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淡水小龙虾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06-08杨艳英钟诗群

河北渔业 2021年4期

杨艳英 钟诗群

摘 要:调查发现,我国淡水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苗种大多来自于自繁苗种,也就是上年捕捞后的残留亲本自然繁殖的苗种;这样的苗种个体小,生长速度慢,长成规格小,抗逆能力差,死亡率高,大幅度降低了淡水小龙虾的养殖效益,甚至造成严重的亏损。为此,提出发展淡水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对策:规范良种生产标准,推广良种生产模式。

关键词:淡水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苗种生产;良种

淡水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原产于北美洲,1929年引入我国,1978年开始人工养殖研究,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甲壳动物[1-3]。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淡水小龙虾人工养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淡水小龙虾的市场供求失衡,严重挫伤了人们的养殖积极性;病害多,养成规格小,生长速度慢,使淡水小龙虾养殖亏损面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淡水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4-6]。

近年来,我国淡水小龙虾养殖规模增长过快,而淡水小龙虾加工、销售相对滞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大家有目共睹,无需赘述。本文主要从养殖技术角度,重点探讨近年来,淡水小龙虾病害越来越严重;养成规格越来越小;生长速度越来越慢;幼苗成活率越来越低等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存在问題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淡水小龙虾养殖,无论是池塘养殖,还是稻田养殖,其苗种来源主要是自已繁殖的苗种,也就是上年成虾养殖池中,未能捕尽的残留成虾,在养殖池中自然繁殖形成的苗种。由于亲本没有经过筛选,又是捕捞残留个体,大多是个头小、生长速度慢的个体,以及一些头大身小、含肉率低的老头虾(俗称红头虾),甚至还有不健康的携带有病源微生物的个体。由这样的亲本自我繁殖产生的后代,特别是经过多年自我繁殖的后代,必然是原有优良性状基本丧失;免疫力低下;抗病、抗逆能力下降;个体小;生长速度缓慢;幼年夭折率高等。

1.1 捕捞后的残留成虾,大多缺乏原种优良性状,其繁殖的后代,优良性状丢失更加严重

淡水小龙虾养成后,大多采用地笼不断捕捞,挑选出个头较大、发育成熟的个体上市,将尚未成熟或规格较小,卖不出价格的个体返还池中继续养殖,很少采用干池彻底清捕。在反复捕捞选择下,最终残留下来的个体,必然是生长速度慢的,或者是个体小的,甚至畸形残肢的,保留优良性状的个体则很少;由这样的群体亲本繁殖的后代,大多数个体很难保留原种的优良性状,特别是经过多代自行繁殖的后代,优良性状丢失更加严重。如:畸形、个头小、头大身小、甲壳厚重、生长速度慢、免疫力低下、抗逆、抗病、抗应激能力弱等。近年来,淡水小龙虾病害严重,死亡率高,运输成活率低,以及水温、溶氧、酸碱度、气压稍有变化,或捕捞、运输、加换水、药物消毒、病原体感染等刺激稍大,就会引发淡水小龙虾大量死亡等,与其不无关系。

1.2 残留亲本自我繁殖,大幅度提高了近亲繁殖后代的产生,加剧了优良性状的快速消失

利用捕捞后的残留亲本自我繁殖,必然会导致近亲繁殖;特别是同一养殖水体,经过多年自繁自育后,近亲繁殖发生率不断提高,年数越长,近亲繁殖发生率就会越高;近亲繁殖引发的种群衰退现象越加严重。近亲繁殖常会导致后代体质弱;长不大;生长速度缓慢;抗逆能力差;免疫力低下;成活率低;易感染多种疾病等,最终完全丧失养殖价值。虽然淡水小龙虾只是一种低等甲壳动物,近亲繁殖对后代的不利影响不像高等动物那样显著,但是近亲繁殖对后代的生活、生长有诸多不利影响,毋庸置疑;因此,淡水小龙虾作为养殖经济动物,近亲繁殖对后代生长性状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在人工繁殖和苗种生产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近亲繁殖。

1.3 残留亲本中,加入部分外来个体,解决不了淡水小龙虾良种生产问题

有些淡水小龙虾养殖户,为了防止近亲繁殖,抑制品质衰退,在每年的繁殖季节,从其他养殖户或其它水域采购部分亲虾放入养殖(兼繁育)池中,希望通过“杂交”方式,达到提升后代优良性状的目的。不可否认,这种做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淡水小龙虾良种生产问题。淡水小龙虾并非群居性动物,具有一定领地占有意识。通常情况下,每只淡水小龙虾都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其它个体一旦踏入,就会引起格斗,直至赶走入侵者。因此,新放入的外来个体,很难进入原居个体的生活核心区域,只能去寻找尚未被占用的区域(当然不是最佳生活区域)生活,因此,新老个体间发生“杂交”的机率也就大大减少;再加上,新放入的个体数量有限,携带的优良性状基因量也是有限的,对后代性状的改良和提升也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因此,利用成虾养殖池,和捕捞残留个体及少量外来个体进行繁殖,是不能解决淡水小龙虾良种生产问题的。

1.4 养殖池兼繁育池,连续使用,使清池工作无法进行,为敌害生物的增殖和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淡水小龙虾捕捞结束后,紧接着,残留的小龙虾就要进行交配、抱卵、越冬、孵化、育苗、后期成虾养殖等过程。同一水体, 这样连续运转,清池、消毒就无法进行,残留于池中的敌害生物,如:多种野杂鱼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就会大量繁殖,数量越来越大,从而给小龙虾造成极大的危害。一些病原微生物也会大量滋生,从而为小龙虾疾病的大暴发创造了条件。

2 对策

2.1 建立淡水小龙虾良种基地,制定淡水小龙虾苗种生产标准,使淡水小龙虾苗种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对亲本进行严格规定:雌雄亲本必须来自于不同水系,并对体重、体长、体形、体色等进行规定;对繁育池进行规定,如:面积、形状、水源、水深、水质、沟畦结构、共作植物等,成虾养殖池不得作繁育池使用;对繁育人员、审查部门及督查工作作出相应的规定等。只有建立标准化的淡水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才能确保良种的质量;只有标准化的良种,才能确保我国淡水小龙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再次振兴。

2.2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抑制将成虾养殖池兼作繁育池使用以及将捕后残留个体作繁殖亲本使用

我国淡水小龙虾销售市场,不同规格销售价格差异十分悬殊:20 g以下个体,每500 g零售价格不到5元,且市场需求量十分有限;50 g以上的个体,不仅批发价格达到50元以上,而且市场上供不应求。如果采用选育出来的良种繁育后代,养殖出来的商品虾,规格大、大规格比例高,市场行情好,就是在市场价格十分低迷的今天,也能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养殖户们就会自觉繁育或养殖良种,抛弃廉价自繁苗种,无需人为推广。

2.3 进一步完善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提高动物蛋白供应量

甲壳动物的生长是伴随着蜕壳而进行的,每蜕壳一次,体积和体重增大的幅度因营养状态而差异较大。生产中发现,在淡水小龙虾蜕壳过程中,特别是最后几次蜕壳,如食物供应充足,则动物性蛋白含量高,蜕壳后,身体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食物供应不足的个体。目前,我国生产的淡水小龙虾人工配合饲料,大多以植物性蛋白为主,鱼粉等动物性蛋白配料添加量十分有限,甚至完全不添加,这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养成规格。因此,在淡水小龙虾投饲过程中,适量添加动物性饵料,如:野杂鱼、蚕蛹、蝇蛆,蚯蚓、动物内脏等,能明显提高淡水小龙虾的养成规格。另外,淡水小龙虾十分喜食腐烂的动植物尸体(腐殖性食物),发酵饲料更利于小龙虾的吸收利用,因此,在生产小龙虾配合饲料之前,对主要原材料,如:菜籽粕、棉籽粕、大豆粕、麸皮等进行发酵处理,让植物蛋白转变成细菌蛋白,让粗纤维转化成细菌体,不仅能提高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价值,进一步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而且还能改善淡水小龙虾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小龙虾的免疫力,促进小龙虾的生长。

2.4 重视伊乐藻的栽培,并合理控制好其生长规模

水草不仅是淡水小龙虾的主要食物,也是淡水小龙虾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草的有无、种类组成、生长规模等对小龙虾的产量、养成规格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養殖小龙虾,水草不可少;但是水草过多了,特别是挺水植物、浮叶植物遮挡了阳光,导致水下缺氧,以及底层水草因光照不足大量腐烂、恶化水质等,也会对小龙虾的成活率及养成规格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水草的种类和数量必须加以严格控制。伊乐藻是一种优质水草,非常适宜在淡水小龙虾养殖池中人工种植。在生长高峰期,伊乐藻的生长规模最好控制在养殖水面积的70%以下。

参考文献:

[1] 唐鑫生.克氏原螯虾[J].生物学通报,2001,35(9):19-20.

[2] 杨先乐.小龙虾产业热浪袭来时的冷思考(上)[J].科学养鱼,2018(8):1.

[3] 王顺昌.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和生态养殖模式[J].淡水渔业,2003(4):59-61.

[4] 吴桂亮.克氏原螯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08(6)226-228.

[5] 舒新亚.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水产,2010(8):22-25.

[6] 徐加涛,阎斌伦,徐国成.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背景、现状与展望[J].水产科技情报,2011,38(4):172-180.

(收稿日期: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