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下肢全长摄影在不同体位对下肢负重轴线影响的对比研究

2021-05-31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528403廖煜胜彭伟清胡栢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力线双下肢骨盆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528403)廖煜胜 彭伟清 胡栢均

下肢全长负重位是一种无缝拼接的影像检查技术,具有直观测量下肢力线的优势[1]。双下肢全长负重摄影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下肢力线测量由于肢体的位置、方向变化会明显影响测量结果[2]。因此,摆放肢体的测量位置对于测量准确率有重要影响。常规下肢力线以膑骨正中胫骨覆盖腓骨小头内1/3为标准,但由于膑骨脱位、内外翻畸形旋转、下肢不等长等自身因素影响,加上部分放射技术员为膑骨正中而刻意旋转患者体位,而忽略了患者自身其他问题,可造成测量误差和医疗事故[3]。为优化因上述因素引起的误差和问题,本研究设计以骨盆正中下肢呈中立位进行双下肢全长数字化X线摄影(DR)。本研究就双下肢全长摄影在不同体位对下肢负重轴线影响进行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中山市中医院就诊的80例骨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所有患者均接受DR双下肢全长摄影。患者年龄45~72岁,平均(63.12±4.48)岁;风湿性膝关节炎23例、膝关节内外翻畸形16例、骨性关节炎31例、股骨头坏死1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同意书,骨性疾病患者膝关节屈曲在0~7°,排除无法站立者。

1.2 方法 所用仪器为GE公司Definium8000双板DR,自带拼接技术采集系统。采用GE下肢全长摄影拼接选项,患者站立在下肢调节固定器上,为保证图像质量,在摄影时嘱患者膝关节必须伸直不能屈曲,保持全身静止状态。患者正位站立于诊断床脚踏板上,足尖向前,双下肢并拢伸直紧贴诊断床。定位:系统控制面板选择双下肢全长序列,设定起始和终止位置。上限定位于髂骨上棘,确定后按下Head Position键,手动牵拉球管使整个下肢在直线运动过程中处于摄影范围内,下限定位于足底下方3cm,按下Foot position键,设置完毕后球管回到起始位置,准备采集图像。同一患者拍摄两组双下肢全长正位片,一组以骨盆正中,下肢呈中立位,另一组以膑骨正中,胫骨覆盖腓骨小头内1/3为标准方案。启动曝光模式,DR中心线对准探测器水平垂直射入,对预定范围进行逐段曝光采集;图像采集完毕后将探测器与球管复位。参与测量人员: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技师2名,工程师1名,技师1名。

1.3 影像后处理 以照片上骨盆清晰可见,左右闭孔大小相等为满足摄影要求。采集原始数据后,以标准下肢力线进行画线,得出A角(股骨机械轴与胫骨机械轴之内侧角)、B角(膝关节横轴与胫骨机械轴之外下角)、C角(股骨机械轴与股骨解剖轴之交角)、D角(踝关节横轴与胫骨机械轴之外下角),对比数值是否存在差异(详见附图)。所有测量数据均取三次平均值。

附图 A角代表下肢全长轴线,A角>180度表示存在外翻,<180度表示存在内翻;B角为胫骨机械轴与膝关节横轴所形成的外下角,B角<90度表示膝关节表面外倾,<90度则为内倾。术前及术后对比

1.4 评价指标 以复查后最终结果为依据,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所得机械轴的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骨盆正中组A角、B角、C角、D角检查结果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膑骨正中组检查结果与复查结果差异性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下肢机械轴检查结果比较(±s)

附表 两组下肢机械轴检查结果比较(±s)

组别 A角 B角 C角 D角复查结果 178.45±1.73 94.12±1.78 5.73±0.56 91.92±1.13骨盆正中组 178.69±1.60 94.06±1.66 5.75±0.36 91.86±1.09膑骨正中组 177.31±1.58 96.54±1.61 6.03±0.47 93.57±1.05 t骨盆正中组与复查结果比较 0.911 0.221 0.269 0.342 P骨盆正中组与复查结果比较 0.364 0.826 0.789 0.733 t膑骨正中组与复查结果比较 4.352 9.018 3.670 9.567 P膑骨正中组与复查结果比较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和材料技术的发展,股骨头和膝关节置换术的广泛使用为广大下肢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双下肢全长负重摄影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可通过无缝拼接直观测量下肢力线[4]。但被测者肢体的位置、方向变化均会对下肢力线测量结果造成影响。目前国内双下肢全长X线摄影有负重位和非负重位两种方式,一般基层医院由于缺少相关设备和技术常采用非负重位[5]。但有研究证实,骨性疾病患者下肢易出现缺损、塌陷以及韧带松弛的情况,非负重位测量结果会低估肢体下肢畸形程度,对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患者来说,负重位下的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的下肢机械轴[6]。因此,本研究采用负重位双下肢全长摄影方式测量患者下肢机械轴,以获得更可靠测量结果。

目前常规下肢力线以膑骨正中、胫骨覆盖腓骨小头内1/3为标准,但实际测量时由于患者自身条件限制或操作人员刻意旋转患者体位,均会造成测量误差,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7]。因此,为优化因上述因素引起的误差和问题,需在保证诊断和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最合适体位以减少下肢力线误差,为下肢疾病术前提供准确数据。本研究以同一患者拍摄两组双下肢全长正位片,一组以骨盆正中,下肢呈中立位为标准,另一组以膑骨正中胫骨覆盖腓骨小头内1/3为标准,分析两组体位下肢力线差异,以期为下肢疾病术前提供准确数据。本次实验所用的数据采集系统是GE公司Definium8000自带拼接技术,成像速度快、成像精度高、失真度小、测量数据精确可靠。本研究结果显示,骨盆正中组A角、B角、C角、D角检查结果与复查结果更接近,而膑骨正中组复查结果与复查结果差异性较大,表明骨盆正中体位双下肢全长摄影能正确展示患者下肢力线,减小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优化下肢力线的角度测量。分析原因为膑骨正中拍摄体位易受到膑骨脱位等因素影响,出现内外翻畸形旋转、双下肢长度不等现象,造成测量误差,而骨盆正中体位下X线能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投射到被检部位,从而有效忽略体轴方向上的放大率,极大地提高了双下肢全长摄影测量的精度,展示患者最真实的下肢力线和测量角度[8]。

为确保下肢全长摄影下肢力线测量的准确性,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测量操作人员应进行统一培训,提高摄片成功率;②放射技师要熟练掌握双下肢全长拼接操作,体位要标准;③检查前要将患者固定在指定位置,减少重复摄片;④检查时,一定要做好病人的放射防护,依据受检部位肢体厚度、密度设计mAs、kV值,优化图像清晰度;⑤双下肢全长是站立检查,对于站立不久患者应该准备好后才让患者站上摄影架;⑥需建立并逐步优化相关检查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检查的时间。

综上所述,骨盆正中体位双下肢全长摄影能正确展示患者下肢力线,减少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优化下肢力线的角度测量。

猜你喜欢

力线双下肢骨盆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不同力线位置高位截骨术治疗KOA的临床疗效研究*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的冠状面下肢力线是翻修的影响因素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用线描述场——法拉第智慧的结晶
尼采的哲学实践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