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21-06-08刘志沈国江刘端阳

计算机时代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研团队实习基地

刘志 沈国江 刘端阳

摘  要: 针对研究生单导师制带来的培养模式随意、培养质量不稳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提出依托科研团队,建立基于科研团队、合作指导研究生学习的培养模式。科研团队一方面依托合作企业,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实现专业型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团队中青年教师的作用,跟踪前沿学术,指导学术型研究生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通过团队导师的合作指导,全面促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科研团队; 合作指导; 实习基地; 沉浸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01-76-04

Exploration on the mode of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research team

Liu Zhi, Shen Guojiang, Liu Duanya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random training mode, unstable training quality and insufficie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brought by the single tutor system for postgraduates, a training mode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cooperate to guide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On the one h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relies on the 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d combines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to realize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makes full use of the role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teachers in the team to track the state of art of academics and guide academic graduate students to engage in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cooperative guidance of the team 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cooperative guidance; practice base; immersive training

0 引言

隨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研究生人数日益增多,如何更好地培养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是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采取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指导教师的指导模式,因此,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首先要从导师的指导模式入手[1-2]。

1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现有的导师制度主要是单导师制,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不同,往往会导致学生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导致学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个人发展潜力未能充分激发。同时,高校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普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往往更侧重研究生的学术培养,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而实践能力培养恰恰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导致很多导师难以胜任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3]。

专业学位教育发达国家普遍注重其导师队伍的实践经验。如在德国的工程师教育中,拥有工业界从业背景是评选教授职称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指导方式是“校内+校外”双导师制[4],在培养过程中加入校外企业导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要求。但由于大部分企业导师是兼职身份,往往缺乏参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在动力与有效方式,难以足够重视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其次,校内外导师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校内与校外指导相互独立、割裂,企业导师实践指导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因而,这种指导模式并未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5]。

目前,也有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基于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即建立导师团队,导师以团队形式对研究生进行多对一指导。这一指导方式最早见于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因其具有促进学科交叉等优势,多见于新兴交叉学科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导师团队组建时往往会吸纳具有相关实践能力的老师,以此提升整个导师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学术和实践的互补;但由于导师团队是较为松散的自由组合,导师团队的考核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涉及到具体项目研发、论文发表、项目经费等具体问题时,因为没有绩效考核上的明确制约关系,往往会产生矛盾和不满,影响整个导师团队的合作,进而影响到导师团队对学生的指导效果,因而难以为继[6-7]。

本文旨在探索依托科研团队,通过行政上的科研团队来合作指导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习。一方面,避免了导师团队的松散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绩效考核机制来保证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使得学术指导和专业指导真正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 科研团队的组建和管理

合理的科研团队人员是科研团队组建成功的关键,即科研团队要有明确一致的研究方向,同时,为了保障团队的正常运行,必须能建立稳定的合作企业基地,能够进行长期的科研开发合作;团队成员需明确形成梯队,团队负责人要对整个团队的研究方向有强有力的掌控,并有较为丰富的企业资源;年富力强的导师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开发,指导研究生学术科研工作,并与合作企业基地联合指导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工作;青年教师主要负责高水平研究工作,并协助指导研究生撰写高水平研究论文。

这种依托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模式,需从科研团队组建和管理、科研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团队评价激励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建设,才能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1 建立健全科研团队管理制度

健全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是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科研团队因为人员较多,如果不能有效管理,很容易出现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推诿现象。因此,必须要健全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明确成员职责:以科研团队进行研究生工作指导,需打破固有的研究生单一导师指导,整个团队的研究生统一管理和指导,根据研究团队的总体研究方向,结合学生的研究兴趣,建立多个研究小组,团队中的老师根据自身的研究特长分别负责其中的一个方向,并作为这个方向的指导教师;同时,团队中必须有专门教师负责整个研究生团队的管理,包括研究生的出勤考核、大组组会、实习备案等管理工作。目前,副高以上的老师均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部分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虽然不是硕士生导师,但因为从事前沿学术研究,对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有利于协助团队指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这些青年教师可以作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直接参与研究生指导工作,展开跟踪学科前沿、以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目标的创新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团队的中资深教授则可以集中精力在重大研究项目、重大横向项目上,为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开疆拓土,保障科研团队在核心研究方向上的持续投入,维持团队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也利于团队在科研方向的上进一步凝练;团队中偏重实践的导师则可以与实习企业合作,尽责尽力负责指导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对在企业实习的研究生跟踪、督导,在相关的各类合作项目中进行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

2.2 建立稳定的科研实习基地

要全面培养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能仅靠零散的横向科研项目。一是横向科研项目方向不够稳定,跟学生的培养方向未必完全贴合;二是这些科研项目本身来源也不够稳定,不能保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特别是目前研究生大量招生后,这些有限的横向科研项目就成为培养学生創新实践能力的瓶颈。因而,建立稳定的科研实习基地是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以科研团队为依托,与团队核心科研方向一致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将团队的研究方向与企业的核心技术方向相融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联合开发,对学生进行沉浸式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并在企业实际工程开发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理论高度理解问题、抽象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方法论,指导、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实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3 健全科研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科研团队评价和激励机制,是保证科研团队高效、紧密协作的关键。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要综合评定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工作,包括学术工作和实践工作,高效的协作是有效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并举的重要基石。

科研团队中,各位团队成员虽然分担任务不同,但都承担了对研究生的学习指导,需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有利于树立导师、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增强团队凝聚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团队统一到年底进行考核,根据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贡献度进行评价激励。为了激发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依据分工不同,贡献相同的原则,奖励程度趋同,鼓励大家协同工作,共进共赢。目前,学院对团队的支持政策是科研团队可以以团队进行统一考核,团队内部业绩自行分配,这样就保证了团队老师的个人利益,凸显了团队的集中优势。

同时,为保障团队成员和研究生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权力和利益,也需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激发团队成员和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为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动力,发挥科研潜能,需制定团队内部的研究生毕业条件,以促进整个团队科研的快速发展,形成明显的团队优势,进而吸引更多优秀的研究生加盟科研团队。

2.4 建立团队学术交流机制

科研团队因为科研方向的一致性而结合在一起,但每位老师还是有各自的学术侧重点,不同的学术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会在指导学生时有所不同。团队成员之间应对各种学术观点采取包容的态度,营造“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学术氛围,使得各种学术观点自由争鸣,才能有利于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建立稳定的团队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读书报告会、组会等多种方式增强团队成员和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学术成果指导实践、以实践问题激发学术科研,形成学术和实践的良性循环。

2.5 团队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管理团队,需要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我们的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健全了“学生管理章程”、“研究生考核奖励条例”、“研究生培养与规范”等多项管理制度,并在近四年的团队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学生能被高质量地培养。

在这些管理章程中,最重要的管理条例是对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培养。在多年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中看,研究生在研究作风方面的培养是迫切的,是保证学生学术生涯健康的重要基础。团队中需指定专门老师负责团队考勤,以保证学生充分的科研工作时间;工作日通常分为上午、下午和晚间打卡,周末不硬性规定,但建议学生到实验室工作。在企业实习的研究生,则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时间参加实习,并归属到企业对口部门管理,以员工身份参加企业项目开发,包括现场工作、调研、文档撰写、工作汇报,这样才能真正融入企业项目,获得高质量的实践能力培养。

3 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实例

我们科研团队是2016年组建的,以智能交通为主要研究方向,团队负责人是智能交通行业知名的学者,一直与浙大中控在智能交通方面长期合作,组建科研团队后,我们与浙大中控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与浙大中控对应的算法部门、信号控制部门对接,所有研究生在完成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后,都要到中控参加实习,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时间为3个月,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习时间为6-12个月。通过在企业的实习,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真正了解行业需求,对标瓶颈问题,为后期开题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可以在此基础进行分类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在行业关键问题上展开研究,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创新性研究,在行业大数据基础上,结合各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等,提出新的解决模型、新的解决方法,并在模拟平台上进行验证和算法性能对比;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则直接参加企业的项目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工程能力,同时,针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进行改进,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一位刚刚毕业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实习工作中,参与了快速路匝道的协调控制工作,他在工作中发现,行业中普遍应用ALINEA算法进行匝道控制,但ALINEA算法在实际使用时,其效率取决于临界占有率的设置,而实际情况下,临界占有率可能一直在变化,这将导致难以获得准确值,工程上往往凭经验设置,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控制效率。因而,他在深入研究此问题后,在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提出利用拥堵态势替代占有率,通过重新划分不同的拥堵态势等级,自适应地选择相应的控制率,更好地实现匝道控制,有效地解决了匝道控制问题。在这样的工程实践中,该学生不仅工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培养,而且撰写发表了中科院二区论文一篇,取得了非常好的学术成果。可见,基于科研团队的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在企业中实习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也收获很大,有几位同学实习后,对多源数据融合的交通态势预测、交通事故风险预测等问题非常感兴趣,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发表了多篇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获得了多项学习奖励,顺利通过研究生答辩,成功入职互联网大厂、金融行业、以及政府部门。

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科研团队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积极整理、拓展研究工作,凝练科学问题,探讨合理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获批了两项省公益计划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基金项目。这些成果都进一步增强了科研团队的研究实力,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后续的研究生培养搭建了更加坚实的科研平台,提升科研工作起点,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4 结束语

在近四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同这种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整合了研究生导师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位导师的优势,互补型地指导学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而且,也为研究生导师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实践平台,对于偏重理论学术的老师,促进他们更加了解各种理论的产业应用面,使得科研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拓展了学术论文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偏重工程应用的老师,可以指导研究生更好地与企业合作,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研究生在这样一个分工明确、团结有序的科研团队中,也更有归属感,因为研究方向趋同,故更容易在实际工作寻求技术支持,共同研讨,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收获更多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24-29

[2] 周银,于晶晶.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团队建设研究——基于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6):25-26

[3] 张志军,刘永,刘清等.导师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培养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6.147(3):99-101

[4] 向诚,张云怀,王东红等.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体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5(1):67-70

[5] 莫坷,趙君,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27(5):133-136

[6] 欧阳海波,黄剑锋,李翠艳等.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4):118-120

[7] 倪彬,何春梅,刘新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导师团队构建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66-68

收稿日期:2020-08-12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No.2018120)

作者简介:刘志(1969-),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交通,智能计算,图像处理等。

猜你喜欢

科研团队实习基地
校内测量综合实习基地建设及管理初探
实习基地建设与国际经贸人才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对心理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
国内计算机领域科研团队结构分析
独立学院营销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实现路径探究
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组织学习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外语院系科研团队建设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