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无光黑釉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2021-05-19李媛媛

江西化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光泽度釉面白度

李媛媛 胡 乐

(1.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中学,江西 九江 332626;2.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1 前言

黑色代表严肃,庄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用黑色装饰的物品。它的浓重、高贵典雅,被商家用来装饰日用陶瓷,如花瓶,盘子等。无光黑陶瓷的耐脏、抗腐蚀性、硬度大等特点让消费者喜爱,受市场青睐[1,2]。

黑色釉陶瓷产品从宋代开始产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国内仍然很难生产出纯正、釉面无光泽平滑、色差极小的无光黑色釉产品[3,4]。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黑色的组成极其复杂,二是对基础釉料要求也非常高,三是着色金属氧化物:氧化铁、氧化钻、氧化铜、氧化铬和氧化锰等影响颜色釉的发色[5,6]。因此研究、讨论、分析各种氧化物对黑色釉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次研究以钾长石、钠长石、高岭土、碳酸钡、滑石为原料制备钡无光基础釉,通过加入Fe2O3、CoO、Cr2O3着色剂探究其在无光釉中呈色的影响。

2 实验

2.1 实验原料

实验采用钾长石、高岭土、烧滑石、碳酸钡、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铬制备钡质无光黑釉,表1、2是各种原料的化学组成与相关信息:

表1 矿物原料的化学组成(wt%)

表2 釉用化工原料

2.2 实验仪器

表3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过程

(1)备料阶段:所有的原料都要求过250目筛,把它们储存在干燥的地方备用,用可塑法成型制备50 mm*50 mm正方形泥块(施釉载体)。

(2)称料阶段:尽量准确称取每种原料,以减少不必要的误差;

(3)球磨阶段:湿法球磨,球磨8分钟,料∶球∶水=1∶2∶1;

(4)施釉阶段:泥块烘干,对其进行补水,等水分完全进入坯中再进行施釉;

(5)干燥阶段:上好釉的泥块先干燥一段时间,防止烧成过程中坯体开裂。

(6)烧成阶段:样品按图1烧成曲线进行。

图1 烧成曲线

2.4 样品性能表征

本次实验采用上海产WSD-III白度仪检测釉面的白度,泉州产WGG-S光泽仪测量釉面的光泽度。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Fe2O3含量对无光黑釉面的影响

图2显示的是Fe-Cr-Co系配方中,改变Fe2O3含量对釉面的影响。从表4和图2可以看出,光泽度先下降后上升,白度先下降后上升,釉面都呈现黑色,但随着铁含量的减少,釉面出现针孔,颜色变浅。当Fe2O3加入量为6wt%时釉面最黑,因此配方中加入6wt% Fe2O3为宜。

表4 不同铁含量对釉面的影响(%)

图2 铁含量对釉面影响

3.2 CoO含量对无光黑釉面的影响

图3显示的是Fe-Cr-Co系配方中,改变CoO含量对釉面的影响。从表5和图3可以看出,随着CoO含量的增加,釉面光泽度下降,白度先下降后上升。结合实物图可以看出CoO含量为1.5wt%釉面最黑,随着钴增加,釉面出现晶花。所以配方中加入1.5wt%CoO为最佳。

表5 不同钴含量对釉面的影响(wt%)

图3 钴含量对釉面影响

3.3 Cr2O3含量对无光黑釉面的影响

图4显示的是Fe-Cr-Co系配方中,改变Cr2O3含量对釉面的影响。从表6和图4可以看出,随着配方中Cr2O3含量的增加,釉面光泽度先下降后上升,而白度变化比较大。结合实物图Cr2O3含量为1.2wt% 和2.7wt% 的釉面较黑,但是配方中加入2.7wt% Cr2O3釉面出现过烧。所以配方中加入1.2wt% Cr2O3最佳。

表6 不同铬含量对釉面的影响(wt%)

图4 铬含量对釉面影响

4 结论

(1)随着Fe2O3含量增加,釉面黑色的饱和度、纯正度有所增加,但超过一定量釉面出现针孔,所以配方中加入6wt% Fe2O3为宜。

(2)随着CoO含量增加,白度先升后降,光泽度降低,所以配方中加入1.5wt% CoO为宜。

(3)随着Cr2O3含量减少,光泽度逐渐下降,黑色逐渐变浅;增加,针孔变多,釉面不平整。所以配方中加入1.2wt%Cr2O3为宜。

(4)以配方钾长石53wt%,滑石7wt%,高岭土10wt%,碳酸钡20wt%,1.5wt%CoO,6wt%Fe2O3,1.2 wt%Cr2O3可制备出白度0.2%、光泽度7.4%釉面光滑平整的无光黑釉。

猜你喜欢

光泽度釉面白度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の稲作限界地帯におけるもち米の精米蛋白質含有率および米粒白度の年次間地域間差異とその発生要因 (日语原文)
汽车塑料皮纹件光泽度设计及管理研究
基于荧光增白织物的白度公式评价
5052铝合金阳极氧化黄蓝色差相关性研究
不同光泽度印刷品颜色测量的试验研究
一种高温镁质无光釉的研制*
工艺参数对日用陶瓷镁质无光白釉的影响
镁质无光白釉的研究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多次洗涤对面料白度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