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变迁背景下影像中市井文化的审美建构

2021-05-30郭名扬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老城区的规划与建设,市井文化遭受极大的冲击。纪录片《人生一串》成功展现了市井文化在影像作品中的巨大潜力。“艺术源于生活”,优质的影像作品必然是扎根生活、立足实际的。文章通过分析《人生一串》中对市井文化的审美建构,探究市井文化影像化表达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城市变迁;市井文化;电影创作;审美构建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220-03

一、概念界定

(一)市井文化

狭义的市井文化就是某片地域街道中底层民众拥有的延续性、传递性、反映该区域人民生活情况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井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怀念过往,追溯回忆,寻找自己最原始、质朴的生活方式的文化现象。对于市井文化,很难对其直接下定义,单纯将其定义为褒义或者贬义。街边小贩各种声调的叫卖、门口骑着自行车卖冰糖葫芦的老人、早晨收废品的拨浪鼓声、路灯下围着下象棋的人群、夏日路边摊光膀子喝酒的市民、街边一排排闪着霓虹的理发店、吹糖人捏面人、某地独特的街边小吃等,都属于市井文化的范畴,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与特点。

在我国,市井文化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风俗习惯等与自己所处环境相结合产生的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在城市变迁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疲于奔命,往往会忽视生活中的烟火气息。 市井文化逐渐成为人们追寻纯粹质朴生活方式的文化载体。

(二)审美建构

审美构建指的是建立审美心理的过程,是个体对于一个事物建立自己审美与评判标准的过程,是个体根据自身的认知,对外部输入的信息进行接纳、转化和同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的结构,使自己能够接收新的信息。而这种接纳、转化、同化,不断对旧的结合进行更新改造,使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变换,这称之为审美建构。

影像作为当代重要的审美文化形态之一,对当代审美文化建构有重要的意义。审美建构是指审美心理过程,不同的影像记录会构建不同的审美场,让观众在这些审美场进行品味与分析,同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创造独特的审美价值空间。

二、市井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历史街区作为市井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地域日积月累形成的独特的市井文化,也深深影响着这片地域的人们的性格。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这些街区不断出现边缘化的傾向,老城区、老街道面临着物质衰退、管理秩序混乱、不规范搭建等问题,部分老城区一度成为城市中难以管理的“灰色地带”,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使许多市井文化失去了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消逝。

《钢的琴》《市井雄心》等电影都将镜头对准底层民众,将其所处的市井生活作为影片的背景,聚焦社会底层,每一句嬉笑怒骂的背后,都有他们的卑微与伟大。这些无不是市井文化于影像中的正确反映。真正扎根于生活的电影可以从一开始就将观众代入电影特定的情景中,进入作者想要向观众展现的四维空间里。而近年来脱离实际甚至略显浮夸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这既是不严谨的创作态度的体现,更是对市井文化的一种亵渎,只会让观众加深对该地域文化的误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发掘市井文化内核,为影视创作提供思路和灵感

从已有的市井文化影像中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探究市井文化如何在影像中完成其叙事空间的巧妙转化和叙述方式的完整表达。从新旧两个不同角度挖掘出各式各样的市井生活,为影视创作提供真实的素材,为影视作品寻找理论与实践知识,以更好地完成市井文化的创作表达,并帮助观者形成其独特的审美心理。

2.市井文化电影的空间转向

对于市井文化的运用,依然有很多技术层面的要求需优化与改良,市井文化仍有许多不同内涵的主题与现实意义等待我们去发掘。从市井文化可以再现一个地域的地方特色,也可推测出一个地方的地域性格。展现的不仅仅是地方民众的生活风貌,也是他们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有助于完成影片主题的深化与升华。

如何使平民题材贴近生活却不庸俗?如何探寻与构建市井文化的审美价值?从“阳春白雪”的《舌尖上的中国》,到“下里巴人”的《人生一串》,都有自己独特的对于市井文化的叙事方式。对烧烤“撸串仪式”的生产,对这种拥有浓厚市井气息的去结构化和审美结构的重构,可以为类似纪录片在选题和风格上提供更多社会化的途径以及更合适的叙事方法。

(二)实践意义

1.市井文化通过影像传承与保护

影像中的市井文化,对不同地域的观者都有特定的情愫。影像中对市井文化更细致、更精确的展现,也是在当今城市快速变迁的进程中,对即将消失的市井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保护。

拉斯韦尔提出“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认为对遗产的记录和展示传播,包括影像传播在内的大众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赖特提出“社会化功能”,认为通过影像的反复传播,对普通大众实现教育和教化结果,从而尊重和传承优秀的市井文化;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认为任何一种文化、商品、意见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都会成为社会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影像化能赋予市井文化更高的社会地位,如当《人生一串》成为现象级影片,其创作表达与审美建构就会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思考,从而促进其中文化的复苏与发展。

2.展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气质

城市创造电影,电影创造城市。电影留存与再现人们的城市生活,同时也改变和缔造新的城市文化空间和城市文化建构。而城市则孕育着一个地方独有的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它依附于城市物象化的载体,存在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彰显一个城市的气质。在将市井文化融入影像作品的过程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品经过符号化的过程,逐渐成为当地生产生活实践的缩影和代表。影像强化了物品作为象征符的存在,同时也为更多人普及了符号背后独具地域和市井特色的意义,进一步发扬了当地优秀文化。例如,通过影视作品的渲染,热干面不仅仅是指代面条的文字或语言符号,它已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武汉。

如果说展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气质是一种外在的电影表现价值,其城市的中心内核则是由形形色色的市井民众所形成的城市态度和这个城市独特的城市温度所构成。随着时代的变迁,时代总会对已经稳定的社会脉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艺术创作者则善于将镜头着眼于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或边缘人物,帮助他们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完成身份的自我认知与认同。也就是找到这个地区人民所共有的性格特质或秉性,帮助观者完成空间和地域的审美建构,在内心深处的一隅形成各自对不同城市性格的认知。

四、市井文化审美构建

(一)“平民化”的选题背景

所谓“城”,本意是城邑四周的墙垣,即城墙。城在古代也有国、国家的意思。而所谓“市”,是指交易,多用来指市场。由此,城市之意不再局限于居住聚落,而是可以细化为一堵痕迹斑斑的城墙,或是一座巍峨耸立的建筑,或是一个祥和宁静的湖畔公园。这些就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正如毕赣的《路边野餐》之于贵州凯里,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之于山西汾阳,《疯狂的石头》之于重庆。《人生一串》的每一集都选取不同的地方作为故事的开始,在感受烧烤烟火气息的同时,也可以感悟不同城市的千姿百态。在城市变迁的背景下,展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气质。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镜头语言,可以将城市塑造成大众集体记忆中的空间,成为各个地方在城市变迁过程中沧海桑田的见证,使其意义得到留存。

从选题上来看,《人生一串》属于美食纪录片的“下里巴人”,以“撸串”这一极其贴近生活的举止展现真实的市井生活。选题虽小,但接地气,既摆脱了以往纪录片长篇大论的平铺直叙,更呈现了那些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影像中的碎片空间。其选材贴近生活,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将大众的生活作为重点表现的事物。《人生一串》将镜头对准不同烧烤摊位和烧烤老板,烧烤本身作为一种极具市井气息的街头美食,不经意间就将观众代入了那个特定的环境中,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用这种极具市井气息的美食作为主体,既扎根生活,不会使影片脱离实际而显浮夸,又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也更容易引起心与心之间的碰撞,“与时代共鸣,和观众共情”。可见该片题材的审美价值能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满足其苛刻的审美需求。

(二)“小视角”的叙事切口

电影制作人从叙事角度、叙事风格和叙事模式为人们呈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让观众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切身感受到市井的烟火气。该片的叙事视角没有拘泥于宏大的叙事角度,而是专注于找到小的切口,着重于细小入微的讲述方式。影片以选取具体人物的故事为视角切入口,细致地展现了市井文化下的味觉故事。通过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镜像来记录与见证这个时代的蓬勃生机。影片叙事中的“小视角”不仅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叙事策略即如何讲好故事也凸显出绝对的优越性[1],借助“小视角”呈现市井文化的人文情怀。

(三)“市井化”的叙事风格

“纪录片在媒介传播机制日益丰富的今天,制作过程始终坚持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人生一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作为一部拥有精美画面的纪录片,虽同样讲到美食,却不拘泥于画面的精致,或是刻意营造温情。全片剧情没有刻意的安排,而像是随意地捕捉一些最真实的市井生活,市井中的烟火气息便成为本片最吸引人、最能使人共情的一点[2]。影片并没有刻意加入和编造一些优美的叙述与镜头,而是直接展示了市井中民众那奔放自由的性格与洒脱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的琐碎点滴、千姿百态以及市井民众的生活状况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在这样的镜头表述前,观众才能感受到市井风情与市井气息的合适温度与独家趣味。

(四)“烟火味”的声画描绘

市井融入影像作品的过程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品经过符号化,逐渐成为当地生产生活实践的缩影和代表。影像强化了物品作为象征符的存在,同时也为更多人普及了符号背后独具地域和市井特色的意义,进一步发扬了当地优秀文化。

影片中不仅有接地气的文案与整体的画面,其解说尤显俏皮与欢快。旁白与李立宏、赵忠祥等老一代配音员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其用轻松幽默以及舒缓的语气和语速,让观众听了更能身临其境,感受到真实市井生活的风趣幽默。正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审美价值空间。充满奶香味的牛胸肉、外焦里嫩的牛油以及在摊子前守候三十年的摊主,《人生一串》从未刻意追求所谓的“电影感”,但这种感觉却在每个细节中流露出来。夜市的热闹与结束后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的喧嚣与安静瞬间将观众拉入了作者所想展现的四维空间里。

(五)以小见大的主题

《人生一串》的宣传词是“敬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此片不仅有真诚的创作态度,更不缺少对现实与生活极强的表现力和洞察力。影片将镜头对焦烧烤,真切展示市井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与再现。但其更深层的含义则是向市井人民的平凡生活礼赞——这里有“最长情的告白”,也有“最脱俗的情调”,更有“关于时间的味道”。我们可以了解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状况,了解到一個城市最真正原始的风貌。从味蕾上与其产生碰撞,从话语中与其产生共鸣。在一荤一素中,致敬人们对生活的拥抱与热爱,从而输出正确的价值观,抒发影片的人文关怀,真切感受到人们内心深处对市井生活的满足与欣慰。同时,制作人通过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各个地方的烧烤文化。其背后蕴含的是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与处事方式,并借此展现出不同地区人们的性格[3]。市井文化在影像中的展现,是一个城市最朴实与最真实的呈现。

五、结语

事实、道理、感情构成宣传的三大元素,《人生一串》达到了这三点的融合,用一个个真实的市井平民的生活故事“用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潜移默化中将市井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终改变人们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刻板印象,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在日常生活中接纳并传承市井文化的精华。

《人生一串》的火爆源自其准确把握了观众的心理动态,影片中旁白风趣幽默的语气、舒缓有度的语速让观众听了更显亲切;在街巷里弄随意捕捉烟火气息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审美价值空间。影片用独特的拍摄手法、剪辑手段、叙事技巧营造出更多接近性和烟火气,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身临其境,与影片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从《人生一串》中能够总结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传播经验,找到市井文化在影像中更合理、更恰当的运用方式,并探究它所体现的受众心理,迎合并逐渐提升观众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从而更好地传播市井文化,使二者互相成就。

参考文献:

[1] 韩霄,张承祖.《早餐中国》系列的艺术呈现与创新[J].中国电视,2021(5):89-91.

[2] 周悦,王建祎.街头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的空间生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17):36-38.

[3] 唐乐乐.市井小巷里的家国叙事:《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解读[J].戏剧之家,2018(18):124.

作者简介 郭名扬,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