿元,分别是武进区、江宁区、通州区的3.2倍、1.6倍、6.5倍。

绿色发展的差距。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不管金山银山,有污染不能进昆山”,再到“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昆山的绿色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该市每年都要排出“百项生态文明实事工程”,近五年环保投入年均超百亿元,2020年11月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昆山还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微企业危废收集平台,新增危废处理能力1.8万吨。2020年,该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4.4%,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持续保持100%,各项指标均在江苏走在前列。昆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全国第一个省级现代服务业生态园区,并建成131个生态村、337所绿色学校、209个绿色社区。近年来,昆山加快传统工业区向科创园区转型,引导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绿,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依法引导退出低端低效产能企业872家,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6954家,腾出发展空间1.8万余亩,实现低效用地再利用3.4万亩。

投资潜力的差距。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昆山2020年仍然成功举办了春季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推进会、“招商再发力、决胜双过半”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昆山创业周等活动。2020年,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落户昆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亲自发来贺信。2020年9月,昆山以94.75分位列“2020中国综合投资热力百佳县市”榜单第一。2020年12月,昆山荣获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称号,成为江苏唯一获批城市。截至2020年9月,昆山全年新设外资项目222个,新增注册外资31.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完成15.4亿美元,其中到账外资为徐州全市的93%,分别是泰州市的1.5倍、盐城市的2.1倍。

科技创新的差距。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昆山共拥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539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70件,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并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南京市江宁区(1108家)和常州市武进区(716家)之和还要多。此外,昆山共引进院士项目86项、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39人、外国专家1845人,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县级市。

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差距。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昆山持续推进城乡“八个一体化”发展,即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社保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在昆山,很难清晰地找到城市与农村的分界点,城市和乡村生活品质已经高度同质化,全市城镇化率超过97%,被列为省级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并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市)。而2019年无锡宜兴市的城镇化率为66%、江阴市的城镇化率为73%,常州武进区的城镇化率为68%。与昆山相比,其他县(市)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界限比较明显,区与区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市中心与偏远镇之间差距明显。

三、借鉴“昆山之路”,是方向也是动力

对于昆山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予极高评价。在江苏考察期间,他在听取昆山的汇报后曾表示:“昆山的发展现在已经处于一个标杆地位,但是没有停滞不前,还提出这样一些赶超目标,难能可贵。”昆山也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委以重任,并成为全省六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之一,为全省乃至全国做出了示范和表率。昆山虽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与其他县(市)有所不同,但“昆山之路”的很多成功经验,都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乘势而上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必须抓紧抓牢。昆山从最初横向联合上海到招商引资台资企业,再到如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借助了發展趋势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江苏时指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江苏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同浙江的两翼联动,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安徽发展。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江苏考察调研时强调,江苏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多次指出,江苏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为此,全省要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锡常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在国家“命题”中寻找“答案”,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借力借势,主动对接,不等不靠先规划起来,创造条件先做起来。学习昆山“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学习昆山“争第一、创唯一”的目标追求,争取更多国家战略性布局项目、重大战略性项目和“国字号招牌”落户本地,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码加力。

产业升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必须做优做强。从1984年转型发展开始,昆山就提出了工业经济发展之路。目前该市已形成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高端产业,超前谋划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在县域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融入当地产业发展格局,主动寻求与区域内各大经济体之间的产业耦合发展。通过与区域核心城市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人才交流、建立互通平台,强化与区域核心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瞄准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通过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产业集中度高、服务能力强、规模效应明显的科技企业集群。

园区平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必须提档升级。昆山的发展,可以说是起于园区平台、盛于园区平台。从全国第一个自费经济开发区开始,昆山于20世纪90年代又建成第一个县级国家级开发区,设立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21世纪初,昆山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省级开发区——花桥国际商务城。园区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给昆山招来了“金凤凰”,促进了昆山的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应从市级层面一体谋划,按照现代化产业园区的标准加强园区规划和建设,建好标准化厂房、道路以及更全的综合配套设施,不断增强园区的承载、管理和服务能力。依据每个园区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围绕产业链、重点企业上下游针对性地招引项目落地。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思维,通过规划引导、精选项目、“腾笼换鸟”、技术改造等,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积极引导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向园区集中,增加企业数量,增大产值效益,使园区真正成为企业的“孵化园”和成长区。

特色强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必须建好建强。昆山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一个乡镇也没有落下,并形成了各具实力、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在2019年全国千强镇排名中,昆山玉山镇排名第1、花桥镇排名第12、周市镇排名第26、张浦镇排名第36、巴城镇排名第47、千灯镇排名第54、陆家镇排名第69、淀山湖镇排名第145。特色乡镇的建设,支撑了昆山的整体发展。县域层面在引导特色强镇建设时,要注重每个镇的特色化发展,找准并放大每个乡镇在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优化空间、强化集聚、提升品质、放大特色,让做工业的乡镇做得更强、做文化的乡镇做得更有底蕴、做旅游的乡镇做得更加吸引人。依托中心镇打造“一镇一业”,加快镇(街道)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中心镇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壮大。

营商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必须持续优化。昆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亲商、安商、富商”和“亲民、爱民、富民”的服务理念,打造了外商云集、百姓安居乐业的营商环境和居住环境。近些年,昆山又率先在全国打造了“昆如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高效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外商投资服务体系,这就是被昆山视为立身之本的“秘密武器”。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系统化思维,统筹各个部门的专业服务和区、镇、村各级政府的靠前服务,特别是要树立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从而打造营商环境的闪亮标识。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22期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学员,中共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昆山县域发展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昆山之路为何震撼人心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黄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