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红楼梦》的审美价值及林黛玉的性格塑造

2021-05-27田丽阳

美与时代·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红楼梦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曹雪芹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刻的工夫,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在人物性格方面,他打破了传统的以单线式结构描绘人物的模式,而是在众多人物纷纷登场的背景下展示众多不同人物的性格,既有浓墨重彩式刻画书中的重要人物,又有粗线条式描写非重要人物,尤其擅长人物心理活动地描写。其中对林黛玉的刻画最具艺术魅力,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女性形象。整部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审美价值;艺术典型;性格塑造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之所以伟大,是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是超凡脱俗的。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也不无道理。自清朝乾隆年间问世后,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二百多年中,《红楼梦》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中均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因从事《红楼梦》研究而被称为“红学”家。其中索隐抉微者有之;批注考证者亦有之。足可以见其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一、曹雪芹与《紅楼梦》的审美价值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贵族世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父亲的两个妹妹都曾是宫中王妃,曹家曾经是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出任江宁织造并兼任过两淮巡盐监察御使,受到康熙皇帝的宠信。雍正六年(1727年),祖父曹寅因亏空获罪落职,家产抄没,次年全家返回北京老宅,从此家道衰落。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到衰的过程,自己有过书中的类似经历,所以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他自己的生活,这是《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备受关注而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红楼梦》创作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正如甲戌本《红楼梦》开头有一首诗写道: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

悲喜千般空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说明曹雪芹花了10年的功夫写出来的《红楼梦》,是带着血和泪的,的确不容易。

曹雪芹未完成的《红楼梦》,原稿名为《石头记》,只有八十回。有人认为,八十回之后的稿子因遗失未曾找到。前八十回的手抄本,开始在为数不多的朋友中传阅,继之誊抄者众多便流传开去。此后藏书家抄录传阅达30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高鄂、程伟元第一次将该书以活版印刷出版,这时,书名已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了,并在原八十回之后又增添了四十回,共一百二十回。大多数人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鄂所续。高鄂为乾隆时进士。他对前八十回有较好的认识和把握,并根据原书的线索和情节,把贾宝玉和林黛的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于是小说便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在续作中有些篇章和片段写得还算精彩、生动,如黛玉之死、袭人改嫁等。但就总的艺术成就来说,和原著还有相当的距离。从审美角度来欣赏《红楼梦》,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思想内容上的审美价值

《红楼梦》并不是一部描写爱情的浪漫主义小说,而是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家族史。书中以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为线索,折射出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必然过程。《红楼梦》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描写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出了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贾府是四大家族的中心,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的黑暗势力,并揭示出封建社会大家庭中的种种罪恶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对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阶级所表现出来的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做出了无情地批判,使广大读者能够深刻地预感到,封建统治阶级腐朽滑落的社会制度必然改变不了被灭亡的命运。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刻画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一种新的朦胧思想和对理想命运的追求。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红楼梦》一样,把爱情悲剧写得如此情真意切而又激动人心,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也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曹雪芹一样把爱情悲剧及其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深刻、全面,在对封建社会做出深刻批判外,还把人物的命运与封建社会的腐朽滑落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封建社会本质,是一部艺术感染力极高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描写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没落史。

(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曹雪芹是一个能够把握社会生活真谛的作家,他利用广阔的社会背景,细腻而又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生活,能够在复杂的生活空间里刻画出众多人物形象。《红楼梦》中从不同的时间和角度先后出场的人物有四百多个,其中具有典型形象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至少也有数十人之多。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都是具有世界创作水平的艺术典型。其他次要人物,如贾政、贾母、尤三姐、晴雯、袭人、探春以及史湘云等,也都是各具个性和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是《红楼梦》不同于其他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成就。我们知道,小说能够给人以审美享受,并不只在于场景多么恢宏、情节多么曲折,而在于它能够集中地刻画出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曹雪芹文学功底深厚,善于运用人物的外貌特征及内心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善于把年龄相近、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同的人物放在同一个环境里进行有比较地刻画,人物个性清晰、豪无模糊和混同。如贾府的女管家王熙风和探春是姑嫂关系,两个人都很泼辣,但王熙凤的泼辣暗藏着很深的心计,而探春则是泼辣中体现着心直口快、不具细节和正直;平儿和袭人都是性情温顺的丫环,但平儿在温顺中透露出规矩和善良,袭人则在温顺中显得有些世故;鸳鸯性子刚烈,却能屈就,而同样是性格刚烈的尤三姐却在刚烈中透露出不愿受辱的自尊;史湘云平时清高,云淡风清、不具细节,而妙玉则是在孤高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冷漠且归于禅心。曹雪芹刻画人物是独具匠心的,人物主次分明,经常通过不同的人物情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征。对一些不重要的人物,他经常先用几笔带过,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样所用笔墨不同,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贾府的焦大虽然出场不多,但是他大骂贾府,粗犷朴实而又显得爽直的性格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情节结构和语言上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打破了以往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在小说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突破。例如《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在艺术结构方面,多是以几回的篇幅叙述一个人的活动轨迹。《水浒传》表现得最为明显。《红楼梦》则改变了传统的结构模式,全书把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人物活动于同一个空间和时间里,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完整性,使小说具有较高的审美效果。

《红楼梦》的另一个审美价值是它的语言艺术。大凡著名的作家都是运用和驾驭语言的大师。而中国古典小说家大都是运用语言的巨匠,并把人物语言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艺术手法。《红楼梦》的语言是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史的典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作品的叙述语言,采用的是散文化的语言,使人像是在读一部散文诗,读到精彩处能让人有一种心荡神驰之感,具有极强的审美效果和感染力;二是在运用人物个性化语言方面,能够做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思想面貌和性格特征。

《红楼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一部从古至今极其少见的奇书,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赋予该书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使它具有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这也是《红楼梦》真正的艺术价值。

二、《红楼梦》中林黛玉及其性格的塑造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的另一个审美特点是,善于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艺术气氛里,烘托人物的内心情绪,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小说中的主人公林黛玉就是一个性格塑造十分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她给人一种既真实又有些虚幻、既敏感脆弱又坚强果敢、既尖酸刻薄又豁达大度、既目无下尘又少有等级观念、既养尊处优又具有忧患意识的双重性格,给人一种既爱怜又觉得是一个不切生活实际的人物形象,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林黛玉的家世及性格

曹雪芹并没有把林黛玉放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塑造其性格,而是放在一个封闭式的没落家庭环境中进行塑造,从人物出现就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结局。作者的独具匠心体现在他把人物与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衰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门的书香门第,是当时很多人羡慕不已的“清贵之家”。《红楼梦》原文在描述林父林如海时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身居官宦之家的林如海,上袭三代,到他这代,只能通过科考,仕途也不怎么如意。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便把独生女儿林黛玉当成儿子来抚养,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从这也能看出,林黛玉有过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由于她先天的体质纤弱,后来母亲病逝,对她的打击较大,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增添一份挥之不去的悲痛和忧郁。出身于这样一个清贵官僚之家的林黛玉,在母亲死后,父亲也没有更多的心情对她进行精心教养,她的内心始终感到孤独和苦闷而无法排解,只能把那个社会给女人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同时,也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的回忆。从此,她便向社会迈开了她人生的第一步。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林黛玉被迫来到繁华的京城,寄居在外祖母家的荣国府。屋漏偏逢连阴雨,林黛玉在荣国府才刚刚安稳,又接到了父亲病亡的噩耗,这就让她真正地成为了一个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孤儿。在这样的家世下,曹雪芹的笔下并没有表现出一个坚强自立的强女子,而是一个多愁善感且又忧郁自卑的女孩,同时又保持着几分倔强。她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也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悟性强。这是在特定家庭背景下人物性格的自然呈现,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林黛玉的性格塑造及审美特点

曹雪芹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刻画了林黛玉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既古典又有些现代的美女形象。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被林黛玉的美女形象所感动,她是世界文学史上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在封建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女性形象。她矜持美丽、时而愁云密布、时而开朗大度、时而伤心落泪、时而喜笑颜开,是个人见人爱的既漂亮又文弱的女子。

1.林黛玉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她的性格特点。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外衣。林黛玉有较高的随机应变的语言技巧,有时带着一些尖酸和刻薄,突出了她得理不饶人的性格特点。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里,林黛玉自己所言:“我原本是无依无靠投奔来的。”这句话道出了她来投亲的理由,有着不是自愿而来的心理。同时,从这句话里也透露出她的自卑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愈是自卑,便愈容易滋生出强烈的好胜心,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便处处显示自己的内在修养和语言能力。如《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一段,讲述的是贾府盛世繁荣,也是贾府最高贵的全盛时期。黛玉便有这样的诗句:“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她用这样的诗句对皇權进行巧妙的赞颂,是想用颂圣来邀宠。为此脂砚斋叹云:“吾不知在黛卿胸中,实有何丘壑!”黛玉并非势利之女,如何又有如此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内心的自卑又常常表现出语言的尖酸刻薄,不留情面的特点。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念了《寄生草》,宝玉听了,薛宝钗是在暗中夸奖他的,喜的手舞足蹈,赞叹不已,称宝钗博览群书、无书不知。黛玉瞥了宝玉一眼,刻薄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装疯了!”说的史湘云笑了起来。这里黛玉又在讽刺宝钗了,当然倒霉的还是宝玉。当着众人的面讥讽宝玉,却从不考虑宝玉的感受。第二十九回,薛宝钗说她记得湘云有个金麒麟,探春笑着说:“宝姐姐真的有心,不管什么事她都记得的。”黛玉冷笑着说:“她在别的事上还很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后,知道她说不过黛玉,便装没听见。这话很明显是在讽刺宝钗身上戴的金钗,薛宝钗度量要大一些,并没有和她一般见识。第三十四回,有一日宝玉挨了打,黛玉见薛宝钗无精打采地从她身边走过去,又见她脸上挂着泪痕,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嘲笑道:“宝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的。”宝钗分明听到了林黛玉在故意刻薄她,却也不回头,独自去了。这体现黛玉的语言刻薄和得理不饶人的性格特点。

2.多愁善感是黛玉多重性格的特有魅力。黛玉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父母双亡和寄人篱下是她最大的隐痛。她的多重性格所表现出的假坚强性格与她的多愁善感分不开。黛玉的多愁善感除了家道衰落和不幸外,更主要的是她与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所引起的。宝黛的爱情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二人情投意合,但她内心知道,贾府上下并不看好她与宝玉的爱情,可她的心已经同宝玉融为一体了,只有跟宝玉成婚,她寄人篱下的地位才会彻底改变。一旦结婚不成,也便是她的命终之时。这就造成了黛玉多愁善感,终日以泪洗面的悲剧性格。《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贾宝玉引用《西厢记》中的一句玩话:“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觉得这是贾宝玉听了村野粗话,看了那些混账书来取笑她,她气哭了。谁知道这一“哭”便引出来许多故事了。贾宝玉见林黛玉一哭便慌了神,急忙道歉。这时老爷叫宝玉,袭人过来把宝玉拉走了。林黛玉听见是贾老爷传唤,也不免担心,天黑时她独自来到怡红院,没想到却吃了丫头们的闭门羹,心里难过,便又“悲悲戚戚呜咽起来”。这时心里又涌动一层怨恨,她下定决心不再理会贾宝玉了。第二天是“芒种节”,大观园里的丫环姐妹们都在欢聚祭祀花神,林黛玉心里忽然涌动起自怨自艾的感觉,便独自离开,在山坡后一边葬花,一边吟诗,于是就有了那一首名垂千古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而葬花词是边吟边落泪,也不知泪落了多少回,足见她多愁善感的悲切性格。

3.林黛玉不甘于命而命自薄的人生悲剧及性格塑造。中国古代小说一般不重视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而《红楼梦》则把心理活动的展示作为刻画形象的一种手段。如第三十二回黛玉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赞她从来不说那些“混帐话”以后,作者如是写道: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自己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颂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痨怯之痕。”我虽为你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曹雪芹不仅能够深刻细致地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而且善于抓住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林黛玉追求与贾宝玉的爱情,本就不应是命运的安排,她也不愿意就此而屈服,可是命运终究捉弄人,贾宝玉有“玉”,而薛宝钗有“钗”,这又似是上天安排的一对,以至于她自艾自怜,加上身体多病,又不得不认为这就是老天爷的安排。于是在她的心里产生一种无奈的悲切之感,也预示了宝黛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林黛玉所居住的环境看,潇湘馆的院子里“翠竹夹路”“苍苔满地”;有巧舌的鹦鹉,也有垂地的湘帘,环境气氛有力地映衬着林黛玉孤高的性格和悲凉的情绪。

曹雪芹是善于描写环境的大师,大观园在第一个春天来临时他写出了“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的诗句,大观园里充满着欢乐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宝黛的爱情也在顺利地发展着。但是随着二人爱情发展的变化,环境气氛也在变化着,终于在一股浓烈而悲剧的氛围中,大观园被“肃煞无情尽伤怀”的气氛笼罩着,预示着宝黛爱情的悲剧终绝。这种以环境和艺术氛围来映衬人物性格和情绪的写法,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典诗词和戏曲中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一部划时代的古典小说。曹雪芹采用不同于前人的表现手法,把众多人物放置在一个大的环境里进行描述,有重点地突出不同人物的形象性格。其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具有厚重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尤其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如林黛玉、賈宝玉、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物的性格刻画,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李欧,周子瑜.梦与醒的匠心:蠡测缕析《红楼梦》的写作技法[M].成都:巴蜀书社,2002.

[3]丁维忠.红楼梦:历史与美学的沉思[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俞平伯.俞平伯说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刘心武.画梁春尽落乡尘:解读《红楼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6]聂从从.新解红楼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田丽阳,硕士,河南省妇女干部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