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中西方传统艺术的文化审美差异

2021-05-31刘海宁

艺术评鉴 2021年7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差异

刘海宁

摘要:毋庸置疑,西方传统艺术与我国的传统艺术相比,无论在形式,还是在理法上都大相径庭,为了探寻形成这些差异的本质原因,本文攫取了中西方传统艺术中的一些典型特征,由两者在形神的取舍、线条的应用、空间的营造上所表现出的差别入手,试图从文化和审美的层面,对中西方传统艺术进行解读把握,进而加深对两者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艺术  文化审美  差异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180-03

受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与发端于中华文化的东方艺术,在外在形态和内在思想等方面表现出了诸多差异,究其缘由,这首先是由东西方文明体系不同的品性特质所决定的。

从文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华夏文明自产生至今,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各民族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争斗,但整体上还是处于一种延续与统一的状态、趋势之中,没有中断过,它具有一个成熟而稳定的文化内核,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见,即使国家的政权掌握在非汉民族的手中,那些异族文化也并没有彻底推翻取代中华文化,而是被具有强大包容性和凝聚力的中华文明所感化、吸收,并逐渐与之融为一体,这就使得我国的艺术表现出了灵活的适应性和丰富的多样性,在艺术形态的流变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平静缓和的态势。

中国传统美学在魏晋时期已步入成熟,伴随着美学思想的渗透、所涉领域范围的扩展,在品评绘画艺术作品方面也形成了相关的理论言说,其中,重神而轻形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东晋时期顾恺之最早从“形”与“神”上对画作进行了评价,其后,南齐谢赫较为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艺术品评的标准和法则。他总结归纳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六个准则,在这六点中,以气韵的生动表现为创作的基本理念和品评的最高标准,这不仅为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也初步架构出了重神韵而轻形貌的中国传统审美框架。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后人在论点上虽有所引申,但在基本内涵和所指方向上却是相近互通的。

相较之下,西方文明更多的表现出了变化和改革的特性。与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不同,欧洲各民族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处于分离、对抗之中,虽然希腊文化是其源头,但是不同地域间异族文化的汇入,使得欧洲文明的长河时常经历改道、分流的状况,体现在艺术上,就是一种风格的存在往往是以否定另一种艺术形态为基础的。当基督教会确立权威,古希腊、罗马艺术被视为异端,成为批判的对象,当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哥特式艺术又步古典文化的后尘,成为了改革的重要内容。再往后延续,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等都是在对先前艺术形式的否定、调适中产生的,与中华传统艺术所表现出的和谐稳定相异,西方造型艺术处于变革的动荡之中,它不断地摇摆在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之间。

中世纪艺术否定希腊式艺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造型艺术,在反对中世纪艺术的基础上,从否定的否定中找到了肯定。在形神的取舍上与东方相异,它努力消解中世纪传统基督教艺术的抽象与象征意味,强调以写实的手法对艺术进行表现。这种审美传统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由来已久。“西洋文化的主要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也就是希腊的艺术”,希腊艺术“尽量表现‘和谐、匀称、整齐、凝重、静穆的形式美”“取向自然”“以写幻逼真为贵”。

整体而言,中国传统艺术呈现出“写意”的风格特性,它关注“所感”“考研笔法、墨法”“取象于乾,其理显于阳”,因重“画阳面,故无凹凸”“或因物写形,而内藏气力”。而传统西方艺术则较为“写实”,重视“所见”,其作品“善钩股法”“大都取象于坤,其法贯与”“所画分出阴阳,立见凹凸”“其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工细求酷肖”。

就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而言,摈弃明暗的刻画,线条才是中国传统艺术所钟爱的造型语言。在绘画中,线条是构成造型最为基础的元素,东西方的造型艺术都起源于线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在对待线条的态度上卻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起承转合所产生的独特美感和韵律使得线条能够离开事物的形体而单独存在。

国人对于线条的认知主要来自于书法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书法的地位都要高于绘画。书法因蕴含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历来备受文人学士的推崇,而绘画则被认为是一种“技艺”,难登大雅之堂。为了抒发情思和凸显人物的气质品格,东方艺人常以主观臆想的、带有书写性质的线条对客观物象进行再造。由于衣物会随着人物形体动态的变化产生大量的褶皱,故而服饰便成为了表现线条的重要载体,这些复杂而变化莫测的衣纹具有线性的特征和美感,不同风格的衣纹线条往往能够表现出人物不同的风格气度,“褒衣博带”“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都是以衣纹表现为基础,对创作技法和艺术风格所作出的著名论断。

在西方传统绘画中,线条并没有像在表现主义那里一样发挥着重要功用,为了追求逼真肖似的视觉效果,大部分艺术家都将线条隐没于细腻的明暗之中。光影明暗是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内容,中世纪往后,秉承古典文化传统的艺术家们在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准确描绘事物形体的同时,还通过色彩的渐变晕染,使所绘事物的轮廓淡化,以消弭形体与形体之间的隔阂,营造出体积和空间感,从而达到真实的视觉感受。

在长久的探索实践中,东西方表现空间上都各自总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和理论。思想观念的差异、文化审美的分歧,使得东西方绘画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方法。东方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在与自然进行对话时,偏向于使用一种感性的思维,对所处的自然空间进行思想上的感悟,进而省略了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体现在绘画的空间表现上,就是建构空间时较为主观,不受限于固定的法则。“拥有东方心灵的眼睛不会贪婪地攫取物质的、由视觉所提供的东西,它会平静地消化一切。相较欧洲绘画而言,东方绘画具有一种奇怪的精致(Curious refinement)和敏锐的线条,特别在空间间距(spacing)的表现上,不像欧洲绘画那样粗糙和笨拙”。西方人习惯于将关注点放在人类自身上,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以一种理性的、带有逻辑性的思想把握自然规律,从而达成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所用的目的。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引下,西方产生了短缩、透视、光影明暗等一系列能够逼真还原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整体上来说,东西方在空间表现上最为普遍、最为明显的特征就体现在动与静的视觉感受上。

以一种系统的生命形态对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进行感悟,是中国所独有的哲学思想,在国人看来宇宙“是生命性和虚灵性的……是一个气的宇宙……气是一种生命体,无论有形制的人、动物、植物、矿物,还是无形制的云、雾、烟、霭,都源于气而充满生气,是一种生命形态”。中国传统绘画在空间表现上依然延续着这种思维方式,它“强调生命的流动性”,“将时间与空间‘裹合为一体,不单纯将空间从时间中划出,而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示空间”。这种行动感与中国画的创作方式不无关系,与西方写生的绘画传统不同,东方的艺术家们在创作时,首先强调“意在笔先”,对客观事物应做到“了然于目”“烂熟于心”,而后通过“凝神结想”,以默写的方式将个人情思融于笔下,最终达到“一挥而就”和自然天成的效果。这样的创作方式促成了画者从不同的角度、维度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表达,在经营位置时,并未采用单一视点的表现方法,而是通过对事物的“俯”“仰”描绘,营造出相对统一的空间感。

不同于东方绘画所表现出的流动感,西方传统绘画大多给人一种静态的视觉感受。西方艺人在创作时遵循了人们的视觉习惯,通常只选取一个固定的焦点对画面进行描绘,这就使得绘画作品并未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灵感。由于早期的画家没有完全掌握透视形变的规律,所以在表现空间场景时显得比较生硬,且经常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错误。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Perspective)的创立,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修正和改善。按照科学的透视规律,所有形体的延长线都统一指向了灭点(Vanishing Point),画面因此呈现出一种真实而稳定的情境感。值得一提的是,在透视法没有发明以前,艺术家们为了表现空间的纵深,形成逼真的视觉效果,也应用了相应的技巧表现深度和维度,其中,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的短缩法(Foreshortening)就是表现三维空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虽然中西方造型艺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再现事物的形貌,但在具体表达上,两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西方绘画受视觉上的好奇心驱使,而东方则受思想(contemplation)所支配。中国传统艺术的再现是一种感性的、带有情理性的再现,而西方绘画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性的、以客观为基准的再现。

中国画与精神生活是分不开的,一切审美品评都直接关系到各个时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由于宗教的传播和推广,宗教之中的思想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以佛教为例,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如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戴逵、谢赫、曹仲达等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深沉内省的精神追求与我国传统的绘画观念相契合,它们都重神而轻形,关注人与物的内在神韵。唐代时期禅宗的创立和崛起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创作注入了灵魂,以禅入画、明心见性的思想注重个体修养和主观思想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创作者的自我意识,为此后传统绘画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唐代以后,虽然绘画中的宗教意味有所减弱,山水、花鸟等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开始风行,但將主观思想融入绘画作品的创作传统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文人墨客们纷纷借绘画作品来表露心迹,抒发内心情感,这使得艺术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厚,深邃的内在哲理促进了主观与客观情感上的互动,形成了相应的意境美感。

意境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观念,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同时在营造意境的氛围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神秘与幽幻是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将山川树石融入绘画之中,体现了华夏人民对于自然的真挚情感。中国人亲近自然、顺从自然,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在空灵虚幻的山水画中,“观众宛如将自身沉浸在这些艺术品中,可以从这些水、云和山中感受到那种隐匿其背后的原初之道的神秘气息,即那种最内在存在的脉动”。

相比形象写真的西方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中所体现出的意境是卓异而唯美的。虽然西方传统绘画也讲究对环境、背景及空间进行塑造,以表现相应的情感,但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思想进行比对,两者在主观情思和客观情境的侧重点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与一心想要融入自然的东方人不同,西方人承袭了“天人相分”“灵肉两分”的思想,在认知自然的时候,割裂了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将自然放置在一个与人对立的位置进行解读。从西方的传统艺术中,可以明显看见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自公元5世纪起至16世纪,西方造型艺术在主题和内容上大部分都是以宗教为中心的,其作品往往致力于凸显上帝的神性,并没有对自然表现出过多的关注。虽然“中世纪唯灵论在形式和客观上构成了回归自然、回归感觉世界的庞大基础”,但即使在崇尚回归自然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焦点也依然落在了上帝、使徒等人物的身上,自然则时常以类似于舞台幕布的方式出现在背景中,那些纯粹描绘自然的作品寥若晨星。

综上所述,中西方传统艺术千差万别,尽管本文并未将它们的差异一一罗列出来,但通过对两者所流露出的一些显著特征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中西方传统艺术之所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是在对思想观念、创作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审美风尚等因素综合考量后的自然抉择。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26.

[2][3]周积寅主编.中国画论大辞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385.

[4]Newton E.European painting and sculpture[M].Penguin Books,1956:45.

[5]张法.美学重要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9.

[6]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0.

[7]Newton E.European painting and sculpture[M].Penguin Books,1956:66.

[8]Mario Bussagli,Chinese Painting[M].Paul Hamlyn,1969:32.

[9] [德]鲁道夫·奥托著,丁建波译.神圣者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7.

[10][奥]德沃夏克著,陈平译.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8.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