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党办报”的全面实践: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日报》的新闻业务

2021-06-03李群

新闻爱好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

李群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报《东北日报》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利用报纸《新闻通讯》副刊探讨和指导全体干部群众的新闻业务工作。开展优秀新闻稿件的评奖和心得体会的介绍,进一步指导、促進新闻工作实践。“全党办报”不但成为基本的新闻工作方针,更成为各部门同志的一项高效率、有针对性的工作方式。以《东北日报》为核心的东北党报的业务与实践,是中共党报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新的、重要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全党办报;《东北日报》;新闻业务;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方针产生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1944年2月26日,《解放日报》首次正式提出“全党办报”的思想。1948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对“全党办报”进行了全面阐述。解放战争时期,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各根据地、解放区努力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加强对新闻报道的业务指导,有力地支持了各地区的中心工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界对于当时晋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山东根据地的党报多有研究,然而对于东北解放区的新闻业务关注不够充分。

中国共产党进入东北后,创办了中共东北中央局机关报,也是中共第一份大区党报——《东北日报》。东北局第一书记彭真最初直接领导《东北日报》,后来由宣传部长凯丰领导《东北日报》工作。在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日报》创刊于沈阳,后来几经搬迁,辗转来到哈尔滨。从1946年到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东北日报》在哈尔滨出版时间最长。为了提高东北党报的新闻业务水平,《东北日报》创办了《新闻通讯》副刊,对新闻业务进行探讨,在这一平台提高理论水平,端正写作态度,交流写作经验,为各地新闻工作者提供业务指导。

一、创办《新闻通讯》副刊进行业务探讨

党中央提出“全党办报”的核心思想是报纸要由全党一起来办,不是由某一部分人来办。这就要求全党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在内的所有党员都要参与新闻报道,都要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为此,《东北日报》创办了《新闻通讯》副刊(以下文中《东北日报·新闻通讯》均简称《新闻通讯》)。在发刊词《写在前面》中,编者指出“《新闻通讯》今天创刊,我们编辑这个副页的目的,在于和本报各地通讯员”及其他爱好新闻工作的同志,一起研究问题,交换经验,以利于更好地推进新闻工作的开展。“东北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虽还处在一个开头阶段,但一年来,在紧张战斗的环境及各种新的复杂条件下,已开始逐渐走向和群众结合,其在建立与发展中间,有不少其他解放区所没有过的经验值得我们及时总结,同时有不少新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及时解决,特别是在各地通讯工作逐步开展,大批新的通讯员同志开始学习写稿的情况下,对于人民新闻事业的基本认识,以及采访写作等技术上的提高,更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因此,“希望今后的《新闻通讯》,能够得到各地新闻工作者及广大通讯员同志的扶植,共同担负起这个艰巨的任务”。1946年至1948年间,《新闻通讯》的指导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高党报理论水平

首先要贯彻“全党办报”的方针。“报纸要办好,必须各个工作部门同志一齐下手,就是所谓的大家办报,大家办报的主要内容是给报纸写稿,普遍叫作通讯员,写通讯”。写稿对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个人来说,文化程度低的可以用来提高文化,练习写作能力。对负责同志来说,可以趁机总结工作,整理经验。对工作来说,可以交流经验,可以少碰钉子,少走弯路。对领导机关来说,新闻通讯是最具体的情况反映,可以得到工作报告中找不到的材料,至少可以补充工作报告的不足。

其次要明确党报的基本办报路线——群众路线。《新闻通讯》中明确提出报道的中心是“写群众”。“共产党的报纸,所以不同于一般资产阶级的报纸,就在于坚定不移的群众观点和为群众服务的方针”。因此党报的大量篇幅,必须为群众生活、群众运动所占据。反映群众的要求,发挥群众的创造,解决群众的困难,并经常不断地报道群众运动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以教育群众,推动工作,这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基本任务。所谓一切政策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报纸正是其中的桥梁。

1946年12月,《新闻通讯》提出了党的六项中心工作任务——土改、发动群众、春季大生产、双拥、支前、劳动互助。土改和发动群众是排在最前面的两项任务。土地改革中的宣传动员是重中之重。明确提出了今后各部门同志“要报道消灭夹生饭的具体办法和经验,这是报纸目前急需的稿件,特别是怎样把一个村屯的夹生饭煮熟,其具体过程和事实,均望能详细而生动地写出来,以供其他地区参考学习”。同

(二)端正新闻工作的态度

提到给报纸写稿,当时很多同志容易有顾虑:不会写,写不好;认为写稿与工作无关,是额外负担。对此《新闻通讯》指出,“不会写,学习下去就会了,写不好练习长了就写好了,若不打消这种有害观念,则永远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写作绝非白费事,至少可以作为自己练习,进而还可得到别人的意见。坚持写下去,终究会被采用的”。《新闻通讯》以任成玉同志作为典型。他是陕甘宁赤水县特委书记,他没有读过书,由于他的积极努力学习写作,已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党报通讯员,他给党报写了很多通讯,得到很多的好评。《新闻通讯》还为各部门的同志提出了方便、可行、门槛较低的新闻工作方法。一是提倡写工作通信,二是要求大家寄材料来。这样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同志们写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使群众工作的丰富材料能源源不断地充实报纸。《新闻通讯》积极提倡,希望在“全党办报”的号召下,“大家能热烈地答复我们的要求”。

(三)强调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准确性

《新闻通讯》指出,新闻通讯写作最重要的是两个原则:第一,真实,必须真实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准确,要写得一目了然。

《东北日报》当时接到读者来信说通讯员的来稿中,某些地方由于没有经过详细调查,而造成与事实不符的现象。比如“双城民青盟员只有八十人而写成八百人,把中学生排演《血债》写成民青盟员排演《血债》,且准备赴哈公演等”。《新闻通讯》明确指出,新闻必须真实,是每一个写稿同志的第一个信条。否则,会对党报带来极大危害。新闻不真实会降低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党各种政策执行的情形,要经过报纸反映上来,然后领导机关再根据这些反映制定政策,计划工作。如果报道不真实,那么领导机关就要根据不真实的情况去决定政策,布置工作,结果政策行不通或发生错误,对革命工作就会形成巨大阻碍。

1947年9月4日,《东北日报》转载了《晋绥日报》的《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新闻之揭发》。在全国各大解放区反对“客里空”运动开始后,《东北日报》更加进一步对其进行了讨论。其实,《東北日报》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在《新闻通讯》中开始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了。《新闻通讯》曾要求全体通讯员同志提出批评与意见,认为党报上还有哪些不真实的新闻:哪些稿子有错误;哪些稿子给改错了;哪些稿子处理得不当;给通讯员提的哪些意见不正确,将此作为党报通讯员的义务之一。其次,要求写稿要认真,坚持审稿制度。对待“真实性”的问题,必须认真严肃。《新闻通讯》号召各级党委、中心通讯组,行政负责同志,能担负起审稿的责任。

(四)强调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认识新闻价值,正确选材。新闻的价值,主要决定于取材。《新闻通讯》指出,凡是当前人民最关心的,工作正在做的或者人民正在行动的事情都可以要。一个新地区,可以作一般情况的报道;一个刚萌芽的问题,可以介绍出来,供大家研究;成功的经验,可供他人参考;失败的教训,可供他人警惕。同时,必须熟悉时局的动态和特点,使写出来的新闻有交流经验或反映情况的作用。其次,新闻写作要讲求效率。针对有些通讯员来信说,总感到工作太忙没时间写的情况。《新闻通讯》指出,可以抓紧许多“短”的间隙来动笔。抓紧“短”的空隙写稿,同时需要动笔前多加考虑,写完后多加删改。另外,只要清楚明白、真实、迅速地写出一件事物,找出一个问题来就是好稿子。再次,掌握新闻写作基本方法。《新闻通讯》提到,新闻写作是没有一定格式规矩的,只要能把一件有新闻意义的事情,用事实写出来,别人看得懂就行。新闻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关于起头,一是开门见山;二是用新闻导语。一般较长的新闻多用导语,短小的新闻常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至于收尾,当时有不少同志稿子里写上“云云”,再不就是“由此观之”之类的一些议论。“云云”有道听途说的意思,新闻是事实,不是道听途说。“由此观之”是与事实无关的议论。新闻不需议论,报道的事情写完了,那就是自然收尾了。对这些情况,《新闻通讯》都给予了明确、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开展评奖与介绍心得体会指导新闻业务实践

《东北日报》组织了优秀稿件评奖和心得体会介绍等活动,将以上的业务探讨进一步贯彻到了报道实践中。《东北日报》定期在报纸上进行优秀稿件的评选,获奖稿件奖励党报纪念册一本。结合以上《新闻通讯》中探讨的几项业务要求,现将报纸上对几篇有代表性获奖稿件的评价和两篇作者的工作心得、体会略作介绍。

首先,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比较好的获奖稿是张承炎的《双城九区征麦贯彻群众路线》。文中具体提出了工作办法—走群众路线。那个时期报社收到许多有关“麦征”的稿件,这一篇报道最完整、最具体,给读者加深了这种认识——任何工作必须贯彻了群众路线才办得好。另外,该稿简练有力,几句话就把整个工作过程介绍了出来。

征粮同志下屯后先宣传前方胜利消息,启发群众爱国保田支援前线的思想,在宣传中去发现问题。如在东关村万福屯发现隐瞒麦地及产量的问题,先让群众酝酿,但并没有直接提出纠正,而把这个材料念给群众听,广泛吸收群众意见,由小组进行讨论,经过七次补充纠正,做到群众对于麦征完全没有异议,通过后再由评议员把征收率确定,把每户应征量布置下去。

整个消息从头到尾围绕着麦征中贯彻群众路线,所谓一篇文章一个中心,既提出了问题又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其次,在新闻写作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获奖稿是苏东风写的《拜泉照顾小户,又便耕作,先分地板,再分青苗》和孙槐南的《阿城区干会决定彻底割掉封建尾巴,重新分配土地》。

《拜泉照顾小户,又便耕作,先分地板,再分青苗》是拜泉县《东北日报》的基干通讯员写的,此稿发表时正当各地提出分地与分青苗问题,但如何分法还没有获得适当解决,它及时地介绍了该县对处理这一问题的经验。该稿简单明了地提出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该稿全文只有六百余字,即将中心内容“分青苗分地板的矛盾”明确提出并解决了,符合新闻的要求。该文提出了分青苗与分地板的矛盾原因。

因为土地与青苗有好坏之分,而且有的好地,青苗并不一定好,加以租佃关系穿插在里面,因此分地时发生大家都希望分得大地主的地,既可多分得好地,又可分得十足的青苗,但这种土地的数量不多,若是把土地带青苗都平均分配,势必把土地割成许多零碎小块,将来侍弄又很不方便。某些小地主和富农献出的多余土地,因只献地板,不献青苗,土质虽好,因无青苗可得,小户不愿意要,佃户租种大地主的地,大家也可能看中了地板,因青苗不能全得,便犹豫不决。

该稿提出以上分地与分青苗的矛盾后,紧接着介绍了保护富区北部各乡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全文选材精当,集中明确。

孙槐南的《阿城区干会决定彻底割掉封建尾巴,重新分配土地》把平分土地的许多问题,做了全面系统、清楚、具体的报道。特别是在最后写出:“只有真正从思想上把群众发动起来,大家一点一滴地都不放松,反复讨论,反复评议,才能彻底打倒封建势力。”这句话不仅使读者读过后印象完整,且能引起做这项工作者的注意。在介绍了一定的原则后,又写得很具体,写了许多问题,近一千五百字。既全面又系统,既具体又简练,完成得有效率。

再次,在新闻真实性、准确性原则方面。《东北日报》发表了著名战地通讯记者华山同志的采访体会《我在连队采访》,以作者切身经历说明了新闻真实、准确的重要性。有一次华山到部队采访,发现了一篇战地通讯,里面有一段描写战斗激烈的场面,“机枪像飓风穿过白杨林,树叶随着纷纷卷落”。部队的同志却指出,“冬天白杨树哪来的叶子啊”,“以感想代替事实,真是主观主义”。后来他“每次写战斗,总要找突出的英雄模范详细谈,还不放心,又找许多参加过战斗的战士补充”。后来随军采访,他亲自到战场踏查,再找指挥员谈战斗经过,了解那个连队的历史,英雄模范有什么事迹甚至脾气性格,然后再找他本人谈。做了一番沟通工作,谈起来就眉眼分明了。有时候战士谈了这里忘了那里,略作提醒,便可以继续进行采访了。

最后,为了进一步端正作者的写作态度,《东北日报》发表了孙槐南同志的《我的写稿过程和经验》,以作者的切身体会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写新闻对工作的促进作用。作者以前认为写稿是工作范围以外的事情。见到别人写稿认为是出风头,觉得工作只要埋头苦干就行。后来,从报纸上吸收不少别处的工作经验,感觉到有互相交流经验的必要,但是又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阻挠写稿。“害怕暴露工作中的缺点,工作走了弯路,则抱着‘哑巴吃黄连的态度,不愿意告诉别人,恐怕别人见笑”。另外认为屑碎的小问题不值得报道,重大的问题自有别人报道,用不着自己放马后炮。

后来作者认识到,领导同志亲自动手抽出时间写稿,为了和事实相符合,更经常向群众请教,和同志们商量。“这种虚心学习的作风,给我以很大影响和帮助。在我还没有体会到写稿对于工作帮助的作用时,那只能是勉强着写;在认识到写稿能够帮助整理自己思想时,便会老老实实地写问题”。譬如“从前常犯工作抓不住中心,粗枝大叶的毛病,但当你写稿时就得反省一下,这时期工作中的缺点、优点,中心工作是什么,结合了哪些重要的工作,用些什么方式方法完成了任务,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得用脑子想想才能写,这就给你以锻炼,给你以回忆,给你以克服毛病的机会”。

三、《东北日报》对中共党报新闻思想、方针的继承与发展

全党办报,群众路线,利用党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都是中共党报发展历史上在实践中形成的路线、方针。新闻工作不仅是宣传,更是所有工作的一个基本工作方式。1946年9月1日,《东北日报》全文发表胡乔木同志的文章《提倡人人都写新闻》,对此作了全面的阐述。

首先,新闻对于党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从来没有这种文字形式,能够跟今天的新闻相比。若谈作品之多,同读者之多。一种日报上动不动就是上百篇作品,而一种日报还有一天出好几张:一个世界上该有多少日报!拿一年来算,比中国自古以来所有传世之作的篇数还要多得多。读者在世界上要用万万来计算,就在中国一天至少也有几百万。我们生在这个新闻的年代,看着这大好机会绝不能白白放过”。因此,新闻对于政治工作来说,不光是工具,其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不能与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相结合,政治工作本身也无法有效开展。

其次,新闻对于改进党的文风具有重大意义。具备新闻素养可以杜绝党八股。新闻第一强调言之有物,要有具体、实在的内容。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有实际内容是首要的要求,文采是其次的要求。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些套话、空话自然而然就会避免。具备新闻素养可以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要发现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的有价值的新闻,都需观察、选择。而观察和选择又离不开调查研究。所以写新闻能够锻炼调查研究的能力。

再次,具备新闻素养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新闻写作本身就要求时效性,因此第一时间发现线索、第一时间发表新闻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这就要求新闻写作必须简明扼要,直击要害,而这一点恰恰是在当时农村工作中最为紧要的。“我们在今天的农村环境里,说话,作文,绝大多数正是既不迅速又不正确,既不明了又不经济……学写新闻,正是对症下药”。另外,新闻写作还要求准确性,即用最直接平实的语言,让读者一目了然。

最后,写新闻可以学会用事实说话。新闻强调传递事实信息避免融入个人情感。然而,新闻传播中又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传播者的主观倾向、主观意图。这里,新闻最强大的力量恰恰在于用事实说话。胡乔木指出,“新闻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但是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新闻正是这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我们不要装假,因为我们所宣传的只是真实的事实。但是过于热心的表现,在这个颠倒的世界,却反会使真实的变为可疑”。

由上文可见,这篇文章的观点正是在《新闻通讯》中深入探讨的,体现了《东北日报》对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的深入贯彻。在以《东北日报》为核心的东北党报体系的办报过程中,在贯彻党中央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的基础上,面对新的情况,担负新的任务,对党报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

首先,由于长期的日伪统治,东北民众普遍文化素质低下,对中共思想与主张十分陌生,而且解放战争初期对国民党还有盲目的正统认识。所以与关内各抗日根据地相比,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因此,东北党报必须更加深入群众,发动群众,贯彻并创新群众路线。

其次,党中央将东北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根据地,近三分之一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各大解放区抽调的十万部队和两万干部,以及延安的大部分文化教育工作者开进东北,为东北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的口号是靠“十万部队、二万干部、一张报纸”开展工作,一张报纸就是《东北日报》。因此,东北党报集中了党的大批人才资源,使得东北党报创刊时,其理论素养与业务水平,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最后,东北解放战争,既是战场上的较量也是与时间赛跑。毛主席曾说过:“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在土改、支前、剿匪等工作中,尤其是土改工作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也曾经出现过过快、过粗的问题。东北党报必须充分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错误。

党报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即是党的报纸一定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东北解放区的中心任务,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不同。后两者的中心任务是坚持斗争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相对来说,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解放区除了完成这一任务外还要担负起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和后援基地。因此,这里的土地改革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土改必须进行得更加彻底,群众要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发动。东北地区要面对经常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土改中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形成运动的高潮,发动了最广泛的群众彻底摧毁了封建势力,实现了平分土地,有些地区则出现夹生饭、翻把等工作不彻底,甚至倒退的情况。这就迫切需要及时总結经验教训,并且提供及时正确的指导,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少走弯路,各项工作才能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开展。

面对东北工作的特殊情况,干部的思想与组织一度出现了问题。正如李富春同志所指出的:“进入东北后,干部思想会一度混乱,对东北形势斗争方向认识不清,以及组织上松懈,自由主义浓厚,所以要提倡服从组织,服从纪律,雷厉风行,贯彻到底,我们报纸要批评那些缺乏斗志,散漫的自由主义的思想,统一集中提高战斗力,这是目前党的任务,同样也是报纸的任务。”这就要求东北党报必须坚决贯彻党报的思想、理论、方针。尤其要创造性地把群众路线,全党办报更加充分地贯彻到办报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办报活动突破新闻活动的范畴,成为日常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效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以《东北日报》为核心的东北党报,在东北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新探索。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五星红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解放战争忆事
解放战争战略考
何时由自卫战争转入全国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消灭国民党军的总人数是多少?
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究竟是何时提出的?
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方式》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起止时间到底如何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