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堇鼎铭文“饴”的释读

2021-05-19吴亚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6期
关键词:部首金文

吴亚萍

摘 要:对堇鼎铭文“饴”字有两种释读:“贻”,赠送;或“颐”,颐养。通过考察“饴”的造字法,可知“饴”是谷物芽通过发酵、煎煮制作而成的糖稀,是西周早期制糖术在六书中的体现;而对“饴”的声符“異省”的分析,能看出“異省”在表声外兼表意义,是将饴糖放于皿中,双手举至头顶,作奉上之状。由此可知“饴”是作敬上之用,与“仁人得饴, 以养疾侍老也”可以互参。堇鼎铭文“饴”当释作“颐”为宜。

关键词: 饴;饧;“異”;颐;堇鼎

堇鼎于1975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为西周早期青铜器,鼎的式样和花纹属于成、康时代。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有“匽侯令堇饴大保于宗周”之句,“饴”字是理解这句铭文的关键,比较通行的解释是“饴”读为“贻”,是“赠送”之意,即匽(燕)侯派堇到宗周去向太保召公奉献礼物(图1)。也有学者认为:“‘饴既为古人养老养父母之美食,故于鼎铭当读为‘颐。”即“颐养”之意。饴究竟释作“贻”还是“颐”,需要考察金文“饴”的字形(图2)。

从其造字法的分析来看,“饴”的义符与谷物有关,本义是谷物芽制作的糖稀,是早期制糖术在六书中的体现,表明西周早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谷物制取饴糖的技术和方法;因其味甜又成为“甘”“甜”的代名词,《诗经·大雅·绵》中就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饴”声符的“異省”兼表义,它显示了“饴”的用途。

1 从“饴”字中的义符“食”看饴糖的制作方法

《说文解字》曰:“饴,米蘖煎也。从食台声。”“食”是义符。

“蘖,牙米也,从米薛声,鱼列切。”《玉篇》曰:“蘖,鱼列切,麯也,牙生谷也。”蘖是米或其他谷物生的芽,谷物芽含有多种酶,可以用作发酵的“麯(粬)”,一种天然的发酵素。因此,古人把酒曲称作“曲蘖”,如《尚书·商书·说命下》云:“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西周先民掌握了谷芽的这种特性,并利用其产生的发酵反应进行制糖。“米糵煎”简练地概括了制糖的原料、方法和过程:“米”是制糖的原料;“糵”提供了将谷物淀粉转化为糖的酵素酶;“煎”是制糖的熬煮方法。

《齐民要术》中的“煮白饧法”是“米糵煎”法的应用。“饧”即“饴”,《玉篇·食部第一百十二》有云:“饴,翼之切,饧也。”白饴的制法具体如下:

用白芽散蘖佳;其成饼者,则不中用。用不渝釜,渝则饧黑。釜必磨治令白净,勿使有腻气。釜上加甑,以防沸溢。干蘖末五升,杀米一石。

米必细舂,数十遍净淘,炊为饭。摊去热气,及暖于盆中以蘖末和之,使均调。卧于?瓮中,勿以手按,拨平而已。以被覆盆瓮,令暖,冬则穰茹。冬须竟日,夏即半日许,看米消减离瓮,作鱼眼沸汤以淋之,令糟上水深一尺许,乃上下水洽讫,向一食顷,使拔?取汁煮之。

每沸,辄益两杓。尤宜缓火,火急则焦气。盆中汁尽,量不复溢,便下甑。一人专以杓扬之,勿令住手,手住则饧黑。量熟,止火。良久,向冷,然后出之。

用粱米、稷米者,饧如水精色。

《齐民要术》详细介绍了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饴的颜色若要洁白漂亮,蘖则要选未连成饼的、嫩的白芽,锅要洁净,先炊米为饭,饭中再加“糵末”发酵,用被子(天冷则穰草)来帮助保温,发酵完成后沥取汁水。整个过程都类同于酿酒,只是多一步熬煮,使之成为“饴”。

据《齐民要术》记载,饴用粱、稷、黍、稻、大麦制取。对于“饴”的成品,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有进一步的解释:“以芽米熬之为饴。今俗用大麦。释名曰。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饴小弱于饧,形怡怡。《内则》曰。饴蜜以甘之。”饴和饧都是芽米或其他谷物芽熬制出来的糖,唯一的差异是,饧“再合之以馓”(馓是糯米熬制的一种较干的食品),所以饧质地上要比饴干一些。北宋宋祁有《寒食》诗云:“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句中的“饧”即指此。饴质地更稀软,是半流质的糖稀,容易被污染,所以要覆上“亼”,“亼,三合也”,是盖子的象形。“饴”字中间的部首“皀”,释义有三说:一说“谷之馨香”;一说“皂,一粒也,又读若香”;一说是“象盛满食物之簋”。“亼”和合起来就是“食”,表示盛在食器中的甘香的饴糖。“象盛满食物之簋”的器皿“簋”实际是平底的,而“饴”用的部首是尖底的“皀”,这与“酒”的初文“酉”的尖底类似。鉴于“饴”的主要制作过程类同于酿酒,还可以把看作是酿造用的尖底陶瓶。

关于尖底陶瓶,仰韶文化遗址(半坡、史家、庙底沟和西王村等地)有出土实物。学者认为这种瓶是汲水的水器,或者祭祀用的礼器。2004年,美国学者对河南贾湖出土陶器的现代分子生物分析报告,确定了陶罐残片带有原始酿酒的残余成分,有学者由此推证,半坡类型的尖底瓶,与贾湖双耳小口鼓腹罐造型十分相近,应同为酿酒器:“小口尖底瓶确实是一种古老的酿酒器,其使用方法也与中东、黎凡特和埃及的尖底瓶一样,插入土中后密封瓶口,酿造原始的酒精饮料。”这种说法比把尖底瓶認定为水器和礼器更为合理。需要补充的是,气温低的季节,在发酵过程中为了保持恒温,尖底瓶不是插在土里,而是插在燃尽的厚厚的草木灰堆里。这种利用灰堆的余温来保温、发酵米酒或豆酱的方法,至今仍在乡村使用。

类同的案例还有金文“酢”、籀文“酱”,无论酢和酱最后被盛装在何种器皿里,因其制作中都有类同酒类的酝酿过程,所以字形中都有部首“酉”。金文“饴”中有发酵之意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周初期手工制糖业的方法和水平。

2 从“饴”的声符“異省”看饴糖的用途

《说文解字》曰:“饴,米蘖煎也。从食台声,与之切,籀文饴从異省。”早期的金文、籀文“饴”以“異”的省文作为部首,到了小篆和隶书,“異省”才同音变易为“台”。

金文中的部首“異”虽是声符,但兼具表义功能。许慎认为:“異,分也,从廾从畀,畀予也。徐锴曰:将欲与物,先分異之也。”“異”有给予之意,与“食”组合,有赠送和喂养之意,“饴”在饴糖之外,有作“贻”和假为“食(sì)”的用法,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在“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饴”被释为“送食给人”;南朝《世说新语·德行》中的“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饴”被释为“食(sì)”。

张世超等的《金文形义通解》不认同许慎之说,认为“甲骨文和金文‘異皆不从‘畀,《说文》据伪变之篆文形体为训非是。”它引用李孝定的说法:“(異)所戴者‘甾也,缶类器。李孝定曰:‘盖以首戴物者必小心翼翼,敬慎将事,复以两手扶翼之,故引申之得有敬也、佐也、辅翼也诸义也。”杨树达也在《积微居金文说》里说:“然甲文異字作人头上戴物,两手奉之之形,異盖戴之初字,戴从者,加声旁耳。”

《金文形义通解》的一众作者和李孝定、杨树达先生都否定了许慎之说,他们认为:“異”是“戴”字的初文,“戴”是在“異”上加了一个声符。“異”的本义是“头上戴物”。

据《金文形义通解》对“異”的释义,排除人名、地名专项名词外,“異”有五个义项:

①敬,典籍作“翼”。《虢吊钟》:“皇考严才上,異才下。”《诗·小雅·六月》:“有严有翼。”毛传:“異”,敬也。

②辅翼,佐助,典籍作“翼”。盂鼎:“古天異临子。”《孟子·滕文公上》:“辅之翼之,使之得之。”

③殊異,非常之待遇。召卣:“召弗敢忘王休異。”

④假为“祀”。《说文》:祀或作“禩”。作册大鼎:“公来铸武王成王異鼎。”

⑤異異:敬貌。典籍作“翼翼”。《梁其钟》:“不显皇且考穆穆異異,克悊氒德。”《诗·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郑笺:“小心翼翼,恭慎貌。”

可见,“異”的义项几乎都是从“首戴物者必小心翼翼”而引申出的“恭敬、辅助、殊异”之意。

在第四个义项中,“異”假为“祀”或“禩”,说明“異”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某种关联。从甲骨文和金文的“禩”可以看出,古人有一种祭祀活动,将所祭祀的神之面具用双手举着,戴在头上,供人拜祭,于是在“異”旁加一表示灵位的部首“示”而成“禩”字。《周礼·夏官》中有:“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这是戴假面具行傩礼。唐代《乐府杂录》也记录唐宫廷内也有类似的驱傩:“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说明唐朝延续了周朝以来的傩礼。这种戴面具祭神的风俗至今仍有遗存,如藏区的戴面具祭祀舞“池哥昼”,鄂温克族跳神时要戴鹿角神帽和假面具、南方傩戏中要戴“傩神”面具等。

金文“饴”以“異”的省文作部首,省掉了人头上所戴的陶缶“甾”,换成“皿”,保留了祭祀时戴陶缶“甾”或面具时小心翼翼的态度和姿势,将饴糖放于皿中,双手举至头顶,作奉上之形。甜味食物用于祭祀的见于《礼记·玉藻》,曰“瓜祭上环。”疏曰:“食瓜亦祭先也。”尚未见“饴”用于祭祀活动的文献记录,但从“異省”的字形上看,饴是被慎重地盛放并向上奉献,表明了“饴”用于敬上之礼。

堇鼎的铭文“匽侯令堇饴大保于宗周”即用此意。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燕,召公忙于辅政无法亲往,于是派长子克到燕地受封。燕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天的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一带;而宗周的都城在镐京,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匽(燕)侯令堇不远千里从北京到西安,敬上礼物给召公表达礼敬、侍养,正是“仁人得饴,以养疾侍老也”之意,珍贵又耐贮存的饴糖很可能就在礼单之内。

3 结语

分析金文“饴”的造字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饴”的字义。从字形分析中可以看出“饴”本义是饴糖,因味道成为“甘”“甜”的代名词,又因用于敬上而有侍老和“奉养”之意。因此,在堇鼎铭文中,“饴”当释作“颐”为宜。这样就容易理解古人为什么以“含饴弄孙”来指代晚年生活,“含饴”是指晚年得到了很好的奉养。再如前文提到的《十五从军征》中“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饴”在“送食给人”之意以外,还有了另一种解读:以食物奉养老人。诗中主人公刚满十五岁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得归家园,炊熟了羹饭,想要以食物侍奉父母,却已无亲可侍,这个“阿谁”不是任指的“谁”,而被“饴”界定为了双亲,揭示出战乱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和普遍痛苦。《世说新语·德行》中的“饴”也是如此,“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饴”一向被释读为表示“养活”之意的“食”(sì),实则释为“颐”的“侍老”之意更妥帖,这样更符合文意,能凸显郗公之德。

参考文献

[1]冯时.堇鼎铭文与召公养老[J].考古.2017(1):78-82.

[2]诗经[M].韩伦,译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3]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等.金文形义通解[M].京都:中文出版社,1995.

[5]许慎.说文解字(注音版)[M].长沙:岳麓书社,2006.

[6]鲁仁.中国古代工具书丛编:第5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7]冀昀.尚书[M].北京:线装书局,2007.

[8]贾思勰.齐民要术[M].李立雄,蔡梦麒,点校.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1983.

[11]姜云.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12]张恺悦.八月黍成 可为酎酒—科技考古与多文明视野下的尖底瓶用途新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4):142-145.

[13]王守华,赵山,吴进仁.汉魏六朝诗一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4]刘义庆.世说新语校笺:下[M].徐震堮,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16]崔高维.周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7]段安節.乐府杂录校注[M].亓娟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8]洲塔,乔高才让.甘肃藏族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19]盖山林.中国面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0]李学勤.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毕沅,校.徐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部首金文
部首找搭档
部首游戏:用连线组合
系在绳上的“冬”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同部首的字
哪些能进门
未来垃圾:陶瓷和二十一世纪
泥火的实验和表达理念的个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