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内镜对胃息肉病变性质的诊断鉴别价值

2021-06-02任莹

当代医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肿瘤性电切术结果显示

任莹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山东 菏泽274000)

胃癌、食道癌、大肠癌均属于消化道常见癌症,并在临床诊断中较常见。早期诊断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早期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在实际临床诊断鉴别过程中,消化道早期癌症诊断鉴别率较低,特别针对早期癌症症状不明显的胃癌,一旦发现基本均属于胃癌中晚期。胃息肉是胃癌主要癌变性疾病之一,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发病初期易被患者忽略。临床症状明显时,胃息肉已长到一定程度,并出现糜烂症状或者是梗阻情况,因此,早期诊断鉴别胃息肉,对确保该病能及时予以治疗,有效预防患者病情恶化,降低癌变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消化内镜对胃息肉病变性质的诊断鉴别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胃息肉活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26~68岁,平均(54.18±7.92)岁;体质量43~81 kg,平均(62.8±5.5)kg。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消化道出血者;确诊癌症者;传染性疾病者;存在精神病史。

1.2 方法 患者进行白光内镜检查后,发现患者胃部有息肉,并征得患者同意后取部分息肉组织实施病理检查。待病理检查结果出来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意愿进行息肉电切手术。待电切手术结束后,主治医师对患者切除的息肉再次实施病理检查。患者在检查前,消化内镜情况准备良好,主治医师在检查过程中不影响胃黏膜观察[1]。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胃息肉性组织分类比较普通白光内镜与息肉电切术诊断结果;依照患者胃息肉山田类型比较普通白光内镜与息肉电切诊断结果,并与患者最后病检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胃息肉性质组织结果比较 白光内镜检查胃息肉性质组织结果显示,增生性29例,炎症性3例,错构瘤性58例,肿瘤性0例;息肉电切术检查胃息肉性质组织结果显示,增生性26例,炎症性5例,错构瘤性57例,肿瘤性1例,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胃息肉性质组织结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issue results of gastric polyp between between two insection methods[n(%)]

2.2 两种检查方式胃息肉山田分型结果比较 白光内镜检查胃息肉分型结果显示,Ⅰ型占11.11%,Ⅱ型占30.00%,Ⅲ型占51.11%,Ⅳ型占7.78%;息肉电切术检查胃息肉分型结果显示,Ⅰ型占12.22%,Ⅱ型占46.67%,Ⅲ型占35.56%,Ⅳ型占5.5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胃息肉山田分型结果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gastric polyp meat in Yamada between two insection methods[n(%)]

2.3 胃息肉患者病理检测结果分析90例患者实施电切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仅有1例患者属于肿瘤从胃息肉,且属于胃息肉山田Ⅲ型。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内窥镜技术也逐渐有所提高,通过多种疾病临床诊断试验可确认,内窥镜医疗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中较常见,对消化道疾病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胃息肉通常出现在胃体上或胃底部位置,主要发生于胃黏膜部位,多以单发性息肉为主。胃息肉是胃癌主要癌变性疾病之一,该种疾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在发病初期易忽略,甚至有些患者在发病初期常被误诊为胃痛病,未引起重视。随着胃息肉疾病的持续发展,增加了患者胃出血发生几率,严重者还存在胃组织癌变发生风险[2]。因此,引起了医务人员对该种疾病在临床检查中的诊断与鉴别的重视。通常情况下,胃息肉均是在胃腔内部出现凸起,且呈现半球状或偏平球状,内镜中胃息肉质地较柔软光滑。有研究发现,未来胃息肉是否会发生病变,与医务人员在内镜中所观察到的形态密切相关[3]。通常观察中发现有蒂的胃息肉发生病变的可能性低于无带蒂的胃息肉。若医务人员发现患者胃部有≥10 mm的胃息肉,其胃部可能已存在肿瘤。若患者胃息肉呈糜烂状,上皮组织出现异常,糜烂部位颜色出现异常,以多发性形式存在,同时,糜烂部位与周边组织边界不清晰,此时,患者常伴有胃出血或者胃癌病变风险[4]。因此,在临床治疗诊断过程中,患者一旦诊断胃息肉直径>1 cm后,主治医师应详细为患者进行专业医学解释,告知胃息肉存在的风险性,同时,予以完全切除。

在胃息肉临床诊断中,常使用的消化内镜诊断方法为息肉电切术。待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还需对患者病理结果进行检测确诊。近年来,息肉电切术已成为临床诊断胃息肉的金标准。在消化内镜下实施胃息肉电切手术中,诊断最多的病理结果为增生性胃息肉。然而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该种手术所获取的病理样本极小,其检测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患者胃部息肉整体病症情况[5]。此外,通过临床调查研究发现,息肉电切术不能准确判断非典型增生性胃息肉。针对此种情况,医务人员应注重胃息肉活检组织的质量与数量,继而提高胃息肉检测准确度。在胃息肉组织病理学中,胃息肉通常分为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性、肿瘤性,增生性息肉属于良性息肉,但以往病例中也发现有极少数增生性息肉,其病灶处发生胃腺癌,使得增生性息肉也存在较大的癌病风险。因此,息肉癌变风险发生率与息肉大小、组织结构等密切相关[6]。

本研究结果表明,白光内镜检查胃息肉性质组织结果显示,增生性29例,炎症性3例,错构瘤性58例,肿瘤性0例;息肉电切术检查胃息肉性质组织结果显示,增生性26例,炎症性5例,错构瘤性57例,肿瘤性1例;白光内镜检查胃息肉分型结果显示Ⅰ型占11.11%,Ⅱ型占30.00%,Ⅲ型占51.11%,Ⅳ型占7.78%;息肉电切术检查胃息肉分型结果显示Ⅰ型占12.22%,Ⅱ型占46.67%,Ⅲ型占35.56%,Ⅳ型占5.55%;90例患者实施电切手术后,其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仅1例患者属于肿瘤性胃息肉,且属于胃息肉山田Ⅲ型,与息肉电切术检查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消化内镜是治疗胃息肉最佳方法之一,且该种治疗方法简单易操作,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对患者身体损伤程度较小。患者采用该种治疗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癌变发生率。同时,减少漏诊、误诊情况,避免增加患者后续病程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于巨大型息肉,医务人员应先进行病理活检,然后根据活检结果类型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7-11]。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对胃息肉病变性质的诊断鉴别更准确,能有效预防患者癌病,提高胃息肉疾病诊断率。

猜你喜欢

肿瘤性电切术结果显示
胆囊肿瘤性息肉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特征
脑部CT平扫图像直方图分析鉴别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脑出血
最严象牙禁售令
高危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部分电切术治疗体会(附43例报道)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对比
介入治疗髂静脉肿瘤性狭窄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前后勃起功能比较
肿瘤性骨软化症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