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地区经济差异的SPSS分析

2021-06-09黄昳昕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差异水平区域

黄昳昕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整体国民经济,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影响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缩小经济差距,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交通中心,北京的经济不断增长,但同时北京各地区的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制约北京经济的发展。文章采用SPSS软件,以期对北京各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京;地区经济;差异;SPSS;因子分析

地理环境、科学技术、人才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导致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存在差异,区域内部同样如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显著的问题,并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影响经济强国的构建,也难以实现共赢共享。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是四个直辖市之一,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在中国城市综合评价排名中,北京居于第一位,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全国第一,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平稳、持续增长。但北京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更好地协调内部发展,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北京地区概况

(一)北京概况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整体地势东南低缓,西北高耸,东南是向渤海倾斜的平原,东北部、北部、西部是连绵群山。东部与天津市毗邻。北京全市164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61.4%,平原面积占38.6%。共分为16个区。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比2018年末减少0.6万人,为2153.6万人,有745.6万人为常住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4.6%。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313人,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根据历年分布,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兴、丰台、海淀、朝阳等地区。近年来,常住外来人口逐渐疏散向远郊区,人口分布从单中心到多中心阶段性分布,主要与人口疏解政策有关。2019年,北京市常住城镇人口总数达1865万人,乡村人口总数288.6万人。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3‰,死亡率为5.49‰,常住人口出生率为8.12‰,处于超低生育水平。常住人口出生率高开低走。

2019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71.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1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54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715.1亿元。北京市的产业发展聚焦“高精尖”, 占全市GDP的36.1%,新经济增加值1276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5.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9.3%。

(二)北京区域差异的重要性

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北京历史悠久,北京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有六个历史王朝选择在北京建立都城。现代的北京已经成为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北京商务中心区显示了北京的经济实力及对外开放。金融街成为中国的金融管理中心。北京整体经济稳步发展,但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也是一个显著的现实问题。北京16个区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區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经济等问题。

地区发展差距过大,意味着发达地区人口过分集中,产业过分“拥挤”,不发达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生产能力不足,影响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些容易减少效率,浪费资源,制约整体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过大,对区域内产业转移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每个地区在一个梯度上,经济发展高梯度的地区,向相对低梯度地区转移非相对优势的产业,并且不断提高优势。同时是有条件的转移,梯度不能相差太多,地理上比较临近。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无法发展,影响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

安定的社会秩序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地区间、社会成员间存在悬殊的贫富差别,很难保证长期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居民收入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会增加,比如抢劫、盗窃、贩毒、凶杀等等,贫困阶层需要社会救济更多。过大的地区差异,容易导致民族间的摩擦与利益冲突,对国家的稳定和统一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社会的长期稳定,需要缩小地区差距。

二、地区差异测度指标选取

(一)理论基础

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有多种,比如新古典自由市场理论、国际依附理论、结构变动的理论与模式、增长的线性阶段模型等。每一种理论中都有其典型代表。新殖民主义模型是国际依附理论中的典型,认为由于外部原因,从而导致不发达的现象。刘易斯模型是结构变动理论的典型代表,刘易斯模型中,不发达经济包括现代化城市工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由于经济增长,导致农业部门转移向工业部门,以及工业部门的扩张,刘易斯的模型对此能够进行简单的解释。新古典自由市场理论中,典型代表为索洛模型。索洛模型提出三要素中要素的变动,导致产出的增长。由于技术进步、资本的增长、劳动数量与质量的增长,导致三要素的变动。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是增长的线性阶段模型的代表,该模型提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投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依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可以推导。

经济增长主要与四个因素有关,科技进步,国外资本流入与国际组织援助,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增加,以及资本存量的增加。分别体现于索洛模型、新殖民主义模型、刘易斯模型、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中。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要坚持可量化原则,指标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量化,避免相同或相近含义的指标,尽可能多的信息包含在尽可能少的指标内,简明概括。

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含义要明确,能为决策提供依据,为实证分析服务,能够计算分析,有一定的现实统计基础。

坚持科学性原则。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建立指标体系。尽可能对区域经济差异全面反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避免偏概全。

坚持可比性原则。采用通行的口径,选取和计算指标。指标体系要求横向可比、纵向可比。

(三)选取地区差异测度指标

本文研究构建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体系,分为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一级指标。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民生活水平、人力资源与教育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包括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百万人医疗卫生人员数。人力资源与教育水平包括人均教育支出、限额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经济结构、综合经济。经济结构包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综合经济包括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进出口商品总额、农村人均最终消费品额、城镇人均最终消费品额、人均GDP。

三、测算北京地区差异

(一)基于因子分析法

本文研究采取因子分析法,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指标数据。选取北京16个区的指标数据。一个地区综合经济水平,由每百万人医疗卫生人员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人均最终消费品额可以反映,这些构成第一主因子,表示为C1,定义为经济实力指标,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支柱产业的构成。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进出口商品总额、人均GDP,构成第二主因子,反映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含人民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表示为C2。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人均最终消费品额,构成第三主因子,属于人民生活水平指标。表示为C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限额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属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指标,构成第四主因子。表示为C4。

(二)测算结果

根据同归法,计算获得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综合得分C。C=(52.897×C1+19.336×C2+11.765×C3+5.416×C4)/89.457。各區经济实力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列,如表1所示。指数越低,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四、北京区域差异分析

总体上看,北京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呈现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不发达水平为-5以下,较发达地区为-5到0之间,发达水平为0分以上。达到发达水平的地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北京没有-5以下的地区。经济整体接近发达的临界值,处于较发达偏上。北京市中心较发达。周边区相对差一些。较发达地区之间相差不明显。较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存在差距。绝对优势地位的发达地区,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发达地区内部也存在不均衡,丰台区、东城区与绝对优势地区有一定的差异。

北京地区的经济差异表现有两个特点:第一,城乡存在差距,中心地区比外围地区发达。发达地区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都位于北京中心区。朝阳区与怀柔区差距较大。两个类型的临界值,昌平区,有一定的差距。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地区差距不大,城乡之间有一定的差距。第二,较发达地区小差额递减,发达地区内部差异较大。绝对领先地位的朝阳区,与其次的海淀区有较大的差距。发达地区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较发达地区的平均差距0.049,出现连续小差额递减。

五、总结

总之,我国北京地区经济稳定增长,同时内部不均衡问题逐渐凸显。北京城乡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心地区更加发达,同时发达地区的内部差异较大。不均衡状态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北京地区要合理规划,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长安,关欣,叶中华.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19,31(09):105-115.

[2]张鹏飞,李国强,侯麟科,等.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再反思:历史起因与演化逻辑[J].经济学(季刊),2019,18(01):151-166.

[3]田童,王博,王琪延.旅游休闲、社会经济、生态环保耦合协调发展——基于北京市数据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19(24):169-174.

[4]白雪,于婷婷,宋玉祥, 等.差异化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3):25-29.

[5]张达.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人居环境与 经济发展协调度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06):79-88.

[6]吕一清,邹洪,匡贤明.人力资本差异化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20,39(05):13-22.

[7]邵汉华,刘克冲.实体经济与要素投入协同发展的时空差异及效应研究——高质量发展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2):36-45.

[8]单晨,陈艺丹.京津冀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与管理,2020,34(03):1-11.

[9]王素超,王丽霞.规模经济、集聚效应与流通效率的空间差异性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09):14-16.

[10]董亚宁,顾芸,杨开忠.公共服务、人才资源空间重配与创新增长差异——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6):108-118.

(作者单位:新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差异水平区域
相似与差异
张水平作品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区域发展篇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