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数字化时代下影像语言与绘画语言的表现关系研究

2021-05-28孔文源

美术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影像数字化时代图像

孔文源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像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审美,对绘画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笔者尝试以美术史的发展为中轴线纵向研究影像语言对绘画语言的影响,着力于探讨二者的表现关系。并分析在数字化时代下,绘画该如何吸收并运用新颖的影像语言于作品中,不断丰富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影像;绘画;数字化时代;图像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字影像的进程,如今,我们已被急剧膨胀的图像文化所包围,图像渗透到了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手机、电脑、电影甚至是霓虹闪烁的广告牌,无一不影响着我们的观察方式与审美趣味。传统绘画语言的摄取是艺术家采取现场写生的方式直观地面对客观景物,如印象派画家将眼中所看到的光色效果快速绘于画布之上。但在如今,数字影像的高度发达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我们可以直接地摄取数字图像的内容与影像语言,这大大地扩充了绘画的题材与表现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数字图像对绘画的观察方式与表现手法的影响是必然的。本文便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在数字化时代下影像语言与绘画语言的表现关系。

一、摄影技术的诞生对绘画的影响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宣告摄影术问世,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传统画家们开始意识到绘画“记录”的作用终将会被摄影所替代。在摄影术尚未诞生前,绘画常用于记录上层社会的生活与宗教传播,如委拉斯圭兹的《宫娥》和中国甘肃省的敦煌壁画等。但在摄影术诞生后,绘画“记录”的作用似乎已被逐步取代,画家们便开始对新技术做出思考。以库尔贝和德加为代表的画家率先开始运用摄影术,采取直接地运用照片作为创作素材,从而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素材的收集。至此以后,许多的画家都开始效仿库尔贝与德加的方法,直接地运用摄影图片作为创作的素材。摄影术的出现为画家们提供了便利,他们在图片与绘画的二维与二维中平行移动,简化了将三维景物转化为二维绘画的步骤。摄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绘画造成了冲击,但不可否认也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便利。

二、几位对影像语言运用较成熟的画家分析

二战后,彩色摄影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画家们开始思考如何面對这新颖且发展快速的艺术形式。至此,画家们便将目光放在了摄影术的表现语言上,从而改变绘画自身对物象的观察方式与表现形式。笔者将列举三位二战后研究影像的画家作为引证,阐述他们如何面对并吸收影像语言。其中包括格哈德·里希特、乌维·维特沃、吕克·图伊曼斯。

(一)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是一位二战后在德国极具影响力的当代画家,其绘画作品吸收了摄影中的“曝光过度”“对焦模糊”等影像语言。在1951年,里希特曾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接受过“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训练,造就了他强厚的传统写实能力。19世纪60年代后,里希特看到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滴撒作品,由此意识到了传统的写实绘画似乎已走到了边缘,便开始反思自身。1963年,里希特开始将目光放在图像的研究上,他发现了报纸中摄影图片的“对焦模糊”“曝光过度”的影像效果能够制造出神秘感与寂静的氛围,由此创作出名为《读报女孩》的绘画作品。画中的人物模特、报纸等物象均为模仿“失焦”的影像效果,意在营造画面的寂静与空灵。由此可见,影像语言的应用使画家们拓展了新的观察方式。在传统绘画中,画家采用现场对景写生的方式摄取绘画语言,如焦点透视中目光焦点之处为“实”、余光所及为“虚”。影像语言的使用便革新了这一观察方式,我们可以从影像语言中吸收更多的观看方法与表现手法置于绘画中。

(二)乌维·维特沃

1954年乌维·维特沃出生于瑞士苏黎世。德国新表现主义以尼采、康德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撑,关注个体的个性表达,而维特沃正好热衷于此,因此维特沃的艺术风格自然而然地向德国新表现主义靠拢。维特沃与安迪·沃霍尔一样,对新闻、流行符号、政治图片与网络元素极其敏锐,他的绘画作品题材多从新闻图片、摄影底片中选取。维特沃的绘画语言最初也受到了格哈德·里希特的影响,运用笔刷在画布上横向扫动,制作出模糊的失真效果。但其最为著名的是从摄影底片中摄取的“负片、反转”等影像语言,营造出空灵与惊悚的画面效果。从绘画作品《interior negative de hooch》《house camp》和《portrait negative》中可以看出,维特沃的绘画语言与观看方式已在摄影底片的影像语言中得以吸收提炼。从最初的单纯模仿图像的失真效果到熟悉运用“负片”的影像效果,维特沃的绘画语言一直在改变。

(三)吕克·图伊曼斯

吕克·图伊曼斯是一位对欧洲当代绘画影响深远的比利时画家,其作品构建出苍白与令人恐惧的画面氛围,并带有暗喻的叙事性效果,对政治、历史与宗教做出思考。图伊曼斯的绘画内容与形式语言多从摄影图片和电影片段中截取,其绘画作品给人以“镜头感”,就如同是照相机的取景框将人物截取于画面中。他在1992年创作的《诊断视图》系列作品,以医生对疾病患者拍摄的诊断图为素材,绘制了一系列苍白、恐惧与病态般的绘画作品。《诊断视图》是图伊曼斯对诊断图进行“截图式”地截取人体上的某一局部进行描绘,有患者惊恐的面貌、病变的乳房和长满湿疹的小腿等。图伊曼斯在绘画语言的表现手法上,模仿摄影机开启闪光灯拍摄病人的影像效果,并运用于绘画中,以此强化了作品人物形象的苍白与恐惧之感。除了《诊断视图》系列作品外,图伊曼斯的许多绘画作品都与图像有着紧密的关系,都吸取并运用了数字图像的影像语言。如《希特勒》《秘密》《美丽白人》等绘画作品,无一不是使用摄影图片的影像语言抒发艺术家对历史、政治等问题的态度。

三、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影像语言对绘画语言的影响分析

在各个时代,影像语言对绘画语言的影响关系也各不相同,有利用影像工具予以辅助,也有借助影像语言扩充绘画的表现手法。但无论何种时代、何种时期,影像语言对绘画语言的影响都格外深远。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图像这一语境之中。传统画家在绘画语言的摄取上,往往采用现场写生的方式对景提取。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图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便利,画家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将所需的素材搜集到手中,甚至还将其影像语言进行提取运用于绘画,创新和丰富了绘画语言的多样性。但如今绘画对影像语言的摄取已不能再停留于摄影图片这一传统单一的艺术形式,我们应涉及更多的数字影像领域,如Photoshop、电视、电影剪辑、蒙太奇、数字广告、热成像等诸如此类的数码领域。本章节即以美术史发展为导向,展望未来绘画语言与影像语言的结合形式,以此不断丰富绘画自身的本体语言。

(一)图像编辑软件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有许许多多的影像语言可供我们选择与使用,而非仅停留在摄影图片这一单一的影像效果中。Adobe Photoshop(以下简称“PS”)就是最为普遍使用的图像编辑软件之一,由Adobe Systems开发和发行。当今许多的艺术家通常将收集的图片素材在PS上拼接或调整成为绘画创作前的草稿,使得创作构思的草稿方便快捷且易于修改,无需再与传统绘画一般,为正稿绘制诸多单色稿与彩色稿,在PS上只需微移鼠标或敲击键盘即可实现构思的变动。但绘画对影像语言的摄取并非如此简单,PS还可以使图片形式产生多样变化,如“锐化边线”、明暗对比的增强或削弱、色彩纯灰变化、图片“暗房”效果等。彼得·多伊格的绘画作品就似乎受到“锐化边线”的影像效果的影响,如《夜泳者》《沐浴者》。当然,图像编辑软件对绘画语言多样性的贡献并不只有PS,还有许许多多的图像显现软件,如通过非接触式的红外探测能量(温度)在显示器中呈现图像的热成像技术等。

(二)电视、电影与蒙太奇

电视、电影在广义上来讲是20世纪用于“传播”与“娱乐”的新媒体艺术。而蒙太奇则是电影中的剪辑手法,包含了画面构图叙事、剧情衔接、镜头切换与光线色彩等艺术效果。这些影视媒体与艺术手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尤其常见,它们有意或无意地在引导着我们的审美取向。绘画受到影视媒体的影响比较大的当属吕克·图伊曼斯、格哈德·里希特与大卫·霍克尼等艺术家,他们常用影视媒体的图像作为创作素材运用影视语言于绘画之中。在以往,影视媒体对绘画的影响基本停留在对其构图取景与画面效果作出模仿。今天,科技的发达自然而然地推动着影视媒体的前进,影视媒体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也会愈加增多,比如利用光波与激光放映的全息电影能使观众感到极强的空间纵深感,这些视觉效果与影像语言都将影响着绘画。

(三)数字广告

广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做出的广泛宣传。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总会有形形色色的广告映入眼帘,如商品介绍、打折促销、公司商标与名称亦或是口号标语等。而绘画语言与广告的影像语言产生联系,其代表非文森特·梵高莫属。19世纪,许多东方的商品被远销于欧洲,这其中就包含了精美包装的日本商品。这些商品包装印刷着盛行于19世纪的日本浮世绘风俗画,其动人的色彩与流畅的线条受到了梵高的喜爱。由此,梵高的绘画语言开始明朗起来,鲜艳的色彩对比成为了他作品的标志。受到数字广告影响的还有20世纪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他将商业广告中出现的图像符号化,将同一图像变化不同形式多次出现在作品中,如《金宝汤罐头》《猫王》《玛丽莲·梦露》等。21世纪的今天,广告的形式语言愈发多样,有静态的海报喷绘、动态的影音视频,还有霓虹闪烁的广告牌等,这些都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取向及绘画语言的变化。

四、展望现代影像对绘画语言的启示

威尔·贡培兹在《现代艺术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中提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们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现代艺术大繁荣,类似的情况前所未有。”①在以往,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艺术种类,各种表现形式层出不穷。架上绘画在艺术发展史上是最悠久也是最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面对今天如此之多的艺术门类与表现形式我们该如何做出抉择,确实值得斟酌一番。绘画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要在保留绘画的美感特性的同时,更要主动接受新的形式语言,丰富绘画语言的表现手法。与以往艺术家相比,这些成长于后媒体时代的艺术家,面对新媒体更加理性和从容。许多艺术家都涉足电影、多媒体装置、综合影像等领域,并将新的媒体语言和观念置于绘画中②。科技发展的脚步会更为快速,艺术的形式语言和视觉效果也会愈加增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们要对绘画艺术的长足发展做出贡献,就要对新技术与新语言勇于做出尝试,并融汇贯通于绘画中。笔者相信,未来一定是属于勇于尝试,主动从容地面对新形式和新语言的艺术家。

结语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曾谈到:“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③儿童对于每一种事物的观看都是“视”先于“知”,而我们却恰恰相反,接受的诸多教育与他人传授的经验会先入为主地引导着我们对事物的观看。也正因如此,我们的观看往往都在走前人之路,忽略了自身最真实的感受。数字影像的出现给予了我们一种更为直观便捷的方式观看这个世界,互联网的发达使图像得以快速的传播,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图像包围着,足不出户就能利用图像多角度地分析这个世界。艺术家也因此得到更多的便利,通过图像作为感知世界的媒介,并运用于艺术创作。在这个数字图像高速发展的时代,艺术创作与图像的关系自然是紧密相连。但艺术家对图像的运用并非直接地挪用与照搬,绘画创作更是需要与图像有所区分,达到既有图像之特点又保留绘画语言之美感。笔者认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下,对图像应秉持摄取与吸收的态度,吸收影像语言的形式美感与视觉效果,丰富绘画语言的多样性。绘画语言是内心外化于有形的表达手段,无论何种绘画语言与表达方式,我们都应回归本体,对个体与社会做出最真切的思考。

注释:

①[英]威尔·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王烁、王同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第455页。

②范晓楠:《景观社会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第301页。

③[英]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第4页。

参考文献:

[1] [英]威尔·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M].王烁,王同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范晓楠.景观社会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3] [英]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影像数字化时代图像
A、B两点漂流记
数字化时代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数字化时代二次文献的应用及开发探究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路径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