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蚂蚁森林对个体低碳行为的影响
——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2021-06-01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比达被调查者蚂蚁

(北京八中亦庄分校,北京 100176)

0.引言

很早之前,我就听过“低碳”一词,了解二氧化碳过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蚂蚁森林,了解到蚂蚁森林通过提倡公交出行、种植树木等方式,为低碳发展做出很多贡献。那蚂蚁森林对个体低碳行为到底有什么影响?是否培育了民众低碳环保意识?我对此十分好奇,基于此,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研究。

蚂蚁森林秉持“互联网+低碳减排”的理念。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发展低碳生活及低碳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2016年8月,蚂蚁金服对4.5亿支付宝用户全面上线“蚂蚁森林”。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碳金融”平台,蚂蚁森林通过个人碳账户的模式,创新性地将绿色金融融入日常生活。

有关报道显示,截至2019年8月,蚂蚁森林带动5亿人线上种树,累计实现碳减排792万吨,种植真树超过1.22亿棵,总面积相当于1.5个新加坡[1]。2019年9月,“蚂蚁森林”在荣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同年12月又荣获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最高奖项“灯塔奖”。蓬勃发展的蚂蚁森林,为培育公民低碳意识,参与低碳行动开出了“中国药方”。

1.研究综述

关于“互联网+低碳”的研究综述。当前关于“互联网+低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个人碳账户及其交易理论的研究,二是关于互联网和个人碳交易的融合发展研究。

个人碳交易由Fleming[2]提出,指基于个人层面对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按照Tina Fawcet[3]的观点,个人碳交易目的是通过更公平和有效的方式影响公众行为,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Simon Roberts等[4]认为,个人碳交易包括个人碳配额、个人碳信用以及碳中和等。个人碳交易和每个人休戚相关,但从世界范围看,普遍存在公众认识不足、碳排放监测成本过高、排放标准存在争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现阶段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研究。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个人碳交易逐渐成为可能,蚂蚁森林在提高民众的认识程度,建立个人碳账户方面做了探索。阴丽佳等[5]考察了蚂蚁森林的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营销推广和消费者创新性对消费者使用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孙天琪等[6]以蚂蚁森林为例,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绿色金融公益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王大庆分析了互联网公益项目的传播特征。

综上,目前对于蚂蚁森林和个体低碳行为的定量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考察蚂蚁森林的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2.研究设计与分析

本文首先介绍蚂蚁森林的运营模式,并从理论层面蚂蚁森林及与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辅以深度访谈的方式考察“蚂蚁森林”的使用情况及其对个体低碳行为的影响,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形成结论。

推广环保理念、促进低碳发展也是设立蚂蚁森林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蚂蚁森林在运营模式设计方面做了精心准备。蚂蚁森林的运营模式分为落地端、用户端、平台端三部分(图1)。用户端,支付宝用户通过公交出行、线下支付等低碳行为减少碳排放,其所减少碳排放的量被转化为虚拟的“能量”,并被计入个人碳账户中;平台端,支付宝作为个人碳账户的运营方,通过和政府部门、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合作,确定植树计划以及“保护地计划”;实施端,当用户积累能量达到一定限额后,所种植的“虚拟树”即可申请为真实植树或领养保护地,通过蚂蚁森林的平台,农牧民或志愿者将真树种下,或实施保护地计划。

图1 蚂蚁森林的运行模式

其次从理论层面分析蚂蚁森林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一般而言,内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就本文而言,外部因素包括低碳相关报道和宣传的普及程度、好友对蚂蚁森林的宣传力度等。

根据上述分析,设计调查问卷。蚂蚁森林对个体低碳行为的影响,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分别针对内部、外部因素设计题项。内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是否有过参加志愿活动的经历等。外部因素包括种树的数量、“偷能量的频率”、亲朋好友的推荐、蚂蚁森林的隐私保护程度等。

3.统计与分析

3.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获得问卷共350份,其中183人使用蚂蚁森林,163人不使用蚂蚁森林。其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如表1所示。由于作者通过父母帮忙发放问卷,31~45岁的被调查者居多(占比近50%),调查结果还显示,女性被调查者占比大,大多数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是本科或高中,近3/4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其他公益活动,且大部分与植树有关。

表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3.2 主要结果

“蚂蚁森林使用与否”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是否有参加公益活动经历五个维度,考察“蚂蚁森林使用与否”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关系。结果显示,从职业看,被调查者中其他职业使用蚂蚁森林占比最大,占比达52.26%;从受教育程度看,本科学历者选择“使用森林蚂蚁森林”占比最大,占比达60.32%。此外蚂蚁森林使用与否,与性别年龄没有显著关系。

蚂蚁森林使用频率。从种树数量和偷能量频率两个角度分析蚂蚁森林使用情况。结果表明,种1~2颗树的被调查者占比最大,占比达39.49%,其次为种2~5棵的调查者,占比达28.72%,种树5棵以上的被调查者占比21.54%,没种树的调查者占比仅为10.26%。从偷能量频率来看,基本每天都偷的被调查者占比最大,占比达40%。其次依次为从不偷取能量、一周1~3次、一周3~4次的被调查者,占比分别为23.59%、22.05%、14.36%。蚂蚁森林的能量来源。蚂蚁森林的能量来源与日常生活场景相联系,包括步行、共享单车、公交出行、线下支付,生活缴费,网络购票等。文中把上述场景分为3类,分别是交通出行、线下缴费与娱乐、办公。排序结果显示,交通出行最多,综合评分为2.37,线下缴费与娱乐为第二,综合评分为1.87,电子办公最少,综合评分为0.33。

在蚂蚁森林中与好友互动程度。蚂蚁森林带有社交属性,强化支付宝社交属性也是推出蚂蚁森林的重要原因,在蚂蚁森林中,可以通过“偷能量”“浇水”“分享到朋友圈”“隐藏能量球数值”等方式与好友互动。其中愿意与好友互动的人数占比最大,占比达93.99%。从隐藏能量球数值来看,没有隐藏人数占比最大,占比达81.97%。从分享意愿看,愿意人数占比最大,占比达91.8%,从原因看,认为“蚂蚁森林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健康环保的生活习惯”的人数占比最大,占比达80.87%,认为蚂蚁森林帮助其实现了公益目标的人数占比略低,占比达75.96%。

对蚂蚁森林的信任程度。部分人认为,使用蚂蚁森林可能会导致隐私泄露,还有部分人对蚂蚁森林种真树与否持有疑问,对此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大部分人对蚂蚁森林很信任,选择“非常信任”占比66.12%,“比较信任”占比16.39%,“信任程度一般”占比15.3%,“不太信任”和“不信任”占比不足3%。

最后考察被调查者否愿意与他人分享蚂蚁森林。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愿意向他人推荐,其原因正在于其低碳环保的理念。

4.结语

本文介绍了蚂蚁森林的运营模式,并分内因、外因两个层面梳理了可能影响个体低碳行为的因素,其次基于问卷调查,考察了蚂蚁森林的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统计分析了蚂蚁森林对个人低碳行为的影响。

猜你喜欢

比达被调查者蚂蚁
爆料者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浅谈应用洛比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国考“冷热不均”的理性解读
蚂蚁找吃的等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