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1-05-26李桃刘琪军崔兴虎

海南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药学图谱中医药

李桃,刘琪军,崔兴虎

成都市温江区中医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019-nCoV)导致的具有很强传染性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1],是一种突发的新型传染病,临床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疫苗,全国上下各医务人员、科研工作人员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不断积累治疗经验,国内抗击疫情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并将有关COVID-19 治疗研究的成果即时发表分享。CiteSpace[2]是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可以探索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本研究旨在通过可视化分析,了解当前有关COVID-19 治疗的研究热点,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获取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治疗”为检索主题词,限定检索年限为2019 年12 月1 日至2020 年11 月30 日,检索日期为2020 年12 月9 日,共检索出1 673 篇文献。纳入标准:①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有关的文献;②类型为期刊论文;③语言为中文的文献。排除标准:①与主题无关的文献;②会议论文、会议报道、征文通知、学术交流通告,以及仅有摘要的文献。最终纳入1 653 篇。

1.2 研究方法 将CNKI 数据检索的文献按照CiteSpaceV(5.5.R2)软件所需格式(Refworks 格式)保存并导入该软件,对作者、机构进行分析,并绘制合作网络图谱;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聚类图。

2 结果

2.1 作者合作网络 在CiteSpace 中得到节点N=70、连线E=92 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具体见图1。根据赖普斯定律[4]N=0.749×(Nmax)1/2(Nmax代表发文最大数量)预估核心作者发文数,由合作图谱可知,发文最多的是边原,Nmax=15,经计算N=2.900,考虑以发文3 篇为核心作者,发文≥3 篇的作者共81 位,其中发文数量前5 名的作者是张伟(15 篇)、边原(14 篇)、刘清泉(14 篇)、童荣生(13 篇)、杨丰文(13 篇);中心度前5的作者分别是张伯礼(中心度0.06)、张伟(中心度0.05)、李强(中心度0.05)、苗青(中心度0.04)、王玉光(中心度0.03)。

图1 作者合作图谱

2.2 机构合作网络 在CiteSpace 中得到节点N=66、连线E=74的机构合作图谱,具体见图2,频次前5 的是湖北省中医院(25 篇)、湖北中医药大学(22 篇)、天津中医药大学(20篇)、华中科技大学(19篇)、北京中医药大学(17篇)。中心度前五的机构是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心度0.16)、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心度0.14)、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心度0.13)、广东省中医院(中心度0.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心度0.11)。

图2 机构合作图谱

2.3 关键词知识图谱 在CiteSpace 中得到节点N=69、连 线E=222、Modularity Q 值0.410 4、Mean Silhouette=0.491 5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具体见图3。频次和中心度排名前10的关键词见表1。由关键词形成的聚类分为5 类,聚类标签为#0 药学监护、#1 网络药理学、#2辨证论治、#3新型冠状病毒、#4治疗。

图3 关键词知识图谱

表1 高频关键词

3 讨论

3.1 文献概况 从作者合作网络看,张伟是目前发文最多的作者,发文15 篇,目前作者合作网络已形成散在的合作团队网络,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团队目前尚未形成。团队间的合作较为疏松,作者合作有待进一步加深;从机构合作情况看,湖北省中医院是目前发文最多的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是中心度最高的机构,各机构间的连线还欠紧密,提示后期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研究热点

3.2.1 COVID-19 的临床特征 截至2020 年12月9日,国家卫健委已发部了八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而关于COVID-19的临床特征也不断完善。COVID-19的潜伏期为1~14 d,一般3~7 d[5],具有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但从报道文献看,临床首发症状不局限于呼吸道症状,部分以消化道症状—腹泻为首发表现[6-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8]指出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早期外周血象多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特点,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 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 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第四版[9]新增在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第五版[10]新增在粪便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第七版[11]新增血清学检查: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 d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 倍及以上增高;第八版[12]更细致的描述了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对标本的要求。影像学检查方面,第三至第七版[8-11]均指出COVID-19 的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第八版[12]则新增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时,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见心影增大和肺水肿。

3.2.2 中医药在治疗COVID-19中的应用 对于突发的新型传染性疾病,迄今COVID-19 还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13],目前多采用支持治疗、抗病毒、氧疗等手段,疫苗还在深入研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结合该病的发病特点,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温病中“温疫”的范畴[14]。自古以来,祖国传统医学就有多部疫病专著,对传染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中医药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在无特效药的背景下,数据显示,在全国确诊病例中,中医药的参与率高达92.58%,方舱医院累计服用中药人数达到99.9%[15]。中医药在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医药之所以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离不开“辨证论治”的指导,自国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以来,中医中药的内容逐步细化,尤其是试行第三版诊疗方案以来,对辨证施治及方药的内容均更为详实。

3.2.3 COVID-19的药物治疗及药学监护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 的冠状病毒[16],目前暂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策略还是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其中主流的直接抗病毒药物主要是3CLpro抑制剂和RdRp抑制剂两大类[17],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1]提及的有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阿比多尔等。还有针对宿主的药物,主要有α-干扰素、磷酸氯喹、糖皮质激素等。此外,还有应用于抗埃博拉病毒的瑞德西韦、抗HIV的达芦那韦/考比司他等抗病毒药物。值得注意的是,重视药物治疗的同时,药学监护也是研究热点。药学监护是临床治疗中的基本环节,对于提高药物治疗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以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起到重要的作用。徐永祥等[18]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对7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治疗与药学监护,结果5 例患者出现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如心率下降、肝功能异常、腹泻、高三酰甘油血症等,临床药师及时进行药学监护,提出合理建议,药物不良反应均得到及时处理,未出现严重后果。可见,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药学监护亦亟需重视。

3.2.4 网络药理学及相关理论在COVID-19中的应用 高频关键词中“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聚类标签提到的“网络药理学”,是我国疫情至今诸多研究中显得较突出的热点关键词。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学科[19]。分子对接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根据配受体相互作用方式研究小分子配体与受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20],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从而识别得到中药起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21]。宗阳等[19]、张英睿等[22]、鄢海燕等[23]分别对达原饮、清开灵注射液、清肺排毒汤等中医药方剂或中药注射制剂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分子对接,通过探讨可能的作用靶点及调节信号通路进行分析,阐释了这些中医药方剂可能对COVID-19 有治疗作用的机制,对于提高药物尤其是中医药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有积极意义。

3.3 小结 本文应用CiteSpace 对CNKI 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于本病的治疗研究的现状及热点有了直观了解,研究主题及热点鲜明,但作者(团队)、研究机构合作亟需进一步加深。

猜你喜欢

药学图谱中医药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绘一张成长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