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与大

2021-06-03韩嘉俊

新闻爱好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农民负担贷款

韩嘉俊

前些日子,整理旧物,一本24年前的《新闻爱好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唤起了我對一则舆论监督报道的回忆。这篇文章是时任郑州大学新闻系主任项德生教授在1997年第5期《新闻爱好者》“好稿评介”专栏里,发表的《特色鲜明表述科学—读消息〈康店村部分农户被迫贷款交提留〉》。稿件不长,摘录如下:

优秀新闻作品为什么不同凡响。引人入胜呢?首先是或主要是因为作品所反映的新闻事实“出类拔萃”,非同一般。说准确点,就是新闻事实既重要又新鲜,既有代表性又特色鲜明。康店村农民负担仍然过重,这是有代表性、很有分量的新闻话题;康店村村民因负担过重,被迫贷款交提留,这是很有“特色”的新闻事实。新闻事实因其重要,有代表性,就有普遍意义,有公开传播的社会价值;因其“特色”突出,与众不同,才那样引人注目。古今中外的新闻佳作,都是因为抓住了这样的事实,才成为传世珍品的。农民负担过重,是农村一直存在的普遍现象,但严重到贷款交提留,实在少见。“少见多怪”,读者的眼光肯定会停留下来,看个究竟,弄个明白。康店村的部分农户怎么会被逼到贷款交提留的地步呢?消息说。“收秋种麦时。干部说土地大调整。提留交不够者不给分责任田”。一般农民分不到土地。“耕者无其田”了。后果不堪设想,贷款交提留不失为一条出路。但是若问,没有门路贷款又当如何呢?消息说,有的就“拖家带口,远走他乡”,可能是去打工了。读这样的新闻,越读越沉重。思考一系列相当严重的问题。

新闻佳作不仅在于抓取社会生活中的尖锐问题,而且在于全面科学地表述这些问题。康店村五十多户人家,1996年被迫贷款交提留的只有4户。不到农户的十分之一。如果我们的新闻舍弃了这4户。就舍弃了贷款交提留的事。或者即便提起,也不当作新闻中最新最重要的事实加以表述,那么,这篇新闻当然会黯然失色,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信息量。但是,如果我们的新闻只盯住这4户人家。只盯住贷款交提留这一事实,必然会失于片面,对人们的认识产生误导,似乎贷款交提留已成为普遍现象。孤立地观察和表述新闻事实,往往会把新鲜事变为猎奇,把突出特色变为以偏概全。消息《康店村部分农户被迫贷款交提留》,正确表述了4户与50户的关系。消息在陈述了4户农民贷款交提留的主要事实后。接连回答了读者自然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这里的农民负担有多重”?原原本本列出了1996年度提留一览表。共提留27项,人均184.9元,远远超过国家政策规定的标准,用有力的事实说明这里农民负担实在是重。为“贷款交提留”出现在这里做了一般性铺垫。二是回答“村民为何贷款交提留”。列举了这里收取摊派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说明这里产生“贷款交提留”的极端现象。有本地的特殊原因。两个问题一回答。读者对“贷款交提留”现象的性质和前因后果,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由此可能产生的误解和曲解。在消息的最后,以记者和镇长对话的方式,又交代了两个背景:一是这个镇是省内外著名的先进单位,人均收入和财政收入相当高:二是镇长对农民负担重显得习以为常。这可以说是深化主题的点睛之笔。它告诉读者:不能以工作先进为由,加重农民负担,至今收入高的地区农民贷款交提留。收入不高的地区政策不落实。农民又该如何呢?这就是读了这篇新闻之后反复寻味,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的原因了。

很荣幸,笔者的这篇消息稿件能入项德生教授的“法眼”。

一、稿小,主题不小这篇900多字小稿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1996年12月初,编辑部接到汝南县老君庙镇康店村村民的投诉,反映当地名目繁多的额外摊派提留使他们不堪重负。

农民负担无小事!接到投诉后,编辑部派我去实地采访,调查核实相关情况。12月8日,在汝南县老君庙镇康店村一组,找到了向银行贷款2000元上缴镇、村摊派提留款的周文志、朱怒、王喜、王良等4位农民,核实相关情况后,决定就农民负担问题扩大采访范围,主要围绕上面项教授着重指出来的那两个问题一“这里的农民负担有多重?”和“村民为何贷款交提留?”

“这里的农民负担有多重?”用事实说话。时任第一村民组会计的刘毛提供了1996年度提留一览表(见下表),并加盖了他自己的印章:

村民为何贷款交提留?又采访了几户农民。72岁的朱清元说:“一组有237口人,50多户,人均2亩地。近两年时旱时涝,收成不好,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今年麦季,阴雨连绵二十多天,麦子发芽霉烂。受灾后负担不仅没减,摊派反而像个无底洞。收秋种麦时,干部说土地大调整,提留交不够者不给分责任田。这样无余粮可卖的农户只能贷款交提留。”村民马玉林说:“提留让人愁,罚得人心直打颤。如种烟叶,不种烟叶罚,种不够面积罚,种够面积完不成产量也罚。有四五户因交不起提留、罚款或种地不划算,拖家带口远走他乡。”

在搞清楚上述两个问题之后,编辑部又补充了一个问题——对统筹提留国家有何政策?记者电话采访了省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发布的《关于在农业丰收的形势下认真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规定,农民负担应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这5%包括乡(镇)统筹的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乡村道路费用及村提留的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共8项费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通知》是国务院办公厅于1996年12月4日正式发布的。12月8日,新华社发了通稿。当天夜里,正在汝南采访的记者在宾馆看《新闻联播》时就注意到了。之所以要再次电话采访省农监办工作人员,主要是为了再次强调该消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12月13日,稿件《二十七项提留

四点三万元摊派(引)康店村部分农户被迫贷款交提留(主)》在《河南日报》(农村专版)头版头题刊发,同时,在一版二题配发了新华社通稿《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丰收后防止加重农民负担》,而且,还在旁边配了一幅漫画《边走边谈》:一干部模样的人一边让一老农背着走在泥泞的路上,一边大言不惭地说:“老大爷,咱们是来做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这幅漫画和文末老君庙镇镇政府的表现如出一辙,说到农民负担重,镇负责人显得习以为常,可讲起老君庙镇的政绩来却如数家珍:“去年财政收入250万元,今年超过这个数没问题。老君庙镇是省中州名镇、乡镇之星,在义务教育、农机、文化、工商、财政等方面是省或全国挂上号的达标单位。”

二、稿小,反响不小

虽是一篇不长的舆论监督稿,但反響却大得很。

——省委省政府领导很重视。时任省委副书记范钦臣同志当天就在报纸上批示:“请以祥同志迅速安排查处。”分管农业的时任副省长张以祥当即在范书记批示后批示:“请省农办会同地区农监办立即调查处理。”

——相关部门行动很迅速。省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驻马店地区行署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第二天就组成联合调查组赴汝南县进行调查。汝南县委立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由县委一位副书记牵头,组织纪检、监察、农监办等部门配合省、地调查组,深入到康店村对《河南日报》(农村专版)报道的农民负担情况逐项逐户调查核实。据联合调查组查实,该镇在1996年征收镇统筹、村提留款时,另外加项收取54.7万元的有偿服务款。仅该镇康店行政村加码加项就多提121254元,人均49.51元。因负担过重,使该村第一村民组4户农民贷款上交了镇统筹、村提留和有偿服务款。

——相关处罚很到位。1997年1月13日,汝南县委决定,对巧立名目、加重农民负担的老君庙镇党委书记郭长安,免去其镇委员会委员、书记职务,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老君庙镇镇长赵公明,老君庙镇康店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夏中贤、村委会主任刘明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康店行政村在1996年加码加项向农民多提的121254元(人均49.51元),如数退还农民。同时,由老君庙镇向所辖村农民退款29.7万元。时任汝南县委书记何忠仁表示,查处个别干部,目的是教育更多的干部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并以此为契机,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后续报道很给力。1997年1月14日,记者在跟踪采访后,又发表后续报道《巧立名目 加重农民负担(引)老君庙镇党委书记郭长安被免职(主)镇长赵公明,康店村党支部书记夏中贤、村委会主任刘明华同时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加码的提留款已如数退还给农民(副)》,编辑部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加重农民负担者当猛醒》,评论指出:“汝南县老君庙镇镇村干部无视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规定,巧立名目、加码加项加重农民负担,受到严厉查处,教训深刻。该镇尽管在义务教育、农机、文化、工商、财政等方面是省或全国的达标单位,但有耀眼的政绩也没能免受严肃处分,这表明党和政府对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应引以为戒。”1997年2月14日,《河南日报》《经济随笔》栏目发表记者李蓬写的评论《慎掏农民腰包》,评论说:在小说《西游记》中,赴西天取经的唐僧,尽管有孙悟空持棒保驾,有观音菩萨随时解难,有如来、玉帝及其麾下众罗汉、众天兵天将百般呵护,但一路上要吃唐僧肉的妖怪依然不断出现。在现实农村经济生活中,不少尚不富裕的农民群众,尽管有党和国家关于不准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规定在手,有中央和省委三令五申要减轻农民负担的指示精神观照,可一些千方百计要掏农民腰包的人还是不肯罢休。这不,据1月14日《河南日报》(农村专版)报道,最近,又有汝南县老君庙镇党委书记郭长安、该镇康店村党支部书记夏中贤等人,因巧立名目,加码加项加重农民负担,迫使农民贷款交提留,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查处……想吃唐僧肉的妖怪,出现一个就会被降伏一个。

三、稿小,意义不小

这篇写于24年前的小稿获得了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虽然放在《河南日报》浩如烟海的好新闻好稿件中,它只能算是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但,敝帚自珍,对于稿件的采写者而言,回过头看,还是会有—些感慨与收获。尤其是后来又做了《河南日报》(农村版)主编以后,再回看这篇小稿件,感慨良多,收获尤甚。

感慨与收获一:新闻工作者必须讲党性。党报的“魂”,即为党性。坚守党性,乃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这一根本原则。采写这篇稿子的初衷,就是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高度关注农民负担问题。也正因为我们坚守“党性原则”,才让这篇小稿发挥出了“尚方宝剑”的巨大作用。前几年,《河南日报》(农村版)编辑部解读中央政策,关注全省“三农”工作,助力全面脱贫攻坚战,报道美丽乡村建设……每一次策划、报道,无一不是高举党的旗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也正因为如此,获得了省领导近百次的批示和表扬。

感慨与收获二:新闻工作者必须爱百姓。党报的“志”,就是为民。只有为民,方可立身。马克思认为,报刊应该“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毛泽东同志强调,党报是党的耳目和喉舌,新闻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如何为民?就是要下基层,察实情,解民忧,帮民困。帮汝南县老君庙镇康店村群众鼓与呼如是,后来《河南日报》(农村版)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点赞、省委书记批示表扬的河南省新闻名专栏《何难帮忙》亦如是。

感慨与收获三: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创新。党报的“气”,在于创新。唯有创新,方能长久。习近平总书记说,不日新者必日退。就是告诉我们要日日创新、时时创新。前几年,《河南日报》(农村版)为了融合发展,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编辑部抽调精兵强将建了网站、开了微博、办了官微,并建立了全省驻村第一书记微信群,又将微信和纸媒结合,开辟了第一书记“微信微语”专栏,不仅在媒体融合上迈出了可喜一步,还受到省市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这正是得益于新闻传播手段的创新。

以上,就是笔者对这篇小稿的粗浅回忆与思考,但愿能对读者诸君有所裨益、有所启发。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农民负担贷款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四项“深”功夫讲好农民新故事——《河南日报》三农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贯彻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几点建议
还贷款
河南省发放2 160万份农民负担监督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