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在“三维”互动中促进个体成长

2021-06-06吴春良

关键词:三维自我知识

吴春良

摘要:“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是吴江盛泽中学的省级课程基地。本文总结了学校“生态丝绸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经验,分析了长久以来困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教学中的一个本质问题:课堂是什么?并从三个维度探寻了课堂建设的关键要素:人与课体、人与同伴(人与人)、人与自我,进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改进之道。

关键词:课堂;知识;同伴;自我

一、课堂:让生命个体舒展

以实践唤起乡土文化的深刻记忆,用体验守护血脉延续的地域情怀。我校江苏省课程基地“生态丝绸文化”秉持着这样的文化理念进行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每年都举行主题式综合实践课程,从2017年以来我们在每年的春季都会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桑”“蚕”“丝”“绸”“锦”为线索设置主题,围绕主题开发“烟火味的蚕桑”“体验蚕文化,感受慢生活”“丝与诗的交织”“丝绸的智慧”“宋锦与‘非遗”等异彩纷呈的活动课程。

如我校“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开展的以“感受蚕文化 体验慢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为期三个月的活动中,同学们考察桑林,亲近大自然,在大雨将至的乌云下抢收桑叶;他们互相配合,耐心记录,悉心喂养了两批蚕宝宝;他们抽丝剥茧,科学处理,采集制作蚕桑标本;他们创新实践,试验探索,开发美味的桑食糕点。

在亲事蚕桑的体验里,同学们看到了生命蜕变的美妙,感受到生命悄然无息中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明白了生命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展开,生命的能量需要在积聚中爆发。

亲事蚕桑,同学们体验着祖辈们生活的内容,感受劳动生活的艰辛与欣喜,明白了劳动与付出才是人立于这个世界上最正确、最踏实的方式。

“民以食为天”,清甜可口,鲜嫩多汁的桑葚点燃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创造热情,观察蚕宝宝的吃食的乐趣引发师生们的“头脑风暴”,我们能否也用桑叶开发出我们自己的美食?他们采来桑叶,烘焙研磨,切割打汁,以桑叶制茶,用桑汁和面,拿桑粉裱花……同学们反复试验,用心创作,尽情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情。

开发桑文化糕点让同学们体验到创造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只有潜心钻研不怕失败,才能创造出纷繁多彩的生活;而我们人生的乐趣则就在这些探索与创造中。不惧艰辛,踏实劳作,诗意栖居这仿佛就是此次“感受蚕文化 体验慢生活”活动所传达给每个人的人生体验。

今天再回顾四月蚕桑、工艺传承活动的研习小组活动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最大感慨便是:课堂,让学生的个体潜能在此舒展。

二、课堂:知识、同伴、自我

课堂是什么?上课的意义何在?课堂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后竟对课堂充满了无限倦怠。反观这些年来的传统课堂,我脑海中常常会浮现这样场景:学生神思游移,无所适从;有的低头枯坐,无视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存在;或者埋头苦做,精疲力衰;到了最后阶段,部分学生感觉学习没有效果,课堂上茫然不知所措,课后又患得患失,产生一些过度的忧虑。这不由让人思考:是什么破坏了课堂的活力与热情,毁灭了学生“学习”应有的的美妙姿态?我们需要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提质增效”,成就课堂一种美妙的风景。

我们说课堂应该让人生在此延展,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人生于世,无可避免地要面临三个维度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事实上,包括课堂教学在内,任何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在人那里,这三个维度的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課堂上,我们要处理好与知识及自然环境的这些“自然性”要素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老师和同学这些“社会性”要素的关系,更要处理好自我体验反思这些“心理性”要素的关系。

教育学者叶澜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的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1.知识:活动、体验、创造

“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需要我们正视课堂中人与知识的关系,将“知识”获得放在人与教师、人与同学、人与自我意识的系统中考量。知识探索需要在人与人协作的活动中实现需要学习者的自我的体验与反省,需要真实的实践和创造。

“感受蚕文化 体验慢生活”,今年四月蚕桑、工艺传承的研习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位于学校东南的大片桑梓林,实地去观察桑树,了解桑树,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当一个羁旅中的游子看到大片桑树林的复杂情感。同学们专注地凝视那嫩枝,眼见那叶柄的幼芽,它是如何分生出手掌大的叶片?亲手摘下一片桑叶,任乳白色桑树汁液侵染手指,放在鼻尖,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而它们缘何能成为那些幼小生灵们情有独钟的美味?大自然难道真有所谓的“魔力”?一片小小的桑叶竟然使同学们产生了如此多的疑问。我们用相机记录了那一张张好奇、兴奋、激动和沉醉的表情。

所以课堂在活动中展开,我们更容易发现问题,进入“学习”。活动给人以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感和精神存在感,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的“体验”在会心传达,更多的知识端倪不断汇聚,同学们获得了更多的探索机缘。

2.同伴:期待、合作、倾听

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喜欢抓住课堂细节来研究教育问题,每次进课堂,他都会带着DV和照相机。比如他曾在演讲中展示过自己DV记录下的课堂学习细节:一个靠窗坐着的小男孩,英语水平在班上应该不算好,因为他在与同学讨论时没有发言还微皱着眉头,但他将身体俯在书桌上,努力向前倾听别人说的话;另一个小男孩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此时他身边的两位女同学面带微笑,默默地鼓励着他。佐藤学这样解释这两个细节:“男孩真正地融入学习状态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举动使教室里弥漫着温暖的气氛。”他评价说“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

“感受蚕文化 体验慢生活”,今年四月蚕桑、工艺传承研习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共同期待着美好的结果,分享创造的成果,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再是拥有绝对权威的知识领导者,而是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师生同劳作、共构思,兴致勃勃,其乐融融,构成了“美妙的风景”。

课堂教学绝对不仅仅是人与“知识”的单一关系,课堂学习更意味着在一种深度的“社会”关联中的发现、探索与创造。同学们自由地与知识直接接触,感知体验并将自己的所得拿出来展示交流,师生质疑、解答、研討,然后师生反省、思考再质疑,再研讨。知识永无止境,探索也不会停止。而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是“引起、维持、协作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角色。为此而展开一系列诸如“提问题”“筹划活动”“推步骤”“给材料”“答疑问”“作总结”程序,课堂也以此充分地考验教师的智慧与创造力。

3.自我:沉静、反思、实践

学习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过程,学习不仅要用脑,还要用心。心静方能生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心力”的作用甚至可以弥补“脑力”的不足。“心”喜静,如若心不静,躁动不安,那将直接影响人生命活动的质量。就学习的本质而言,人心的“浮躁”是导致课堂低效的心理原因。可以说,学习者本身的“浮躁”情绪,学习“促进者”——教师的“浮躁”教学,还有来自教学环境中的种种“浮躁”因素共同破坏了课堂沉静的本质。

四月蚕桑、工艺传承研习小组活动,同学们组织研究,宣传发动,从撰写“招募令”,到编写“体验日志”,到活动过程中策略引进、有感而发的文字表达,再到活动收尾“烟火味的蚕桑”主题写作,同学们边学习,边研究,边反思,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发生。可以说,我们研习小组的体验式课堂使每个孩子多了沉思、反省的空间,少了烦躁和急迫的情绪。课堂上的“反思”行为会逐渐强化为一种面对问题,面向探索的反思习惯,习惯的力量将造就出人良好的品质。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为我们展示出一个理想的课堂画面。简约的片段,圣人意欲向我们展示真正的“课堂”内涵,让人窥见一种智慧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以“讲知识”为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拥有智慧的泉眼,流淌智慧的泉流,使人远离“浮躁”,呈现出沉稳而平和、丰厚而深远的气度。总之,课堂,就应该让美妙的人生在此延展!

(作者单位:吴江盛泽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三维自我知识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爱与知识的力量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