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花帝国往事

2021-05-25王亚晶

记者观察 2021年5期
关键词:帝国资本主义棉花

王亚晶

2021年3月24日,H&M、Nike等国外快时尚品牌声称我国新疆存在强迫劳动,并公开抵制新疆棉花和中国纺工厂,这一消息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棉花一词引爆社交网络。众所周知,这次的新疆棉风波,本质上是西方世界为了遏制中国发展而寻找的一个借口,可为何会选择小小的一朵棉花充当导火索,不免成为了许多人的疑惑。事实上,对于不断循环的历史来说,日光之下早已无新鲜事。在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之初,棉花便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积累和掠夺的工具,随着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一朵朵棉花搭建起了一个个资本主义帝国,可这背后的暴力和血腥、剥削和压迫却成了过眼云烟,被资本遗忘……

棉花帝国和殖民暴力

1764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第一次工业革命划破历史的长空;1840年,中英爆发鸦片战争,一纸《南京条约》让中国割地又赔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3年7月,美国南方邦联军在葛底斯堡战役中战败,美国南北战争迎来转折点,4个月后,林肯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1920年,印度

“圣雄”甘地发起轰轰烈烈的“手纺车运动”,号召民众自已纺织印度的传统服饰……

历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有些事件看似是孤立的,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事实上,一朵蓬松、轻盈、洁白的棉花,就可以串联起横跨数百年的全球近现代史: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促进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爆发推动欧美资本掠夺的步伐,英国为进行棉纺织品倾销,用鸦片打开中国国门;美国缺乏发展棉纺织业的劳动力,买来大量黑奴在南方种植棉花,南方种植同经济阻碍了北方资产阶级的发展,南北战争打响;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地,东印度公司低价收购棉花,加工成商品后,又高价卖给印度,印度英国货物泛滥,经济被严重西化,为了民族独立,“手纺车运动”应运而生……从这一角度来看,棉花确实推动着历史的进程,打破了世界格局。

棉花种植最初起源于公元前5-4世纪的印度河流域,后传到美洲和非洲东部等地带,那时的世界还不是一个整体,这些地区在绝对封闭的环境里自产自销棉化,并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直到12-14世纪,种棉技术才开始传入欧洲。那时,谁都不曾想到,棉花会成为“全球商品”,并在欧洲人的操挖下,被迫同上地、劳动力、资本积累、政治等结合,诞生了一个横跨全球的“棉花帝国”,而这个帝国的背后,是殖民,是扩张,是奴隶贸易,是被殖民者的血与泪。

棉花成为“全球商品”起源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跨大西洋贸易网的建立。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人陆,随后引发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对美洲地区的土地掠夺和殖民杀戮,这也意味着由欧洲殖民者主导的棉花种植园历史的开启;1497年,达·伽马丌辟了从欧洲绕好望角抵达印度的海上航线,棉纺织业技术低下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印度纺织工人手中的棉织品,棉织品柔软、耐用、轻盈、易于染色且便于清洗的优点深深吸引了欧洲人,他们打起了垄断棉花贸易的算盘。

哥伦布和达·伽马的海上探索,成功建立了跨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贸易体系。从此,欧洲各国开始用在美洲掠夺的真金向银从印度低价购买棉花,采购米的棉花在东南亚换成了香料,存非洲换成了黑奴,被带同欧洲的棉花加工成商品后用来国内淌费或进行国外商品倾销,而黑奴又被卖到美洲南部种植棉花,由黑奴采摘的原棉被送往欧洲或其他殖民地进行加工……就这样,欧美国家完成了一个原始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

而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的贸易扩张主要依靠武力进行,随着殖民地越来越多,欧洲国家对殖民地的政治控制越来越高压,通过经济制裁或是发动战争等手段,强迫殖民地的纺织工人以低价和过度劳动为他们工作,同时垄断市场,从贸易者逐渐变成了统治者。在他们统治的“棉花帝国”里,有人在大片棉花田里耕作,有人操作着巨大的纺纱机和轰鸣的动力织布机,有人把棉包从车上搬到船上,再从船上搬上火车……奴隶、农民、工人、商人、政治家等一个个角色在这个帝国里忙碌穿梭。

不过不同的是,殖民者的忙碌是为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而被殖民者的忙碌迎来的却是暴力与苦难:黑奴被视为私有财产,没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可以随意买卖,他们时刻经受着毫无人性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印度、中国以及东南亚的工人也抛下农具,前往工厂,被无休无止的机器淹没,为了维持生计与工资和自由斗争。欧洲殖民者将棉花这种普通的向色纤维称作“白金”,尽管他们清楚,埋藏在这片金矿下的是黑奴的白骨和被殖民者的血与泪。而这一切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那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和全球化

2015年,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文·贝克特出版了《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仝球史》一书,书中讲述了欧美老牌资木主义国家如何通过一朵棉花席卷全球、主导世界的故事。从小小的棉花引出一部全球史,贝克特谈及创作之源:“数百本书都论述了英格兰或上海的棉花工厂、密西西比的棉花种植园、利物浦的棉花商人等主题。我想反思的是,如果我们把它们都关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这会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组成的系统,也就是全球资本主义。一旦这些联系清晰起来,相当明显的是,棉花的历史,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历史。”

书中提到了三个阶段的资本主义,即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在“战争资本主义”时代,歐洲各国以黑奴制、对殖民地的剥削、领土扩张、武装贸易、政治打压为核心,建立起连接美洲、欧洲、亚洲和菲洲的第一个“棉花帝国”。在这个帝国里,充满了混乱、无序和不公。帝国被分为“内”和“外”两个区域,在“内部”,欧洲各国通过法律、体制和习俗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商业和贸易有序发展;在“外部”,放任私人资本家占据土地、掠夺人口和资源。以英国为例,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通过武力扩张建立起多个海外殖民地,并强迫殖民地上的农民高强度、长时间地为自己采摘棉花,自己进行加工后进行商品倾销,但又对其他国家生产的棉布、亚麻及所有丝绸制品征收10%的税,尤其是打压甚至禁止印度棉制品,这极大地推动了英国棉布印染业的发展。就这样,英国成为了全球棉花生产网络的中心。

到了19世纪,水力纺纱机、“骡机”、蒸汽机等一系列技术革新让欧洲国家意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显著提高利润。在战争资本主义时期,奴隶被认为是棉花业不可或缺的劳动力,然而奴隶制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奴隶的管理成本很高,在奴役状态下的工人也很难被激励。尤其是废奴运动的爆发更是直接要求资本家寻找一个劳动力替代方案。于是,工厂和受薪工人的制度出现了。这种制度便是用极低的工资购买与之不匹配的劳动力,涵盖了新形式的暴力和压榨,传播到全球更广大的棉花种植地区,孕育出了“工业资本主义”,即将全球范围内的土地与资源重组,形成了西方国家与全球被殖民国家的经济分工,前者控制核心技术和最大比例的利润分成,后者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建立了第二个等级分明的棉花帝国主义秩序。

而今,曾经的被殖民国家,如印度和中国奋起直追,抢占了原本属于西方国家的市场。以中国为例,虽然中国棉花工业化的时间较晚,但是中国并不缺乏原棉,更不缺乏市场和生产技术。《后汉书·西南夷传》曾记载,东汉时在永昌郡(今云南西部)“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几乎与此同时,中国新疆地区最晚在东汉时期,也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引种了草棉,织出的棉布被称为“白叠布”。在那之后,中国一直都是棉花的主产区之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长年都是世界上棉产量最高的国家。现在中国的棉花生产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和新疆地区,又以新疆种植棉花的條件最为优越。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最新数据显示,作为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我国2020年棉花产最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如今,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中国的工厂拥有全球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整个亚洲消耗82.2%)。棉花种植和纱线、棉布生产已经完全转移到了亚洲,亚洲国家重新界定了“棉花帝国”的中心和边缘。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这次新疆棉风波的背后实则是利益冲突。当今的“棉花帝国”里,资本在全球流动,每一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捍卫自己的利益,极尽所能地占据优势地位,但有一个原则需要牢记,那就是合作才能共赢,而这也正是当下全球经济井然有序的内在动力。

战争资本主义创造了第一个“棉花帝国”,棉花资本主义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棉花帝国”中各个部分的发展,从而建立起第二、第三个“棉花帝国”。三个阶段的资本主义,与三种不同形式的“棉花帝国”相对应。殖民者与奴隶制的“棉花帝国”已经成为历史,但这其中的血与泪不应该被遗忘,“棉花帝国”的下一站也必将充满希望。

那么“棉花帝国”的下一站又在哪里呢?如今,棉花产业已不再是全球贸易中最重要的部分,“棉花帝国”成为了一个类比。如果说在过去数百年的时间里,全球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棉花的话,那么在当下及未来,最重要的商品就是科技。现在,全球资本依旧按照昔日“棉花帝国”的逻辑运行着,那么只有在产业链的全球配置过程中尽力降低成本、牢牢抓住核心技术这一最具利润的环节,才能避免被其他国家卡住脖子。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每个国家都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帝国资本主义棉花
棉花是花吗?
皮克斯的动画帝国
雪白的棉花堡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六 大不列颠空战(下)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四 战争魔影(下)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心中的“棉花糖”
“帝国警察”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