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艺术教育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2021-05-27张娜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自然艺术教育儿童

张娜

关键词:儿童;自然;艺术教育;生态艺术教育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儿童囿于室内生活,尤其是室内的电子生活,其身心日益疏离自然,以致于患了“自然缺失症”。如何弥合儿童与自然间的鸿沟、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已成为相关学界关注的重要对象。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既要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也要培育他们对自然的情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涉及理性,而且涉及情感。”[1]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有限的,知识与行为改变之间的传统线性关系已受到广泛的批评,因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不一定能影响到更深层次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不一定能促使个体改变其行为。教育的方向需要扭转,需要从重知识、重理性的教育转向重情感、重态度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态度、情感和情绪的教育被称为“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其重要理念是,“我们的情感反应和价值观指引着我们在环境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和所采取的行动,而这种指引作用可能是超然而客观的科学知识所无法达到的”。[2]

与科学教育、环境教育相比,艺术教育在培育儿童的自然情感方面更容易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艺术性且创意性的方法,已被证明是培养情感、加深人与地方情感联结的重要途径。艺术可以实现许多环境教育方法所无法实现的情感联结和想象联结。当今环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那些可以在知识与情感、信念之间建立强大联系的历史悠久的方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我们称之为艺术创作的自我表达,因为在通过艺术手段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人可以与地方/自然间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各种艺术创意方法被认为是鼓励儿童发展“地方感”、探索和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途径。一项研究表明,对生态环境负责的成年人往往会回想起其童年时在环境中的种种经历,这些经历比他们从学校课程中所学到的环境科学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情绪反应[2]。

生态艺术教育(eco-art education) 是艺术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其重要主张是为儿童提供基于地方的互动体验,引导儿童采用创造性、主动性的方式,最终达到儿童与自然重新联结的目的。生态艺术教育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在这里不仅可以发掘出有助于提升儿童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创造性方法,也可以找到拉近儿童与自然间距离的方法。生态艺术教育的主要原则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直接的体验和游戏、集体互动、动用所有感官、鼓励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等等。下面着重论述戏剧、视觉艺术、讲故事等三种旨在培育儿童的自然情愫、加深儿童与地方的情感联结的方法。

一、戏剧

戏剧是一种讲故事、探索意义、促进理解的艺术手段。它可以“唤起一种强大的联系感,使人对问题有新的认识、对更大的图景有更清晰的理解”。[3]

戏剧作为一种塑造儿童生态环境意识的手段,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能够吸引和保持注意力,激发观众或参与者的情感和想象;提供了强化诠释信息的多感官体验,以令人难忘或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故事变得生动起来;它是一种自然的人类沟通媒介,因为戏剧故事是所有人类文化所固有的;它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非对抗性的、鼓舞人心的方式来探讨严肃的问题,以角色示范而非说教的方式来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服装、木偶和面具都是有效地保持距离的方式,让观众不觉得那么对抗;戏剧可以调动整个人的思维、情感、想象和感官,使其产生令人难忘的体验,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3]。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在欧美国家尤其是这些国家的各类学校非常流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戏剧的方法包括从观看戏剧表演到参与非表演性的、没有外部观众的即兴作品(专注于思想、感受和见解)等。积极的、参与式的戏剧教育方法对于发展儿童的沟通、协作、表达观点等能力特别有用。戏剧具有与玩耍非常相似的自然过程,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在玩耍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安全、无威胁的情况下发展自己成为积极公民所需的技能。虽然他们所参与的情境是虚构的,但他们所动用的知识和技能却是真实的。参与性的戏剧和角色扮演被认为有助于塑造积极的公民意识,因为儿童通过想象的背景和叙述,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提出不同的观点,思索不同的价值观,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筹划解决方案,确定替代方案,等等。在戏剧中,孩子们不是故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情绪发泄、故事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案中[4]。

一位研究者认为,如果学习者哪怕有一次直接参与戏剧的难忘经历,那么其结果很可能是加深其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对自然世界的欣赏,进而可能促使其采取亲环境的行为[5]。

二、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刻、摄影等) 在提高儿童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展儿童与自然的情感联结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以艺术为基础的课程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认知方式,它不仅强调感官体验的重要性,而且是学校课程中少数几个重视情感的、主观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参与者不断探索自我世界与客观世界之关系的科目之一。

生态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除非将生态素养融入包括艺术在内的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否则无法培育儿童的生态素养。生态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创意性的环境教育方法,试图在环境教育这一学科的传统根基(即认知的、实证主义的科学教育方法)与更具创造性的、情感的、感官的艺术教育方法之间寻求平衡,为实现儿童与自然的重新联结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方法。

生态艺术教育所强调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表达和体验之旅,而不是一个特定的输出。例如,一项针对摄影专业学生(每位学生均致力于自己所要探讨的环境问题) 的研究发现,创作过程使参与者能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环境问题持有主导权,并彰显了参与者对该问题的立场和感受[6]。通过此次视觉式的生态艺术体验,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能力得到协同发展。

三、讲故事

故事以一种使我们周围的混沌变得有秩序、有意义的方式,将我们的碎片经历和他人的碎片经历连接在一起。讲故事是人们彼此分享信息的一种传统方式。许多文化都有旨在教导人们以道德之心善待自然,并对自然担负责任的叙事传统。口头叙事有助于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持久的联系,尤其是,讲故事可以加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7]。

在讲故事的框架下,有的学者主张环境教育应注重“情景叙事”,情境叙事与当地的环境和故事有关[8]。当地的故事可当作一种给人提供信息、带来启迪、引发对当地环境的情感反应的教学工具。讲述当地的、有情境的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地方感”。针对某一个地方的自然故事、社会故事、历史故事,可以影响孩子们对此地环境的兴趣、态度和行为,影响他们如何融入当地环境并从中发现意义和价值。从当地环境找到意义和价值后,这些新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他们与这一独特之地建立联系、形成牢固的关系。“我们需要发现并讲述那些体现了我们融入自己的独特地方(环境中的家园) 的故事。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泛化的、理论化的环境中,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这个家园……我们必须发现、宣扬和信奉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称之为家的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之地的故事。”[9]

口述故事是一种可以有效激发儿童想象、增进儿童与自然的联结、塑造儿童地方感的工具。故事将我们的经历和他人的经历连接在一起,使我们从周围的混沌中找到秩序、意义和价值。

总之,生态艺术教育(如戏剧、视觉艺术、讲故事等)不仅是环保教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进儿童与自然的情感联结的重要工具。发挥生态艺术教育在联结儿童与自然方面的积极影响,需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如引导儿童关注当地环境,提供给孩子亲身体验和“游戏”的机会,要尽可能地能调动孩子所有的感官,鼓励孩子进行自主的、开放式的、探究性的学习,等等。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探讨儿童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无论对于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陶冶儿童的情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还是对于树立儿童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地球家园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自然艺术教育儿童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