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系实际,回归教材

2021-05-26施坚

关键词:物理试题教材情境

施坚

摘要:值新旧高考交替之际,分析“八省联考”物理试题的命题意图,洞察其中的命题趋势,对物理复习、备考意义重大。总体来说,“八省联考”物理试题注重联系实际创设情境,突出“图像语言”的使用,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因此,高三二轮复习应重视教材资源的运用,加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视多种表征的信息提取,加强答题方法的训练。

关键词:八省联考;物理试题;情境;图像语言;教材

2021年1月23日—25日,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的八个试点省(市)(江苏、河北、湖北、湖南、辽宁、广东、福建、重庆)举行了联合考试,全部采用“3+1+2”的新高考模式,物理(历史)即为其中的“1”,由各省(市)自主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值新旧高考交替之际,分析这8套物理试题的命题意图,洞察其中的命题趋势,对物理复习、备考意义重大。

一、试卷结构总览

“八省联考”物理试卷满分均为100分,总体上均以“平稳”为命题主旋律。与此同时,8套试题结构各异,均较往年有结构和分值上的调整,其中江苏卷变化最大,由原来的等级考调整为裸分考,分值由原来的120分调整至100分,河北、河北、湖北、湖南、辽宁、广东、福建、重庆七省(市)物理试卷均由理综试卷调整而来。

从题型设置(详见下页表1)来看,江苏卷由原来的“5道单选题+4道多选题”变为11道单选题,实验题调整为1道,计算题调整为4道,且删除了选做题;河北卷、湖南卷、广东卷、重庆卷均采用“单选+多选+实验+计算+模块选做”的编排,只是各题型的试题数目和赋分有所差异;湖北卷和辽宁卷采用“单选+多选+实验+计算”的试题结构;福建卷则是4道单选题、4道多选题、2道填空题、2道实验题和2道计算题,可以说,填空题成为福建卷的“特色”题型。

从知识点考查分布(详见下页表2)来看,考查的重难点分布趋同性明显,但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8套试卷均重点考查了运动和力、电和磁两部分内容,两部分内容加起来分值占比均超过72%;选修模块(3-3、3-4)分值占比8%—20%;原子物理普遍考查1题。

二、試题特点分析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情境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开展学习的过程均不能脱离具体情境。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均强调结合生产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设计试题情境,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并要求通过学生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应对问题情境、参与探究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来考查他们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8套物理试卷在这一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比如,江苏卷第1题的偏振太阳镜作为检偏器、第3题的晾衣架、第4题的嫦娥五号(广东卷第2题、湖南卷第7题也有涉及)、第6题的人造瀑布、第7题的远距离输电;湖南卷第1题,结合我国首次实现利用核聚变放电的高新科技进展命题;广东卷第3题,以趣味游戏“筷子夹玻璃珠”为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静态物体综合受力分析的掌握情况,彰显了物理学科的有趣,拉近了物理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重庆卷选做题第2题,将自然光引入室内照明的新型绿色能源技术……这些试题均从生活中提炼物理场景,凸显物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重大科技问题中的应用价值,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图像语言”的使用

8套物理试卷均注重“图像语言”的使用,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建立文字、图像等不同信息呈现方式之间的联系,进而解决问题。

比如,河北卷第11题,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需要学生用直尺和坐标纸绘出合力与分力关系图像,考查学生规范作图、用图的能力;第12题,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需要学生合理地描点连线,并读取图像的斜率、截距等关键信息,进而结合欧姆定律进行推理判断,对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要求较高;第13题,电磁感应问题,要求学生结合给出的v-t图像,找出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较好地考查了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再如,广东卷第9题,为常见的“蹦极”情境,但给出的是不太常见的v-s图像。可以看出,图像前半段大致符合匀变速直线运动(v2=2as)的抛物线形状;后半段受到绳子弹力的影响,运动员不再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本题需要学生正确理解图像并提取有效信息,把握关键时刻和位置,正确判断运动员处于“蹦极”的哪段过程。

(三)引导教学回归教材

这次“八省联考”物理试卷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更加突出物理学科的基础性,通过对生产生活和学习探究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进行“再创作”,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为了促进教学回归教材,许多试题素材都来源于教材,或者以教材中某个情境为切入点,改编相应的试题。它们有的来自教材主体课文对现象的解释,有的来自课后习题,还有的来自《科学漫步》《思考与讨论》这些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略的栏目。

比如,江苏卷第13题,以教材中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实验为原型,考查闭合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第14题,以教材中的光电效应为原型,形成新的物理情境,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建构模型,综合利用光电效应、电流、功率等知识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再如,广东卷第3题,以教材《科学漫步》栏目中的静电除尘器为模型,考查静电场中的电势、电势能问题,与常见的点电荷周围电场和匀强电场模型都不同,需要学生灵活地迁移应用。

三、二轮复习教学建议

根据上述对于这次“八省联考”物理试卷结构与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二轮复习教学建议。

(一)重视教材资源的运用,加强联系实际的教学

在二轮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进行知识梳理。阅读和利用教材要有针对性,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做到查漏补缺,以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如:阅读教材中与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联系紧密的素材,包括《实验探究》《科学漫步》《STS》《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等栏目的内容;注重教材中与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相关联的内容,如飞船、加速器、静电除尘、电磁流量计、等离子发电机、超导体、磁悬浮列车等。

(二)重视多种表征的信息提取,加强答题方法的训练

解题的前提是能够理解科学语言所描述的物理情境,能从科学语言,包括文字、图像、图表、图片等的描述中获取解决问题、开展探究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审题。在二轮复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审题能力——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帮助学生总结易发生审题失误的地方:是否考虑重力;物体是在哪个面(水平或者竖直)内运动;是否抓住了图像上的关键点;等等。

与此同时,高考答题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较好的综合能力,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安排时间,力争能得分的不失分,难得分的多得分,要注意加强解题规范、心理素质等专项训练。针对75分钟的考试时长,要训练学生平时做练习题时,在注意准确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提升解题速度,以便更好地迎接新高考的检阅。

猜你喜欢

物理试题教材情境
“五育并举”视域下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与启示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从2019全国理综Ⅰ卷看近三年来物理试题的坚持与实践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北京高考物理选择题赏析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