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古诗文教学中高阶思维发展的策略

2021-05-23黄莉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思维能力想象

黄莉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当前小学語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处于被弱化,甚至被忽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将占统编教材选文三分之一的古诗文作为有效的突破口,利用“深入研读教材”“重视诗文吟诵”“巧妙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习”“同步推荐选文”等策略,在言语实践当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思维发展现状与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是否能读懂、是否能讲清楚、是否能理解深入,最重要的就是思维能力。考试非常重视这一点的考查,考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考生的思维能力。”但笔者深入课堂大量听课,发现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况很不乐观。首先,教师忙于完成字词句学习、主要内容的归纳及修辞手法的赏析等“硬指标”,思维发展成为挤不进的“软任务”;其次,为了“应试”,教学中缺少批判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再有就是学生的言语表达缺少思维的深度。古诗文教学亦是停留在读准字音,理解意思,背诵诗文,粗浅地感悟诗情的学习。同时,笔者发现学生考试时对推理判断、评价鉴赏、综合应用等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得分率偏低,有关识记、理解、应用的题型得分率相对较高。这反映出学生思维在低层次上徘徊,亟待通过培养高阶思维来提升阅读能力。

二、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朝着抽象逻辑发展。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来思考,我们发现小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多以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爱想象,爱读诗,喜欢表达想象中的事物。

到三四年级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也逐渐开始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能够一边读一边想,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意,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习作时根据表达需要,展开想象编故事,能按一定顺序把内容写清楚。

五六年级的时候,抽象的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阅读时能进行预测、推想,作出自己的判断。读诗歌,能想象所描述的情境,展开联想;读叙事性作品,能说梗概,谈感受;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或主旨。习作时,能围绕中心抓特点、有重点地写;能展开奇思妙想,创编童话、故事;能在习作中表达独特感受和真情实感;写说明性文章和其他常见应用文,条理比较清楚,语言比较简洁。

教学中,唯有遵循规律,方能逐步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使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古诗文阅读教学发展思维的策略

温儒敏教授说过,小学阶段进行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开拓学生想象力,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诗歌能培养学生对汉语之美的感知和认同,从而加强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了解。教学实践中,可以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巧妙设计问题,准确选择诵读策略,灵活开展言语实践。

1.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文本发展思维的资源

在统编教材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古诗文拥有得天独厚的思维发展资源和价值。教师研读文本,要做到“一个中心三个类别”,即“指向表达”中心和“这一篇、这一批、这一类”三个类别。通读教材,把古诗文挑选出来,从每个篇目的内容、表达方法、情感等方面进行研读,可以从激活想象发展形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归类。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首篇小古文是三年级下册第24课是《司马光》。这篇课文描绘了司马光机智砸缸救人的故事。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先读通,然后读懂,最后理解人物形象。由此习得写人的小古文学法为:读课文寅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寅总结人物形象。当学习第二篇写人的小古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可以结合《司马光》的学法来教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具体事例写人的小古文,与三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类型相似,学习方法也可以互相借鉴。我们可以先读课文,接着———

生:接着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师:最后想想———

生:王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对呀,请大家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开始学习吧!

只有教师深入研读诗文,对文章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才能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同一类文章的思维路径和方法,再迁移到类型相同的文本学习中。

2.重视诗文诵读,在多形式诵读中发展思维

古诗文教学最好的方法便是反复诵读,通过朗诵与吟诵相结合,将诗歌读到滚瓜烂熟的地步。诵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发展,多种形式的诵读还可以促进思维的敏捷性。诗文教学时,首先是教学生读准字音,多法并用诵读出声;其次要教学生读出韵律,引导他们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音韵之美;然后要教学生读出节奏,引导他们发现诗句中的节奏,并灵活合理进行停顿,读中悟情。

如小古文《书戴嵩画牛》,生字较多,拗口难读。首先要扫除拦路虎,读准字音。如初读课文时,“所宝以百数”中“数”是难点,一位学生读第三声,一位学生读第四声。教师先出示“数”的不同读音和字义,再运用对照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义,让学生推敲判断,掌握根据字义确定读音的方法。

边读边展开想象,读中悟情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问:“李白站在美景面前,可能还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给出多样的答案:“这仙境般的景色怎么会在人间?”“人间居然有如此神奇的美景”“庐山好美,我真喜欢!”学生在想象中体味到祖国山河的美丽,逐步体会到诗人李白写诗时的感情。教师顺势引导:“诗中红日、青峰、紫烟和白瀑,色彩鲜明,多美啊!你们脑中一定出现了一幅绚丽的庐山美景图。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欣赏到庐山瀑布的美?”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在个人读、合作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有滋有味学习。

3.巧妙设计问题,在深层次思考中发展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启发式提问,或创设课堂情景来引导逻辑梳理,在想象、讨论、质疑中学会阅读辨析,掌握思辨方法。

如学习《游园不值》时,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教师让学生设想“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积极探索: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学习“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引导思考“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其他的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想象院中的景色:翠绿的蔬菜,开花的果树,蜜蜂蝴蝶花间飞舞,春意盎然,美不胜收!这样由点想到面,打开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4.精心设计练习,在言语的实践中发展思維

感悟、积累与运用是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终极目标“学以致用”。运用的过程是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练习就是发展思维的“场”。古诗文学习同样需要巩固运用的过程,需要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过程,需要一个练习的“场”。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教学思想,从低年级起就设计了读诗句想画面的练习。如二年级上册中有: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天苍苍野茫茫,风水草地现牛羊”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除用好课本练习外,教师要结合学情,精心设计言语练习。以小古文《精卫填海》一课教学片断为例:一位教师用“溺”“衔”“湮”三个词将故事情节可视化,设计了一个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感悟精卫这一人物形象的练习。通过“我们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好建议?”等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方法,渗透“会想象”。接着开故事会,先是同桌讲、一人讲、一人评,讲完之后换过来,最后全班讲。在这过程中,学生言语表达得到训练,提高了判断、归纳、评价能力。

5.同步推荐选文,在课外的阅读中发展思维

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好满足于学生发展需求。可采取一篇带多篇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力发展的有力支架与营养。

如教学小古文,学《司马光》,推荐阅读《曹冲称象》;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学《精卫填海》,推荐《山海经》等等。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可以“寻找古诗中的儿童”为题材,鼓励学生积累背诵“牧童遥指杏花村”“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丰富的诗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他们走出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扩大认知范围,丰富和充实主观世界,实现语言与思维齐飞。

优秀的古诗文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载体,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其思维支点,巧妙设计,促进阅读教学转型,构建思维与语言同发展的教学生态,让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里闪光。

猜你喜欢

古诗文思维能力想象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