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女真文的兴衰

2021-05-19牛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6期

牛莹

摘 要:女真文字伴随着女真族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创制到兴盛,再到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通过研究女真文的兴衰,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女真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另一方面也能够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为当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首先介绍了女真文的创立背景和创制过程,随后着重分析了金朝在推广使用女真文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兴办女真学校、设立翻译机构、实行女真策选等。最后总结了女真文在中原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衰落过程。

关键词:女真文;契丹大字;女真小字;策论选举

作为中国民族古文字中的重要文种,女真文从金朝天辅三年(1119)创制,至1234年随着金朝灭亡迅速衰落,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在记录女真族的政治、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现存的一些女真文文献、碑刻等,为我们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1 女真文的创立背景

女真族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肃慎,其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其称呼也在不断变化。汉朝称挹娄,隋唐称靺鞨,宋朝以后称女真。虽然女真族的发展历史较长,但是直到金朝成立以前,一直处于有语言、无文字的状态。即便是在重要的军事情报交流中,也是采用“刻箭为号,事急者三刻之”的原始记事方式。宋辽时期,女真族逐渐壮大,为了加强控制,契丹对女真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管理措施。将女真族中人数较多的宗族,迁移到辽东半岛,并纳入契丹族,称为“熟女真”。他们开始学习和使用契丹文;而其他留居原地的则被称为“生女真”。辽朝后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完颜阿骨打已经能够精通契丹文。1115年灭辽之后,完颜阿骨打从被俘的契丹人中,选出学士向宗族子弟教授契丹文。金朝建立后,随着政权的逐步稳定,创制属于女真族自己的文字也被提上日程。

2 女真文的创制过程

金朝初年,开国功臣完颜希尹在完颜阿骨打的授命下,与耶鲁仿照汉人楷字创制女真文字。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天辅三年(1119),两人向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展示了《女真字书》。根据考古学者的考证复原,推测《女真字书》中约有女真文字1300个。随后,《女真字书》在金国推行,是为女真大字。从形成历史来看,女真大字虽然是仿照当时宋朝流行的楷字,但是由于女真族和契丹族的联系密切,契丹文对女真人的影响颇为深远。因此女真文字与契丹文字也有诸多的相似之处。这一点也得到了现代专家的考证,例如从现存的女真文碑刻中,发现女真文字和锦西契丹字、庆陵契丹字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女真大字创制后,由于笔画烦琐,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自上而下的推广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阻力。金熙宗召耶鲁进京对女真大字进行简化,并在1138年颁布新的女真小字,在金国全面推广。金熙宗在位期间,不仅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同时存在,而且由于女真文字的创制时间较短,全面推行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此时的金朝内部,女真文字、契丹文字和汉字均有使用。直至金世宗在位期间,金国内女真文字的使用人数才接近汉字、契丹文字的使用人数。金章宗即位以后,在明昌二年(1191),规定朝廷公务文书一律使用女真文字,废除契丹文字。在金朝的国史院中,罢免契丹编修人员,只保留了女真人、汉人。至此,女真文字正式取代契丹文字,成为金国的官方文字,女真文字进入鼎盛时期。

3 女真文的推广使用

女真文字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也是女真文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自上而下在金国之内,甚至是在中原地区、朝鲜半岛得以使用的根本原因。金朝立国以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太宗完颜晟以及金熙宗完颜亶、金章宗完颜璟等,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推广女真文字。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女真文字在金朝统治范围内的推广使用。

3.1 兴办女真学校

金太祖时期女真文字创制,但是由于金辽之间仍有战事,女真文字只供皇族子弟学习和使用。金太宗时期,国内政权稳定,宋金之间相对和平,金太宗将工作重心放在女真文字的推广上。其中,学士纥石烈良弼学习宋朝太学制度,在中都(今北京)开班授徒,规模一度达到两三百人。除了皇族子弟外,达官贵人甚至是普通百姓的孩子,也都有机会学习女真文字。金章宗完颜璟在年少时,就已经能够做到“女真人诉事,以女真语问之,汉人诉事,以汉语问之”。可见金朝王室对子女学习女真语的重视。为了让女真文字尽快地推广,金朝还通过兴办女真学校的方式,让更多的女真人有机会学习女真文字。在大定十三年(1173),于京师设女真“六学”,最多可容纳300余人;另外在金朝统治范围内,设置官方学府共22座,最多容纳上千名学员。到金章宗时期,新增节镇学府39处,防御州学府21处,最多可容纳学员2600余人。除了上述官方设立的学府外,在各地还有若干私塾。在官学与私学的共同努力下,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大量精通女真文字的青年才俊,一方面促进了女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女真族的历史文化。

3.2 设立翻译机构

宋金两国虽然频繁交战,但是相互之间也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为了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金世宗于1165年在中都设立“译经所”,主要职责就是将汉字书籍翻译成女真文字。除了“五经”外,还有《史记》《贞观政要》《孟子》《庄子》等中原地区流传较广、知名度较高的书籍。为了保证翻译质量,金世宗选拔了一大批精通女真文字和汉字的学士,例如翰林侍讲学士徒单子温、著作左郎迪罕缔达、尚书省译史阿鲁等。在金章宗时期,对译经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除了扩大译经所的规模外,还增设了“置弘文院”,侧重于对中原地区农业相关的书籍进行译著,更加追求实用性。

将汉字书籍、文献翻译成为女真文字,在促进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交流的基础上,還带来了其他多方面的影响。从翻译机构的功能上来看,译经所主要译著经、史、子、集之类的书籍,其中又以儒家名著居多,例如《论语》《孟子》等。这是因为在金国成立后,历代帝王需要通过宣扬儒家的“忠孝思想”来巩固自己的政权。这一推论在《金史》中可以得到印证。《金史》卷八《世宗纪》中记载:“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金章宗在位前期,金朝国力达到鼎盛,此时新设的置弘文院侧重于翻译中原地区的农业书籍,旨在促进本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

3.3 实行女真策选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金朝在仿照宋朝科举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推行了策选制,每年一次。在考试内容上,摒弃了科举制中难度较大的“词赋”和“经义”两科,替换成为实用性较强的“策论”。参与考试的学子,需要对当下的时势、政局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评选方面,采用了“二审”制度。试卷先由女真族的考官点评,随后由译经所的学士将女真文字翻译成为汉字,让汉族官员审阅,防止出现考核不公正的情况。第一届策论选举于1174年举行,金世宗亲自召见策选进士,以示重视。之后几年,因为生源较少导致策论选举时有中断。金世宗遂令之前选拔的进士到中都及各府教学,考生数量逐年增加,策论选举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整的策论选举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乡试、府试、会试和御试。契丹人、汉人等均需依次参加上述四轮考试。女真人可以不参加乡试,直接进入府试。金章宗在位时,太傅徒单克宁谏言“今之猛安谋克其才武已不及前辈,万一有警,谁可御之?”于是金章宗将“骑射”加入策论选举中,所有进士及第者,还需要参加骑射,合格者方可担任官职。

3.4 推广女真碑刻

女真文字在各类器物上也十分常见,铜镜、铜印、符牌、碑碣等,均有女真文字出现。从现存的女真族文物来看,碑刻是女真文字的一个重要使用领域。在吉林省扶余市出土的《大金得胜陀颂碑》上,石碑正面为女真文字,背面为汉字,共33行627字;在蒙古国出土的《完颜襄记功摩崖碑》上,也采用了女真文字与汉字对译的方式,共9行140字;在山东省蓬莱市出土的《山东蓬莱刻石》上,碑文为七言律诗,共10行170字。现阶段发现的女真文字中,除了书籍外,碑刻是记录女真文字最多的一种载体。但是由于日晒雨淋和风沙侵蚀,很多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为女真文的识别与留存增加了一定难度。

4 女真文的渐次衰落

4.1 女真文在中原地区迅速衰落

女真文字的推广使用是基于金国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采用国家强制、政府引导的方式实现的。因此,在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随着金政权的消亡,女真文字在中原地区迅速衰落。面对源远流长的汉族传统文化,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很快融入其中,女真人改汉姓的情况十分常见。在文化与思想方面,大多数女真人开始接触并学习儒学。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规定“女真生汉地,同汉人。”进一步消除了中原地区女真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别。同时,忽必烈重视儒学、重用汉官,如董文炳、刘秉忠等,在这一背景下,女真文化逐渐被中原文化同化,女真文字也逐渐在中原地区消失。但是在女真人分布较广、人数较多的东北地区,女真文字仍然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

4.2 女真文在东北地区逐渐消亡

元朝初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仍然保留着使用女真文字的习惯。为了加强对女真族的管理,元朝在辽阳设中书省,负责管辖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统治范围内推广使用新制蒙古字。重点推广区域为中原地区,并规定“诸番蛮夷峒官,仍各以其国字副之”。虽然位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可以按照该规定继续使用女真文字,但是随着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不断深入,女真文字的使用人数也在渐渐减少。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成立了遼东都司,并且按照明朝官制,对女真各部的首领进行重新授官,例如部落酋长可授予都督、都指挥,部属可授予千户、百户等官职。同时,尊重女真族的文化习惯,出现了女真文字和汉字并用的情形。设置“女真馆”,除了翻译女真文书外,还负责进行女真文字的教学。因此在明朝前期,女真文字在东北地区的使用仍然较为活跃。明朝中叶,女真族和蒙古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女真人学习蒙古文字,蒙古人学习女真文字的情况比较常见。在汉字、蒙古字的影响下,女真文字虽然没有完全被取代,但是也使得东北地区学习和精通女真文字的人数比例不断下降。清朝建立后,顺治废除女真馆,改四夷馆为四译馆,仅有的女真文字教学机构被撤销。康熙时期,大力推行满语、满文,女真文字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4.3 女真文在朝鲜半岛的兴与衰

金国建立之初,与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互有来往,但是为了交流方便,所用文书均为汉字。金国灭亡以后,女真人蒲鲜万奴在辽东地区建立东真国,女真文字开始传入高丽。元朝后期,辽东地区女真部落与朝鲜王朝之间的经济往来密切;元末至明初,由于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女真人迁移至朝鲜半岛。朝鲜王朝顺应形势,专设负责翻译女真文字的“司译院”,除了翻译女真文书外,还负责进行女真学的教学。元代官修政书《经世大典》中记载:“(在京)女真学为二十人;外方四十人。”司译院选拔译官时,重点考察两方面的能力,分别是“写字”和“译语”。前者是使用女真文字默写文章,后者则是在女真文字和朝鲜文字之间进行互译。随着明朝政权逐渐稳定,朝鲜王朝向明政府纳贡,司译院除了负责女真文字的翻译外,还增加了对汉字、蒙古文字的翻译。在清朝中叶,随着中原地区满文代替女真文字,朝鲜半岛的女真学也逐渐演变为清学,至此女真文字在朝鲜半岛也逐渐消亡,真正成为“死文字”。

5 结语

从女真文字的创制、推广、兴盛及衰落的发展历程来看,文字的兴衰与民族命运密切相连。民族兴盛、政权稳定,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得到较好的推广。但是民族的发展和语言文字的流传,决不能故步自封,只有加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充分借鉴和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经验和先进成果,才能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创新和发展,始终保持文化特色和竞争优势。女真文字与同时期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等,都印证了这一道理。在今天,我们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加以保护,也可以借鉴这些历史经验,从而让这些珍贵的语言文字、民族文化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韩雪.从《永宁寺记》碑文语言文字体系中探究女真拟声语演唱语汇[J].艺术科技,2020(2):39-40.

[2]康鹏.四十二载苦坚守 春华秋实凝硕果—《契丹文字研究类编》出版[J].书品,2015(7):126-127.

[3]金适.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J].辽金历史与考古,2017(2):107-109.

[4]周峰.金代女真人墓志所见文化交融与认同[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149-154.

[5]唐均.女真文"契丹"考[J].辽金历史与考古,2017(1):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