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管理学》课程创新研究

2021-06-04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德鲁克管理学教学方法

李 朋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过分依赖于经济资源了,而是更多取决于知识、信息,这些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与信息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全新的能力和素养。学生如何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工作生涯所需要的思维习惯奠定基础,能够从容应对未来变化莫测的环境,获得成功的人生,是设计管理学创新建设和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基于此,借助OBE理念进行了课程的创新建设研究。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是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以预期学 习成果为中心,对教育进行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结构。在OBE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必须明确学生在一定阶段应具有的能力水平,然后以此为目的,寻找并设计合理有效的方法以完成既定目标。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大学教育为新中国的接班人提供了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安全机会和环境,为他们踏入社会,走向职场做准备。但是要面对未来几十年变幻莫测的职业生涯和生活,只拥有知识和技能不再能保证他们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永久的成功。他们更多的需要培养个人素养,需要探索自己的优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激发自己的潜能,学会坚守自己的使命和目标。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来获取的。

在应用型大学的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把《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放到大一,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正是步入成年后的一个新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正是他们形成思想和思维习惯的时期。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去思考如何去帮助学生获取。

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现代管理学,使管理成为一门可以学习和传授的学科。因此也被称为“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90岁的时候被问及如何总结他一生的贡献时提及,他把管理(Management)这门学科称为一门真正的人文艺术(Liberal Art,亦可译作“自由技艺”)。

‘Liberal’是因为它关注的是最为根本的知识、自我认知、智慧以及领导力;‘Art’是因为它是实践和运用的。管理者应该学会充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所有知识,他们在运用这些知识时需要聚焦在实际效果和最终结果上。”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正确运用知识的最终检验。

因此,德鲁克管理就是以“目标与自我控制的管理”为核心,在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展开的管理之道。任何组织和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因此在任何一个层面上学习,都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德鲁克管理。

1.2 研究意义

《管理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课程研究的主阵地,从国家精品课到中国慕课再到一流课程,都会有管理学的影子,因此管理学的课程建设已经很成熟了,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也形成体系了。也受到了一些高校学生的好评,在教学效果上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校主角已是 “零零后”,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那么原有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还适应不适应新的需要,课程的教学效果能不能达到预期,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基于此,我进行了应用型《管理学》课程的创新研究。

一是摒弃传统管理学讨论各种不同管理理论和观点,研究他人案例的学习模式,把学习集中在通过学习、实践和体验自我管理来掌握管理的本质、开发个人和团队领导力,以及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是回归彼得·德鲁克创建管理学的初衷。管理(Management)是关于人的,通过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知识和优势来创造社会价值。因此在管理学课程的实践中融入学生的自我管理,让学生通过管理学认知自我管理和走向成长之路。

三是回归教育的本质,把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能力引发出来。将学习的权力交还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启发和辅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和发展最适合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2. 课程设计思路

OBE是一个基于学生学习产出来驱动整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活动的结构与系统。它是基于结果的逆向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体系制定的思维方法。在OBE系统中,教师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基于此,在课程改革之初进行了企业、招聘网站、应用型高校商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生源特点的调研,梳理出了各专业关于本课程的共性培养目标及培养能力要求,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总体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和利用自身的优势;树立其正确的个人人生目标,并培养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能提升收集和整理信息、独立分析和思考、有效沟通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中小企业的“中、基层管理者”奠定良好的管理知识基础和通用管理能力基础。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改变了原有的教材体系,重新归纳为认知管理、认知环境、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四个模块,其中认知管理模块主要内容有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含义、管理系统;认知环境模块主要内容有管理环境、环境分析工具,自我环境分析;自我管理模块主要内容有目标制定、计划书编制、有效决策、有效反馈;组织管理模块主要内容有认识组织、领导、激励、创新。并将重点放在自我管理模块上。如下图所示。

图1 教学设计流程

图2 教学内容重塑

3. 课程实施

本课程构建的内容体系是从认知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逻辑思维去设计的,因此课程的实施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主导思想,围绕学习过程,进行教学实施。课程授课关注教学的全流程,课前学生会依据教学计划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以及按要求完成小组任务;课中是学生通过课堂这个平台表现的时候,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教师真正做到引导者;课后学生会对相应知识点的个人或小组作业,随时随地讨论完成,并通过应用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能力。

下面就从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的考核和课程的效果三方面来阐述课程实施。

3.1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采用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课程基础知识点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形成多模式多手段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O2O混合教育模式,线上利用畅课系统、微课、微信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线下利用专题讲座(大讲座)、案例分析(小课堂)、角色扮演、启发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匹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个人探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等多样性的学习方法。

3.2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过程考核成绩*50%+期末考核成绩*50%,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考核由出勤,作业,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素养汇报四部分构成;期末考核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教师命题,学生统一参加考试,由教师评卷得分。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 课程考核细则

3.3 课程效果

课程改革的效果总体来说是“教”与“学”的互动效果更好了,教师与学生都从中受益。重新梳理后的课程目标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现实应用中学到有用、实用的方法,也为其后续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管理基础。教师改变了“灌输者”的身份,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倾听者”和“引导者”,能够真正地将学习的主体还原给学生。

总结如下:一是通过课程过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幅度提高,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同学们主动思考、表达,积极行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二是小组合作式学习及探究式学习贯穿课堂,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获得更多更好的想法,也在其中获得团队合作能力,并提高其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三是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应用性极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会接触到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会有参考多种例如心理学、经济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同学间会进行交流分享,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对当代社会人才需求的研究,对零零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结合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创新思路。并且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总之《管理学》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的有趣,学的有用,学的受用。学生能够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 + 组织管理能力 + 团队合作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最后用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结束。“在知识社会中,个人角色不再受组织层级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是管理者,而且所有人都有必要修炼管理者的基本素养。”

猜你喜欢

德鲁克管理学教学方法
科研仪器平台管理现状与建议——基于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到底什么是“坚持初心”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未来可以预测吗
视频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