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美育教育的现状及构建新模式的探讨

2021-05-31李蓓蓓

艺术评鉴 2021年7期
关键词:美育教育新模式中小学

李蓓蓓

摘要: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其中,美育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中小学美育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小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其成因,在构建中小学审美教育新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小学  美育教育  现状  原因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168-03

在中小学生自己个性发展中,美育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人格发展问题进行不断完善,提升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所以,在现阶段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许多中小学加大了美育的力度,但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的审美问题出现一些偏差,如“土味”语言、“土味”视频的被追捧等等,造成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协调。

一、中小学美育教育现状

美育思想教育,也称为审美文化教育,是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音乐、美术、体育等美育课程或活动,促使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灵、体态、语言及行为等得到美化的教育,可以使中小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及自身审美修养得到有效提升。不过,从目前发展来看,中小学生的美育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认知偏差

美,是一种人类追求的状态,包括外在、外貌等外在美,也包括心灵、气质、言行等内在美,审美认知应从内到外,全面完善。然而,在这个阶段,外在美是中小学生唯一关注的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着装,追求外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导致忽视了学习。

当前美与丑的界限变得模糊,尤其是网络上、电视上对审美能力标准的颠覆,以丑为美博取眼球,这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带来严重社会影响。从本质上讲,中小学生对外在美的追求是没有错误的。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但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言谈举止、服装、爱好等等要与学生的身份相一致,只有将外在美升华为内在美,才能实现美学的核心价值。

(二)审美情感空虚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中,学生自己背负太多的升学、学习工作压力,唯智教育教学思想严重,学生极其缺乏审美情感体验,在面对社会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经济压力时,无法用积极的审美态度去面对,内心审美情感方面处于空虚状态,最终可能导致很多学生之间出现厌学情绪,甚至辍学。比如,在中国古诗词教学中,虽然学生可以熟练地背诵古诗词,但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感受;在数学教学中,虽然学生可以记住运算公式,但很难理解数据中的简约、和谐、对称之美。这是受智力教育现象的审美教育,学生很难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美的快乐和美的享受。

(三)审美行为失范

在我国社会教育工作方针制定中,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对学生的审美行为、品德等进行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审美行为反映了他自身的素质高低,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在中小学生中,一些学生审美偏差、行为不端,在与老师、同学相处时,出现恶言相对、喜怒无常、打架斗殴等事件,近年来,校园暴力的增多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损坏公物、破坏生态环境、乱扔垃圾、欺负弱小、虐待动物等失范行为的出现,对学生的三观树立也带来更加严重的阻碍,严重者可能通过行为引发中国社会网络安全的风险隐患。比如,受影视剧的影响,一些中小学生认为剧中的人物言行比较冷酷,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故意模仿,甚至出现包括欺凌、吸烟等与其身份严重不符的行为。

二、中小学美育教育成效低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审美能力不足

为了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作为美育主体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美育能力。但是,美育教育发展能力不足、分裂和片面是现阶段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美育认知分裂片面。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大多以學生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而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又死记硬背,导致教学单调乏味,教师简单地认为审美教育只是艺术、音乐等课程,审美教育知识只是灌输式教学,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无法培养和塑造,美育课如果没有美感,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其次,教师的美育思想教育发展能力也不一致。就美育而言,要求所有课程都要渗透美育,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带来的美,用美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将美育与其他学科分开,发展美育和智力教育。例如,语文课堂上的美育教育,关注的应该是语文学习教材内容本身的美,而开展的审美则是语文教师课堂进行教学,学生在不断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及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研究教材中大量的艺术设计作品鉴赏,让学生完成对审美理想与审美观的构建。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教材繁多、杂乱分散,需要系统化开展工作。然而,作为美育的载体之一,它的作用仍然突出。

(二)中小学校美育教育形式化

我国实行应试教育由来已久,衡量一所学校成绩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和分数。在教育观念偏差的影响下,学校对智育更加广泛关注,而在美育思想教育工作落实中,存在形式化问题:首先,对美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限制或压缩,美育课程往往成为了一种形式化课程,并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实施;其次,在美育教育管理方面的投入资金不足,很多学校缩减美育教育培训费用、减少美育活动等。

由于学校“潜在”的对分数的渴求,学生的美育培养目的就会更加功利,进一步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审美知识,审美认知处于偏差状态。缺乏有机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无处可寻,导致没办法提升学生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

(三)中小学生家庭美育教育环境薄弱

家庭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审美和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大都通过父母的言行来塑造自己的言行。因此,美育教育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去完成,而应该由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且互相配合,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更有层次感、也更为丰富的美育环境。如果割裂其中一个任意一环,学生就无法通过课程去形成自己正确的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及审美教育行为。

然而,现阶段在一些家庭审美教育中,一些家長忽视了审美教育环境问题,家庭环境脏乱,邻里关系淡漠,生活环境嘈杂等,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家庭成员的审美取向偏差,如果家长片面追求外在美,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由于中小学生的审美观念不成熟,如果家庭引导发生偏差,很容易导致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审美行为的失范。

三、构建中小学美育教育新模式探索

(一)加强中小学校美育师资力量培训,突显美育教育地位

素质教育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自己能够得到一个全面的发展,而美育教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作用也是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要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需要重视美育的地位,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认识到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在实施美育课程时,在美育艺术、音乐等课程的主体地位上真正实施美育,配置相关美育设备,包括艺术室、音乐室、审美用品等。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正式把美育列入了与德育、智育、体育发展并行的一项研究内容,这说明美育在我国社会国民素质教育管理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绝不亚于智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地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以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最后,对中小学而言,学校应该在美育教育中给予大力的支持,定期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例如,可组织学生对美术馆、植物园、博物馆及动物园等机构进行参观,并且要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美育活动中,在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内心得到熏陶,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审美师资力量方面,中小学校可与美育教育资源丰富的院校合作,资源共享,培养美育教育专业人才,促使中小学教师的审美能力、审美知识得到培育,保证美育教育的一体化与连贯性。

(二)转变教育观念,突出人性化教育过程

当然,教师是美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直接影响到美育的质量。所以,为了使学生进行全面经济发展,教师要履行好社会教育教学育人的使命,在面对美育课程教育时,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审美教育必须改变错误的只打分理论和灌输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仅是机械地记住知识,获得所谓的高分,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美育教学方法,实现灵活的教学模式,开展创造性的课堂活动,使教学氛围变得更加和谐,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其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文化体验和互动参与。最后,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美的想象力,让学生了解美,学习教师的优良品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家庭利用美育资源,构建互动的美育机制

通过分析影响美育质量的因素,了解到家庭教育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提高美育质量,一方面必须依靠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还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真正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所以,对于一个家庭环境教育发展来说,要对美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构建起学校与家庭互动的美育教育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家庭美育资源,家长可以在节假日带学生参观相关美育机构,不断开阔视野,通过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接受美育,从而达到审美情感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发家庭美育资源,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营造整洁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小区环境,对于社区来说,可以定期举办绘画、朗诵、唱歌等美育活动,在生活中实施美育,让中小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审美活动,感受审美情趣。总之,要解决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树立正确的中小学生审美观,必须学校、家庭等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的成长和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构建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美育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中小学美育教育形式化突出,如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零碎、方法机械。目前,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对促进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徽新媒体研学旅游教育基地作为全国首个美育研学基地,具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在研学课程教案进行设计上,重视美育知识以及学习和实践活动体验生活相结合,以审美和人文文化素养培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让孩子们能够更加善于研究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其中,“电影大讲堂”研学课程可以通过我们讲述中国电影发展史,生动形象地呈现一个电影诞生的过程;电影配音课程主要通过分析不同社会角色的配音,让孩子们自己亲身实践体验设计语言的魅力;电影特效和影视化妆课程的观摩体验,让孩子们对电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戏剧欣赏教育课程可以让孩子们零距离触摸戏剧艺术的美学理论思想道德精髓;课本剧课程把语文阅读课本中的经典故事以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自己成为主角;在戏曲欣赏课程内容则是企业通过京剧、黄梅戏等国粹的学习和演练,让孩子更加深入解读文化,重拾传统。

四、结语

美育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当前中小学美育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构建新的美育模式,是当前中小学美育面临的难题。

通过研究本文进行分析,从美育师资力量、教师职业教育思想观念、美育发展教育社会地位及家庭美育教育管理等方面联合,构建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新模式,促使中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质量提升。

同时,美育是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薄弱环节。推进美育改革,构建美育新模式是当务之急。《关于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学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育在现代主义教育中的现状和美育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未来美育发展的核心部分。当然,教育部门必须在促进政府干预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地拨付资金和力量,满足美育的基本需要,如指导学校规范教学行为、设立试点项目等,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互动互联互通,真正实现社会、家庭、学校广泛参与的美育机制,组织中小学师生学习和参观各地广泛建立的各类美育教育基地,促进落后地区和先进地区美育课程和美育方法的交流,促进落后地区美育事业的发展,解决现有的实际矛盾,解决审美教育的巨大需求与审美教育教师的短缺与审美教育场景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韩本武.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7(06):99-101.

[2]李和明.中小学审美教育浅议[J].江苏教育研究,2013(05):30-31.

[3]周冲.中小学社团活动及体育、美育问题探讨——中日比较教育视角[J].教育参考,2015(26):28-34.

[4]闫婷婷.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策略[J].才智,2014(16):119.

[5]柳姗姗.广西北部湾中小学美育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152-154.

[6]冉祥华.当前中小学美育实践亟待走出的几个误区[J].课程.教材.教法,2009(03):66-70+85.

猜你喜欢

美育教育新模式中小学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潜化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探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开展创意、释放能量、汇聚智慧
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