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偏差与价值回归: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论析

2021-05-27宋子铃

关键词:培育

〔摘要〕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持。然而,在实践中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却出现了偏差,即教育理念上弱化和忽视劳动精神的培育,教育实践中劳动精神的培育被功利化和形式化,教育环境上劳动精神培育的氛围营造不足,教育对象上大学生的劳动观念相对淡薄。为此,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回归,亟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精神培育观念;增强大学生自我劳动精神培育的自觉性;氤氲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良好环境;重视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关键词〕劳动精神; 培育; 实践偏差; 价值回归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2-0119-06

习近平总书记[1]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教育思想,将劳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上,劳动精神培育却一直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环。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向国家发展输送人才的重大任务。如何发挥劳动精神育人的价值功能,纠正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偏差,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提高能力与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关于劳动精神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层面。第一,关于劳动精神内涵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比如,有学者[2]将劳动精神理解为“审美情怀”的价值取向,“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有学者[3]认为劳动精神蕴含着丰富内容,主要囊括勤奋精神、诚实精神和创造精神。还有学者[4]认为,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人格上倡导“尊重劳动”,在劳动权利上倡导“劳动平等”,在劳动使命上倡导“劳动神圣”,在劳动实践上倡导“劳动创造”,在劳动成就上倡导“劳动光荣”。第二,关于劳动精神生成逻辑的研究。学者们的观点[4]基本达成一致,认为其生成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氤氲。第三,关于劳动精神培育价值的研究。学者们认为主要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比如,有学者[5]认为弘扬劳动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完善自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四,关于劳动精神实现路径的研究。学界主要围绕观念养成、实践锻炼、模范引领、环境氤氲以及制度保障展开。比如,有学者[6]认为可以通过劳动观念先行,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者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劳动氛围带动,形成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开展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措施。有学者[7]认为,要塑造劳动人格以展现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基本要求,重构劳动认同以营造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社会氛围,鼓励劳动创造以推进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实践养成,完善劳动制度以构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机制。还有学者[8]认为,劳动精神培育要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认知并达成劳动共识;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意识并激发劳动情感;发挥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锤炼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意志并培养劳动能力;创新劳动实践的育人平台,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劳动锻炼并落实劳动行为。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劳动精神的内涵、生成逻辑、价值及培育路径展开了系列研究,为本研究的展开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高校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应然之维却存在实践偏差层面的研究略显不足。据调查,仅有16.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一定形式的劳动教育[9],由此可见,当前劳动精神培育开展的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旨在探究劳动精神培育在实践中存在的偏差,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方案,以期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有所启示。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4月

第37卷第2期宋子鈴: 实践偏差与价值回归: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论析

一、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

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指学校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念给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敦促其接受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技能的学习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从而为国家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培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 时代诉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持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马克思[10]207-208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11]473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是要灭亡的,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恩格斯[12]988也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由此可见,脱离了劳动者的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更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今,中国正处在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节点,达成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重点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目标,亟需一大批既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与前瞻性知识,又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13]所说:“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大学生是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推进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砥柱中流。高校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能够使其在正确劳动观的指导下,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自觉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专业学习与岗位匹配、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需要密切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的伟业中,最终推动他们在接力奋斗中实现强国梦。

(二) 育人之本:赓续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澤东[14]725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随着基本路线的确立,党的教育方针也做出了调整。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4]1952指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此时,劳育并未被表述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直至1986年10月,在中学德育大纲研讨会上才正式提出了“五育全面发展”的说法,即“把德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五育互相配合、互相渗透”[14]2409。但于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却将其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变“三育”。这其中的缘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4]3629解释到:“德育的范围很广,应该包括美育,劳育也应当包括在德育和体育里面。”基于这种考虑,20世纪90年代后,中央倾向于否定“劳育和美育”单独提出的合理性,肯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传统提法。直至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14]293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始终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将“劳”单独提出来,并将其纳入“培养什么样的人”总体要求,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育被提到一个新高度,这是新时代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赓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认识不断深化。

(三) 发展之需: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中华民族素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的优良传统。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代代相传的故事,呈现了中华民族以辛勤劳动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13]所强调:“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然而,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西方社会享乐主义、投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持续对我国造成冲击。部分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崇尚享乐安逸、幻想不劳而获、轻视劳动尤其是轻视低收入体力劳动者等观念蔓延到各个角落。这些现象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也有所表现。由于教育对象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总体缺乏生活的磨砺,难以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诚然,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劳动的内涵与形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但是人生的一切幸福和成就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严谨、耐心、敬业、精细的劳动精神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品质。因此,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帮助大学生切实领悟到劳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增强对各种劳动的认同之感与热爱之情,既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时代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二、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

的实践偏差作为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劳动精神承担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校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应然之维方面却存在实践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在教育理念上,弱化和忽视劳动精神的培育

目前,高校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容散落于四门公共课的教学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中关于劳动价值论内容的论述,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能够形成价值,为什么能够形成价值以及如何形成价值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虽然没有具体的关于劳动精神培育的论述,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奋斗历程中,也体现了劳动实践可以改变客观世界,同时也创造着人本身的意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谈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大学生要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等内容。由此可见,劳动精神培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重智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一些高校教师极其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讲授却忽视价值观方面的培育,没有充分挖掘劳动精神培育的社会价值及其对学生长远发展的作用。据调查,高校教师在进行劳动精神培育的讲授时,要么蜻蜓点水似的讲授,担心如果重点讲授该内容会耽误知识教育的时间;要么只是单纯地对考试知识点进行传授,忽视劳动精神培育该有的德育功能,导致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浮于表面,仅有约30%的同学对此认识非常清楚[16]。

(二) 在教育实践上,劳动精神被功利化和形式化

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劳动精神的培育。许多高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劳动精神培育的新形式,如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大学生参与其中,锻炼自己;开展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机会。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劳动精神培育的吸引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教学理念上弱化和忽视劳动精神的培育,导致教学实践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大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利益。如果没有相应的利益,他们极不情愿参加。即使勉强参加,也只为应付式完成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呈现的功利化倾向。另外,虽然各学校和各专业都设有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但是实施情况却差异很大。大多数学科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时间大概是1~2个月,时间相对较短,并且一些大学生面临考研和找工作的压力,实习工作大多囿于表面,难以有效落实。综上所述,当前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中存在功利化和形式化的问题。

(三) 在教育环境上,劳动精神培育的氛围营造不足

美国著名社会学研究者波普诺[15]79曾指出:“社会环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時也在不断的刺激着我们向这个目标靠近。”因为人的观念和观念指导下的某些具体行为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人与人相互交往中产生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国与国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联系愈来愈密切。其中,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不断涌入中国,其中一些错误观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也随之进入,并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影响。这些观念映射到大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择业时,大学生大多优先考虑薪资报酬、福利待遇等外在条件,而对于国家需要却考虑较少。调查显示,仅有16.4%的学生强调工作要为他人、社会做贡献,其余的都强调为个人的生存、发展及财富等;约70%的学生赞同理想的工作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16]。除此之外,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认识不足,实践方式存在的功利化与形式化,同辈群体之中存在抵触劳动、轻视劳动的观念,以及家长溺爱孩子、不要求孩子参加劳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切实反映了当前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中劳动精神培育的氛围不佳的现状。

(四) 在培育对象上,大学生的劳动观念相对淡薄

由于在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及教育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部分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已经发生扭曲。据调查,当前高校约有50%的学生存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观念[17]69。具体来说,一是劳动意识淡薄。目前,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劳动意识淡薄、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二是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社会环境的浮躁以及同辈群体中存在的庸俗化表象,使得一些学生被名与利所役,期望不劳而获,劳动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三是轻视体力劳动。有关数据显示,约70%的学生赞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16]。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便自觉将自己和普通劳动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作为“时代骄子”,不可与体力劳动者为伍,甚至认为自己父母做体力劳动工作是“丢面子”事情。还有一些大学生把追求名牌服饰、昂贵化妆品、最新电子设备放在第一位,认为拥有这些是值得骄傲的;相比之下,对需要付出汗水的劳动成果,却感觉是“低等”的。

三、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

的价值回归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应是正确认知、明确目标、环境意蕴与实践铸就的有机统一。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偏差,旨在针对偏差产生的症结,对症下药。为此,有效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回归,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逻辑展开:

(一) 认识纠偏: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培育观

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精神培育观。这不仅是新时代的要求,更是现实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依赖性更加突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愈发突出。劳动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建设。为此,高校教师首先要提升对劳动精神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劳动精神培育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益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它还有益于学生克服内心浮躁,在劳动实践中养成勤奋踏实的做事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除此之外,它也能够在塑造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同时,使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为立足于岗位,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其次,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劳动意识淡薄和劳动习惯养成不足等问题。因此,教师应正确评估当前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立足于社会找出差距,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教育其“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8]。

(二) 目标牵引: 增强大学生自我劳动精神培育的自觉性

大学生自我劳动精神培育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能够在自我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自觉地将劳动观念转化为自我意识,增强劳动自觉,促使其成为引领自己一生发展的重要航标。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需要遵循教学规律,采取相关措施,唤醒大学生自我劳动精神培育的自觉性。大学生自我劳动精神培育的自觉性集中体现在能够主动地钻研劳动精神的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劳动精神培育的各项实践活动。因此,在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领悟劳动在人类社会存在发展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真正意义。同时也要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大学生主动收集有关劳动精神的相关书籍、文章,认真研读并针对现实问题开展小组讨论,予以及时引导。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悟真知,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9]。一是单纯的体力劳动,比如打扫校园卫生、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品德;二是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增强自身的劳动技能;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劳动习惯,使劳动日常化、常态化。

(三) 环境氤氲: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环境

在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中,存在轻视劳动、错解劳动的思想观念。由于大学生三观还未完全确立下来,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错误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扭曲他们的劳动观念,从而造成对劳动精神的错误认识。因此,必须要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优化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一是要加强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化育。劳动精神的培育可以借助社会文化的育人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物如劳动模范等进行劳动精神相关内容方面的宣讲,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与纠偏;另一方面要发挥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双重的作用,既可以通过书刊和杂志,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传播劳动观念[20]。二是要加强高校文化的教导训育。首先,发挥专业课堂的内化传授功能。高校教师重点讲述劳动精神的相关内容,使大学生明白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内涵以及弘扬路径等,不断提高劳动精神培育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以校园文化内含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为载体,以宿舍和班集体文化等为依托,总体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使大学生在周围环境的陶染下,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再次,加强家庭文化的渗透养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发挥家庭文化的渗透养育功能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极为关键。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目的地将劳动观念和劳动实践渗透在具体的日常事务之中,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劳动的价值,从而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增强对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心体悟。

(四) 实践铸就: 重视劳动精神教育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单纯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容易使大学生脱离实际、变成纸上谈兵。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转化为个体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不经过实践环节的锤炼,难以真正地实现。因为大学生只有经历亲身的实践体验,才能够引起自身心理活动的变化,才能理解并掌握劳动的真谛,才能有效接受劳动精神。为此,新时代要重视劳动精神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教室。首先,针对劳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形式化问题,一方面要晓之以理,让大学生了解劳动实践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坚持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时时进行监督,让大学生在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落实。其次,针对劳动实践中出现的功利化问题,高校教师需要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将大学生的需求与实践目的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参观劳动模范所在的区域,调研并采访劳动模范,培育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其逐渐理解劳动的真谛;对于即将走到就业岗位的大学生,以提升工作能力为目标,通过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合作的方式,推荐学生进行短期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认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回首过去,感怀劳育贯穿于党的教育方针历经60余载之曲折不易;展望未来,谨记劳动精神培育所肩负的时代使命;立足于当下,须永驻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教育初心。广大教育者应用持之以恒的劳动精神,谱写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新篇章,用立德树人的精神信仰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 人民日报, 20180911(01).

[2]胡华, 梁德萍. 劳动精神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路探微 [J]. 教育与职业, 2019(19):  101107.

[3]郑娓娜.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9): 9496.

[4]黄燕.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与弘扬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 (1): 97100.

[5]张燕平, 朱志明. 新时代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 (21): 1315.

[6]上官苗苗, 李春华. 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6): 2226.

[7]赵浚, 田鹏颖.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9): 98102.

[8]李洁. 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J]. 人民论坛, 2019(26): 122123.

[9]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020326)[2020915].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10]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中央编译局, 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中央编译局, 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 习近平.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隆重举行[N]. 人民日报, 2015429(01).

[14] 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8.

[15] 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M]. 李强, 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16] 简超宗, 张永红.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及提升路径[J]. 高校辅导员, 2019 (4): 7176.

[17] 沈壮海, 王晓霞, 王丹, 等.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18] 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1125(02).

[19] 种鹃. 有效提升青年党建工作的三维透视——基于恩格斯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的批判[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6(2): 97102.

[20] 李洁. 后疫情时代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1): 611.

Practice Deviation and Value Return: Analysis on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abor Spirit in the New Era

SONG Ziling

(Tianjin Colleg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Tianjin 301830, China)Abstract: Cultivating the working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implementing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ideas, skill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new era. It can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building a modern and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However, in practice, college students working spirit is cultivated,but there was a deviation. This research uses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spir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labor spirit has weakened and neglected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spirit in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spirit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has been utilitarian and formalized.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creation of an atmospher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spirit i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vely indifferent labor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is reason, to realize the value return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working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t is urgent to chang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cultivation of the working spirit; enhance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work spirit; entrap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working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practice and realiz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Key words: labor spirit; cultivation; practice deviation; value return

〔收稿時间〕 2020-10-30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机制研究”(编号: 18JDSZ3007)。

〔作者简介〕 宋子铃(1994—),男,河南洛阳,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培育
山乌桕苗木培育技术
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与启示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第十一道 黑色饪食气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像爱自己一样爱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