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与知识的力量

2016-10-13张美美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知识二战人性

张美美

摘要:人生或光辉或黑暗,都少了不了对知识的渴望。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人更需要心灵的慰藉,那么书就不可或缺。《偷书贼》自同名原著改编,讲述了二战时年轻的一代对知识的渴望,对战争的思考。影片以死神为暗线,以书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影片没有血淋林的杀戮场面,只有小人物平凡的生活,故事人物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在战争面前显得伟大无比,爱在不经意间让人为之感动。

关键词:二战;人性;知识;爱

《偷书贼》电影源自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条名为天堂街的小街里普通人民在战争中的生活。影片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情节虽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却感人至深。谈及战争,总少不了生离死别,然而影片中没有血淋林的杀戮场面,从头至尾呈现出都是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更多表达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感动,而这,在战争的年代里显得更弥足可贵。

《偷书贼》顾名思义,书也是电影中重要的线索。它是温暖、和平、力量的象征。书,意味着知识,知识象征着尊严,尊严代表着人性,人性反抗纳粹的残暴统治。

初到新家的小女孩莉赛尔懵懂无知、目不识字,但依然阻挡不住她对知识的渴望,那似乎是一个神奇的未知所在。怀里揣着埋葬弟弟时捡到的第一本书是她精神的依托,她的一切。第二本书是她在焚烧广场捡来的,发言人激情澎湃的语言激发了民众的热血,莉赛尔也不例外。当被要求把书扔进火堆时,她开始不安,她无法丢弃知识,丢弃自己内心的信念,最终也顺从了本能中善良的部分。人群散尽,她又勇敢地从火堆里找回了那本书,作为自己知识的延续。第三个地方是镇长太太的书房。镇长夫人目睹莉赛尔偷走焚烧的书,她没有告发这个小女孩,而是带她走进她们家宽敞明亮的书房,带她走进知识的殿堂。书房是理性、安宁和尊严的象征,在一片狂乱的战争氛围中,如同暴风眼般安静。莉赛尔数次冒险去往那里,每一次抵达,都是对于心灵的慰藉。

影片采用冷暖色调两种拍摄手法交替进行:一面写小女孩莉赛尔在一个德国家庭的生活。她与伙伴鲁迪之间的青涩爱恋、与犹太人马克斯亲如兄妹般的感情、与养父母的亲情,这些美好的情感让人觉得温暖无比。另一面又穿插德国二战的进程,从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水晶之夜到焚书事件,最后到德国战败,纳粹不断的暴行,逐渐打破着天堂街的生活,战争的恐惧和阴霾挥之不去。

故事以死神为第一人称讲述,死神的旁白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恐怖,相反却是充满力量又含情脉脉,更让这个故事显得温暖无比。死神一直是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战争即将开始,人们欢呼着战争,死神此时却说道:“他们欢呼战争,其实是在为我欢呼。”

1933年5月10日,德国纳粹进行了毁灭文化的焚书暴行。希特勒认为:“知识分子对大众的影响是阴险的,因为它一直在颠覆着集体的统一性,知识分子毁灭了信仰。”在柏林歌剧院广场及德国许多大学城发生公开焚烧具有世界价值的文学书籍及哲学经典著作。从5月10- 12日,焚毁了约100万册图书。其中包括德国和世界著名作家的珍贵作品,如:布莱希特、海涅、托马斯曼等名家作品。在纳粹的迫害下,一批作家流亡国外,一批作家选择留在德国,被称为内心流亡作家,他们有的遭到纳粹的杀害,有的因绝望而自杀,还有一批作家投奔纳粹,创作希特勒满意的作品。

影片中,在焚书集会上,莉赛尔被同学逼着朝火堆扔书时,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她开始真正思考这件事。莉赛尔因家庭的变故比旁人多了一点冷静和疏离,这让她有机会保持一份清醒。她找不到说服自己焚书的理由,于是在集会散后又跑回去捡起了扔到火堆里的那本书。她的勇敢正如一股正义之水,浇灭这燃烧着的邪恶之火。也正因为养父汉斯宽广仁慈的胸怀给了莉赛尔搭起了安全的避风港,才使得这个小女孩在那个专制蛮横的强权时代做出如此勇敢的事情。莉赛尔虽然不认识字,但是她渴望学习知识,学习知识本身就是对于野蛮的对抗。她努力在兽的世界中让自己成为一个人,遵从内心深处的善良。

1936年8月1日第11届柏林奥运会在纳粹的组织下成功开幕。美国黑人杰斯·欧文斯以10.02秒短跑成绩打破世界纪录,然而这位奥运冠军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与夸奖,时任纳粹教育部长、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部长的阿尔弗黑特·罗森贝格是纳粹德国政府核心幕僚之一,他对希特勒当时这样说道:“真是让人心烦,一个纯德意志民族竟然难以抵挡住移民国家美国蜂拥而来的影响”。这场赛事中希特勒也早早退场,为了避免和一个黑人握手,因为他未能借由奥运会证明雅利安人种优越的理论。这次奥运会上共有406名德国人参加,德国金牌榜排名第一。这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客观上替希特勒做了粉饰,在政治上为希特勒宣传纳粹起到了促进作用。

影片中对黑人的歧视也显而易见,鲁迪全身涂满泥土,模仿黑人短跑冠军,被路人揪着耳朵拉回家,搞不清楚原因的鲁迪问父亲,父亲的回答是:“因为你不会想成为黑人的”。对犹太人的歧视更比比皆是,全国各地爆发反犹暴动,甚至仅仅因为名字发音像犹太人的正常居民也被胁迫和殴打。

随之而来便是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袭击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的事件。事件的导火索是1938年11月7日德国驻巴黎大使馆的秘书恩斯特冯罗特被一位波兰难民刺杀,原因是这位波兰人要为其犹太人的父母和其他1.7万收到德国政府不公平对待的人进行报复。借此次事件打压国内的犹太人,希特勒批准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提议,在德国掀起了自发的发犹浪潮,并暗示纳粹冲锋队可以见机行事。11月9日午夜,10日凌晨,犹太人不论男女老少,都遭到纳粹冲锋队的暴虐殴打。被打碎的犹太商店橱窗玻璃布满了德国的街道,闪闪发光。据估计有7500家企业遭到破坏,276个犹太教堂被夷为平地,91名犹太人被杀。影片中伴随这一残暴行径的则是赞美纳粹的少年合唱团美妙动听的歌声、玻璃碎裂时清脆的响声以及被殴打人群惨痛的叫喊声,三种声音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纳粹军团没有丝毫人性的残酷行为。

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犹太人身份的马克斯逃到汉斯家里。曾受恩于马克斯父亲的汉斯誓死也要报答这份恩情,即使一家三口在这战乱的年代食不果腹,仅靠着妻子给人熨洗衣服勉强维持生计。当莉赛尔看到昏睡中的马克斯怀里也抱着书时,他们两个之间就已经产生了联系,他们没有因为对方的身份而互相厌恶,更没有犹豫和试探,就这样真诚地像兄妹一样相处。如果说养父汉斯带莉赛尔进入了书的大门,那么马克斯就是莉赛尔的“眼睛”,马克斯让她看到了书中的千般姿态。而最重要的,他让莉赛尔试着去想象,把从书中汲取的知识化作文字表达出来。

马克斯在汉斯家的地下室呆了很长时间,期间在圣诞节的时候重病,莉赛尔给马克思读着从镇长夫人那里偷回来的书,希望文字鲜活的力量能给予马克斯新生。知识带来信念,即使身处黑暗,这股力量也可以带领人们走过严寒迎来春天。熬过了病痛的百般折磨,马克斯终于醒了,这也象征着知识的力量正在复苏,当一切过去时,冷静的思考最终会代替不受控制的激情的时候,人们就会意识到战争只能带来生死别离,而不是胜利。

马克斯逃脱了纳粹的追捕,然而有许许多多的犹太人被纳粹带走。从最开始的限制外出活动时间到上街必须佩戴羞辱性的黄色六角星形的符号,犹太人已经被贴上太多标签,毫无尊严可言。当纳粹冲锋队在街上毫无阻挡地带走一名没有过错的犹太人时,没有人站到正义的一方大声斥责这些魔鬼,所有人都选择冷眼旁观,唯有汉斯敢于跨出这一步,向不可一世的强权提出质疑,但是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汉斯被推到受伤,还被军官记上名字,堂堂男子汉因为愧疚在妻子面前哭那么伤心,那么绝望,让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德国民众没有出于人道精神组织一致的抗议来反对这些野蛮行动呢?原因有三,一是到1938年,时任德国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首脑的海因里希·希姆莱已经成功地组建了遍及全国的政治恐怖网络,使得公开的反抗十分困难;二则是日复一日从未间断的反犹主义已深入德国民众的心智深处,水晶之夜狂暴行动中也有不少德国市民参与;三是纳粹政权已经和西方国家串通一气,在外交政策上达成一致,大大减弱了国际舆论压力,助长了纳粹恣意横行、为所欲为的气焰。

影片在这里开始转折,战争的阴霾开始破坏天堂街的美好生活。不忍汉斯一家因自己而受到伤害,马克斯选择离开。继离开母亲和弟弟之后,又一次面临离别的莉赛尔趴在窗台前目送马克斯,眼里的不舍最终化作泪水倾泻而出。从防空洞出来遇到纳粹遣送犹太人,莉赛尔对马克斯的思念驱使她不顾纳粹军官的殴打疯狂地在人群里寻找那一抹熟悉的身影,也只能失望而归。后来,养父汉斯收到了征兵通知,一个50多岁的老人被逼着上战场,无疑是去送死。火车站的送别,莉赛尔眼含泪水却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火车渐行渐远。每个小女孩心爱人的离开,都让人在不经意间沉思着战争的恐怖,同时又被他们之间纯洁的感情所感动。

再后来,鲁迪凭借出色的短跑天赋被精英训练营选中,但是这个十多岁的孩子完全清楚自己将要干什么,这时大多数德国人也都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和纳粹党所谓最崇高的理想: 爱德国的一切,其实就是恨非德国的一切;对元首的忠诚,其实就是完全的服从,对孩童的热爱就是在培养炮灰。知识的力量唤醒他们的内心认知,莉赛尔和鲁迪在小溪旁大声地宣泄:“我恨希特勒”,顿时让人觉得畅快淋漓,正是有这么一群正义而又有爱的人,才给身处地狱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他们像太阳一般照亮了被乌云遮蔽的天空,哪怕只是一角,也足以温暖大家。

故事当然是由死神来结束的,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人们都还在沉浸在各自的睡梦中,死神到了,天堂街的一切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幸运的是,莉赛尔在地窖里躲过了这场可怕的灾难。当她被救出来,看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父母亲,奄奄一息的鲁迪时,她再也承受不住这永远的离别而晕倒在地。所有挚爱的人都死去了,这不令人绝望吗?死神给出了最好的解答:“战争能够夺去小镇上所有人的生命,却带不走我们的回忆,我们的平静,以及对生活的爱与希望。”后来,莉赛尔也见到了心里一直牵挂着的马克斯。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还怀着爱和希望,人生就不会因此结局。爱与希望,就是存在于如此平凡的人物中,就是在不经意间流露着。

天堂街又再次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样看来,战争似乎没有留下痕迹。但是,经历过那段可怕历史的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战争的残酷无情,更不会忘记那些岁月里带给他们感动的人和事,因为人性永远也湮没不了。当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便是反思。愿天堂街永远和平安宁,愿世间不再有战争!

参考文献:

[1](美)费舍尔著.佘江涛译.纳粹德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9.

[2](德)克劳斯·P·费舍尔著.钱坤译.德国犹太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

[3](法)马哈比尼著.沈珂译.希特勒时代的柏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知识二战人性
逼近人性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