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口市经开区慢行空间调查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1-05-30姜乖妮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开区路段步行

王 云 姜乖妮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0 引 言

近年来,绿色出行、低碳城市的建设逐渐受到重视.由于人们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造成的能源消耗、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人们宜居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1],因此营建城市慢行空间,引导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镜,是抓住源头控碳、精准降碳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举措.当前,人们对慢行空间、绿色出行的关注程度整体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慢行空间环境品质差、慢行设施不完善等也是居民不愿选择慢行出行的重要原因.如何提升慢行空间品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交通的发展要求,是当前广受关注和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2014年张家口市被确定为全国“慢行系统”改造工程试点城市,2015年张家口市首个城市慢行道路在经开区朝阳西大街改造完成[2].随后经开区多条道路进行慢行改造.基于此,本文对张家口市经开区慢行空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研,在摸清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能为张家口市经开区慢行空间的优化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指导,为同类型地块慢行空间的优化提供借鉴.

1 经开区慢行空间调研

1.1 研究区域

张家口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京、冀、晋、蒙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处,是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冀晋蒙(外长城)经济圈的交汇点.张家口城市主城区东、西、北三面环山,清水河自北向南将城区分为桥东和桥西两个区,经开区位于桥东区的南部,成立于1992年,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约1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7万[3].本文研究范围北至盛华西大街,南至站前西大街,西至滨河南路,东至胜利中路,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图1).

图1 经开区区位图

慢行空间是指居民进行各类慢行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包括交通性慢行空间和非交通性慢行空间,前者主要指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空间,包括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后者主要指以服务、休闲、游憩等为目标的空间,包括公园、广场、滨河步道等[4].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步行道、非机动车道等慢行道路,休憩设施、照明设施、非机动停车设施、信息指示设施、过街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慢行设施,以及公园、街头广场、滨河空间等休闲活动空间.

1.2 慢行道路

(1)步行道

步行道建设相对较为完善,城市道路两侧均设有步行专用道,宽度2-6米,配置阻车桩,路面色彩协调统一,整体较为平整(图2).沿街店前空间多设为机动停车位,存在停车不入位、挤占步行道的现象,降低了步行空间的畅通性(图3).同时,店前空间缺少建筑外摆等街道活力要素,形式单调,功能单一.步行道内有大量市政设施,阻碍行人视线,影响通行舒适度(图4).胜利中路南侧部分路段存在坑洼现象,路面破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图5).

图2 步行道 图3 停车挤占步行道 图4 市政设施占道 图5 路面破损

(2)非机动车道

经开区现状非机动车道处于建设、完善阶段,连续性和畅通性有待提高,多个路段无专用非机动车道,部分路段将非机动车道的一部分划为路边停车位,仅留下1-2米的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往往被“挤入”机动车道,安全隐患较大(图6).独立设置的非机动车道除朝阳西大街、中兴北路和胜利中路为6米左右外,其他多在3米以内,整体而言,非机动车道宽度较小,抑制了人们的骑行意愿(图7).另外,存在多处非机动车道中断的现象(图8)和被机动停车堵死无法通行的现象(图9),人车冲突较为严重.

图6 非机动车道作停车 图7 车道宽度小 图8 非机动车道中断 图9 非机动车道被堵

(3)慢行道路布局形式

经开区慢行道路布局主要有六种形式,如图10所示:步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均有高差,步行较为安全;非机动车道用绿化带或护栏隔离的路段占比36.7%,骑行安全性和舒适性较好;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仅用标线划分的路段占比53.8%,骑行安全性较差;非机动车道与步行道共板的路段占比4.3%,骑行安全性和舒适性较好,宽度多为2-3米;无非机动车专用道的路段占比5.2%,骑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图10 经开区慢行道路布局形式

1.3 慢行设施

慢行设施主要包括休憩设施、照明设施、非机动停车设施、信息指示设施、过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等,配置人性化的慢行设施有利于提升居民慢行出行的意愿.休憩设施主要以街边长椅为主,多结合绿化带布置,但现状多条道路没有配置休憩设施,不能满足行人停留、休息的需求(图11);照明设施的设置对慢行空间兼顾不够.道路两旁路灯较高且亮度较低,光源主要朝向机动车行进,慢行空间亮度不够;非机动停车设施布局较为完善,配置较为齐全(图12),主要结合步行道设置,将步行道的一部分划为路边非机动停车位,但在步行道较窄路段设置的非机动停车位影响行人通行.

图11 现状休憩设施分布图 图12 现状非机动停车分布图

信息指示设施如非机动车道标识、人行过街标识、慢行标识、公厕标识等设施色彩统一,能够清晰明了地指引居民出行(图13).现状有一座过街天桥,其他为平面过街设施,且大部分采用全向过街方式,减少了步行和骑行人群的过街次数和等待时间,部分路段设置了非机动车过街线路,与步行过街分流,保障了过街交通安全(图14).长城西大街等路段设置了彩色双向人行道,对过街人群进行分流,更好地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图15).少量路段如朝阳西大街和胜利中路,由于街道宽度较大,过街绿灯设置时间较短,行人需疾步或跑步过街,对老人和儿童而言,要在一个绿灯信号期内完成过街交通十分困难.现状各路段基本都建了无障碍步道,形成了较完整的无障碍步道网络,但存在局部路段无障碍步道中断、路面破损、被侵占等现象(图16),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图13 信息指示设施 图14 非机动车过街 图15 彩色双向人行道 图16 无障碍设施中断

1.4 休闲活动空间

休闲活动空间指为居民提供休憩、游玩、散步、健身等慢行活动的空间.调研发现,经开区休闲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市民广场、体育公园、清水河滨河步道和15个街头广场(图17).市民广场约10.6公顷,设有供居民散步、跑步、锻炼、游玩的各类空间和设施,慢行活动类型丰富;体育公园约2.5公顷,设有供居民进行球类运动、棋牌、广场舞等慢行活动的空间;清水河滨河步道开发不足,现状仅有座椅、垃圾桶和步行道,空间较为乏味;街头广场面积多为0.1-0.2公顷,目前主要功能为供行人停留、休憩,存在夏不遮阴、冬不挡风等问题,环境品质不高.

图17 经开区现状休闲活动空间分布图

2 经开区慢行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2.1 疏通慢行脉络,提升慢行体验

构建安全便捷的慢行系统,提高慢行空间的连续性和畅通性,提升居民的慢行体验.(1)严控停车对慢行空间的侵占.为了缓解机动车停车难题,经开区很多路段挤占建筑前区和非机动车道设置了路边停车位,严重挤占了慢行空间.未来应积极挖掘路外空间,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同时构建共享停车系统满足停车需求,将被挤占的道路空间归还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同时,应取消步行道较窄路段的非机动停车,提高步行畅通性.(2)保障骑行人群的道路优先权.站前西大街西段和高新路现状无非机动车道,世纪路、钻石南路和滨河南路现状非机动车道小于2米,应在保证小型车专用车道最低3.25米、大型车混行车道最低3.50米要求[5]的前提下对机动车道“瘦身”,拓宽非机动车道宽度,实在无法改造的路段,设置骑行优先标识,保障慢行路权.(3)整治侵占慢行道路的市政设施.对于侵占人行步道、遮挡行人视线的市政设施箱体,采用“箱体三化”即隐形化、小型化和景观化的方式进行改造,减少对慢行空间的侵占,有条件的可设置地下综合管沟,集约利用地下空间,地面结合植被美化慢行环境.(4)降低冰雪天气对慢行人群的伤害风险.张家口属于寒地城市,冬季结冰路面极易导致滑倒跌伤,路面铺装应选用沥青、粗石面板等摩擦系数高,不易形成积雪、结冰的铺装材料;景观型慢行空间应采用木材、透水混凝土等有透水性的铺装材料,辅助加快融雪的同时也可为绿化灌溉;台阶和坡道处采用防滑条、防滑带、埋设加热融雪系统等方式降低跌伤风险[6].

2.2 完善慢行设施,重塑生活氛围

人性化的慢行设施,有利于提高慢行舒适度和愉悦度,从而形成温馨舒适的慢行环境和城市生活氛围.(1)利用吸污降噪的绿化隔离设施净化慢行环境.采用植物搭配组成的绿化带作为慢行道与机动车道的防护隔离设施,尽量保证绿化隔离带高度不小于0.5米[7],道路宽度不足的路段采用隔离护栏保障行人安全,在张家口站、医院、商业广场等人流密集区结合小型花坛景观和慢行设施,营造具有观赏、休憩多功能的防护设施带.(2)提供充足的休憩、停留空间.除崇光路、崇光西巷、滨河南路和高新路外,其他人行道宽度大于3米的道路应根据人群休憩的需要,临路侧结合绿地合理增设座椅、饮料贩卖机等设施,每隔300米左右设置人群的停留节点,包括树池座椅、街头花园、树阵广场等.(3)完善遮阳、避雨和照明设施.采用树冠高大的行道树、连廊和顶棚等形式为居民慢行出行提供遮阳和挡雨庇护,将天气变化对人们慢行活动的影响降至最低;结合地光照明、景观灯照明、发光界面、发光雕塑等多样的照明形式改善照明情况,保障夜间的出行安全.(4)提高过街安全性.在朝阳西大街、胜利中路等宽度较大的道路交叉口通过划线、设防护栏、抬高路面等方式增加二次过街设施,确保行人过街安全.(5)完善无障碍设施.修整现状被切断、已经破损和宽度不够的盲道,形成连贯的系统;对道路转角、连接处进行坡道化设计,使行人和自行车能平稳、顺畅通行,提高慢行空间的舒适性.

2.3 打造交往空间,激发慢行活动

结合现状河道、公园、街头绿地和广场等营造绿色开敞空间,激发居民的慢行活动.(1)打造四季有景的滨水空间.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浮岛、岸线垂直绿化等生态措施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滨河景观效果;在满足防汛的前提下,根据季节性水位变化对清水河滨河空间进行台阶式亲水平台改造,保证在不同季节都可以进行亲水活动,提高滨水空间的活力与利用率[8],形成健康休闲滨水步道(图18).(2)丰富市民广场的活动类型.对市民广场的部分场地做微地形处理,为青少年溜冰和滑板等活动提供空间支持;通过营造不同主题的活动场所、增加趣味设施和景观小品,吸引儿童活动和老人弈棋闲聊.(3)提供康养主题花园.发挥植物的健康作用,将现有部分街头广场规划设计为康养花园,通过不同类型的植物获得多样的疗愈体验,如“体疗区”通过银杏、桧柏等植物与人体的接触和互动产生疗愈性,“嗅觉保健区”通过种植丁香、腊梅等香花植物,达到沁人心脾、疗养身心的效果,并设置健康植物科普牌,供活动者了解植物的健康效益.(4)提升沿街空间品质.改变在商铺前区设置停车位的做法,鼓励沿街店铺在保障通行的前提下在店前空间设置休闲桌椅、商品展示等设施,提升街道空间品质和活力,营造城市慢生活(图19);挖掘城市文化要素,在店前空间和街头绿地增加兼具叙事性、艺术性和互动性的景观小品,强化空间场所感.

图18 清水河滨水空间规划 图19 店前空间的充分利用

3 结 语

步行和骑行是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机动化交通相比,步行和骑行等慢行交通不仅具有绿色环保的出行特点,更是优化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佳的体育锻炼方式,满足出行者亲近自然、与他人交往的需求.机动交通的膨胀式发展,导致城市慢行空间被压缩、被挤占,引发了环境污染、交通安全、人们健康等系列问题.因此,本文在对张家口市经开区慢行系统进行全面现场踏勘的基础上,从疏通慢行脉络、完善慢行设施和打造交往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了慢行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营建畅通、舒适、活力的城市慢行空间,引导慢行出行方式的回归,推动低碳、健康、安全城市建设.

猜你喜欢

开区路段步行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多中心、多路段、协同应急指挥系统探析
魔方小区
太阳鸟飞起的地方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城市区域路网关键路段识别
吹响“冲锋号” 按下“快进键”——宁乡经开区深入开展“大干一百天,实现双过半”大竞赛活动
步行回家
京津携手推出国家级经开区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基于XGBOOST算法的拥堵路段短时交通流量预测
基于元胞自动机下的交通事故路段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