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以包头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调研为依据

2021-05-22包头市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周红霞

内蒙古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县区教研员督导

● 包头市教育督导评估中心 周红霞

为了用好“国测”这把尺子,量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发展状况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的位子,借助国测这个“指挥棒”“体检仪”,改进教育决策和教育教学实施策略,我市开展了针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专项调研。下面本文将根据包头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综合督导评估的指标权重,进行主、客观赋权法的比较验证分析。

一、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观察、听课、座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研的对象为10个旗县区的分管局长、督导室(督评中心)主任、所辖区域50%的学校校长、监测结果应用骨干教师代表,共369人参与了问卷调研。实地调研的对象为3个市级结果应用基地区的教育局领导及相关部门、结果应用实验校。

二、当前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现状

(一)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取得的成效

1.初步建立了监测结果应用机制。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六环联动”监测结果运用模式。“三位一体”指的是市、区、校三位一体无缝对接,形成合力;“六环联动”是指抓好建设队伍、解读报告、调研定位、决策优化、学科改进、督导跟踪六个关键环节。

在市级层面探索监测结果应用模式的过程中,同时建立了三个结果运用基地区,各基地区在“三位一体、六环联动”的监测结果应用模式推动下,结合本身的区域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机制建立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创建“区域、集群连片、实验学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联动机制,建立问题归口解决的结果应用机制等。

2.部分旗县区能发挥督学的调研定位、督导跟踪作用。

部分区县发挥督学的作用,加强了针对监测结果的专题调研和应用成效的跟踪督导。之所以这些旗县区能充分发挥督学的作用,是因为在督学队伍建设上高度重视,形成政府、教育局和责任区学校多方位的资源保障体系,即有经费、有场所、有环境、有条件、有氛围。在对督学日常管理中强化培训,提升督评能力;落实考核,提高履责意识;定期问责,解决相关问题。

3.部分教研人员能利用监测结果引领学科教研。

各基地区的教研员和学科导师,带领学校及学科教师针对报告进行“挖掘数据、提炼信息、关联归因、优化改进”。如青山区地理教研员就依据监测报告数据,针对地理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次数较少的问题,带领骨干教师梳理教材中的实验,开展课题研究——基于质量监测结果下的实验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优化策略,组织教师编制实验操作手册,细化操作过程。九原区艺术教研员针对报告中呈现的学生演唱能力和创编能力薄弱的问题,带领艺术教师通过对《培养中小学生演唱能力策略的实践研究》《欣赏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编能力策略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寻求改进。

(二)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督导委员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从市到区的结果应用工作,主要由督导室或督导评估中心牵头组织,解决不了诸如师资配置、资源配置等问题。

2.统筹推进、多方协同的联动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在监测结果应用中,有的区虽然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基教、教研、师资等部门协同联动,分工负责监测结果的应用,但由于分管领导不是同一个人,没有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工作效率较低;有的区的相关部门对监测结果应用认识不到位,被动参与,不能把结果应用与部门工作紧密结合。

如前所述,耦合度只能说明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却无法反映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用来揭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间的同步性、有序性,同时也反映系统间动态、平衡发展状态,能更好地评判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系统交互作用的整体协调程度。[19]

3.教研人员在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科改进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部分旗县区的教研员没有将监测结果应用与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科改进相融合,不能依据监测结果来确定教研方向或引领教学改进;部分教研员对本旗县区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改进措施不力;部分教研员对应用监测结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是额外的工作,主动作为意识不强。

4.监测结果应用的保障机制没有建立。

目前,市、旗县区比较重视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而对监测结果的整改还没有形成督导问责机制;还没有根据监测结果真正形成干预、参与、服务的共同发展机制。从问卷结果来看,74.53%的参与人员反映在经费保障方面需要加强,71.54%的参与人员认为在奖励机制等方面也亟须加强。

5.监测结果应用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

尽管组建了监测结果应用骨干团队,但团队教师在报告解读、调研、改进等方面的专业水平还比较低。与监测结果应用相关的人员的理念、专业能力等监测软实力方面也需加强。在回答问卷题目“你认为针对质量监测结果运用的调研应该采用哪种形式”时,74.8%的人员认为应该聘请专家调研,可以看出他们缺乏自己开展调研的自信和能力,54%的参与问卷人员认为队伍专业水平不高是监测结果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6.部分校长对监测结果应用的认识不科学。

三、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教育评价观存在偏差

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单一,社会、家长只是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好坏优劣。这导致某些学校只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部分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科室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认识不到位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科学的理念、多领域专家、先进的技术、规范的流程,全面打造教育质量的“体检仪”,建立“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指挥棒,成为教育决策、优化管理、教学改进的科学依据。而相关部门对监测结果应用的目的、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

(三)校长、教师的数据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还不够强

部分校长、教师面对旗县区的数据,认为不是本校的数据,无须在意。他们依据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不强;勇于担当、自我革命的思想意识不强;依据数据发现规律、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问题开展调研、研究如何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

四、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建议与对策

(一)深化教育督导评估监测机制体制改革

教育督导评估监测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专业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完善机构设置,落实督导部门应用监测结果的职能;其次要建立督导评估监测运行机制,确保工作有效对接,保证监测结果应用的专业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统筹推进,构建多方协同联动机制

纵向上来说,要建立市、区(旗、县)、校三级联动机制,旗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学校要建立更微观的改进机制。横向协作上,要建立由督导委员会牵头,督导室(评估中心)、基教、师资、教研等相关科室多部门参与的协同运行机制,明确责任,协同配合。政府和教育局要将监测结果作为完善教育政策、制定规划、设置项目、资源配置、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学校要将监测结果作为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相关科室要指导学校正确运用监测结果,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提出有效的措施,提供高水平、有质量的专业服务。尤其是教研员团队,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主动担当,敢于作为,把监测结果运用与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立监测结果的多维反馈机制

监测结果要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学校等不同层面、不同主体反馈,这样便于不同主体明晰自身问题和责任,有利于形成不同层次的干预措施。强化向主要领导当面反馈监测结果的机制,对于在评估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关键问题,应及时向主要领导当面反馈,以引起主要领导的重视,形成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的良性机制。监测报告一发布,应迅速开展解读工作,让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的行政管理人员、学校校长、相关学科的老师都知道监测结果,了解本区域义务教育的优势和短板,不断扬长补短,扭住质量监测这个牛鼻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四)强化培训,提高监测结果应用队伍专业素质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人员、教师,都是推动监测结果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主要力量。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其对于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促进其深刻领会质量监测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应用监测结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尤其注重培养教研员、校长、教师的数据思维和改革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改进,通过课题研究、案例研究探索改进策略。

(五)优化决策,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分析解读报告,针对本区域的教育质量和发展状况,及时优化决策、完善资源配置、合理规划项目、推进重要工作。尤其是针对监测结果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或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改进。要根据报告分析不同区域间的差异,通过扬长补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六)督导问责,建立结果应用保障机制

在政策设计中,将监测结果应用纳入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中,强力推进监测结果的运用。从政府到教育局行政人员,到学校领导,到老师,都要树立“借助数据把脉问诊”意识,并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调研情况进行辩证地分析,发现真问题,开出“良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要建立从市到旗县区的基于改进成效的监督与问责机制,督促不同主体解决问题,以防止责任推诿和问题空转。

猜你喜欢

县区教研员督导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节能改灶发展现状与推广探析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