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妇科调经”探析*

2021-05-19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203魏春宇杨丽娜阮明玉孟令一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南药医籍新刊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203) 魏春宇 杨丽娜 阮明玉 孟令一

现存于越南的汉文古医籍,反映了中医药文化在越南的深厚积淀,是中医药文化的“异域之眼”,也展示了“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医药。《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是一部现存于越南国家图书馆及越南汉喃研究院的汉文古医籍,在越南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形成过程见证了中越医药交流的历史。通过将其与中国相关医籍比较研究,分析中国传统医学在越南的“域外接受”,可以更好地解释越南传统医学与中国医学的关系,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认识和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

《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述要

越南阮伯靖(又称“慧靖禅师”)在其“南药治南人”学术思想指导下编撰而成的《南药神效》,是越南陈朝时期的代表性医学著作,后经历代医家增补修订、丰富完善临床理法方药而成《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1]。根据日本学者真柳诚考证,慧靖禅师于1385年被越南派遣赴明王朝,后殁于当地(中国),故可推测慧靖所著医书乃为1385年前之作[2]。由于印刷技术传入越南较晚,越南雕刻印刷业真正兴盛是在明正统年间(越南黎朝时期),加之越南地居热带,气候潮湿,虫蚁之害较多,古籍难以保存及流传[3],故目前未见1385年之前慧靖的《南药神效》原著。根据越南国家图书馆《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现存版本,其卷首“本草”部分的分类方法与我国1596年初版的《本草纲目》分类方法极为相似,且《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卷七“内伤”部分明显受到15世纪以后流传和普及的《东垣十书》的影响,又根据璠辉注《历朝宪章类志》中,作为慧靖著书而被列举的《南药神效》书名,可知现存于越南国家图书馆之传本,即是在慧靖原著的基础上经后世改编及增补而成,又名《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4]

本文所做研究采用越南国家图书馆馆藏《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编号:R2441,半页8行,首页有“THUVIEN/QUOCGIA”(国家图书馆)的藏印记。此书用汉文撰写,不难看出书中所载病因病机、辨证方法受中国医籍影响颇深[5]。

根据《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目录,该书包括卷首1卷、正文部分10卷,共计11卷。正文部分为卷一“诸中科”、卷二“气应科”、卷三“血应科”、卷四“着痛科”、卷五“不痛科”、卷六“九窍科”、卷七“内伤科”、卷八“妇人科”、卷九“小儿科”、卷十“体外科”,其分类充分反映了越南当时独特的疾病分类方法。卷八“妇人科”共52页,记载了调经、经闭、崩漏、带下、虚劳、胎养、胎动、胎产、小产、乳病、通乳、阴病、杂病、产后等妇人疾病的辨治方法。

病因病机

《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妇人科》[5]指出:“经行者,经路耳。行者,宣行也。”“妇人者,阴之象,上属于月,故周一月而盈亏,妇人之经行亦配于是。盖女子十四岁则月水行,男子十六岁而阳精生,此乃合乎阴阳之数,是以男子之精气宜盛,女子之月水宜调,则百病无际可入矣。”对于月经不调的病机,亦有明确描述:“过期而至者,血寒也;未期而先行者,血热也。经行作痛者,血滞也;经行或作痛者,血滞也;来后或作痛者,气虚也;其色紫者为风,黑者为热,淡者多痰,为烟尘水者,血不足也。”

通过与中国医籍对比分析可见,其与我国明代医家龚廷贤撰著的《寿世保元》之“妇科总论”对月经病病机的认识一脉相承,其成书明显受到我国医籍的影响。《寿世保元·妇科总论》[6]指出月经的产生“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交感则有子矣。夫其天癸者,天一生水也。任脉通者,阴用道泰也……月者,阴也。经者,经络也”,并指出月经病的病机特点“过期而至者,血寒也;未期而先行者,血热也。经行作痛者,血滞也;经行或作痛者,血滞也;来后或作痛者,气虚也;其色紫者为风,黑者为热,淡者多痰,为烟尘水者,血不足也”。可见,《寿世保元》学术观点被《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直接引用,这种“域外接受”形式拓展了我国传统医学月经病的域外应用范围。

治疗方药

《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详细记载了调经方剂23首,其方剂大多为取材方便、简单实用、容易普及的民间验方。例如[5]:

治妇人经行不调,或当行或先后腹痛,难以成胎。吉贝根一握,水二钵煎至半,先期服甚效。

又一方,枫树皮去粗取肉二两,好酒一碗浸之,每至行经期先日,空心服之,每服二三盏,至经尽即安。

又一方,猪肝、青豆同煮,常食之甚效。

妇人血气游走作痛,及腰痛。蓬术、干漆各二两为末,酒服神效。

治妇人每至经行,腹中作痛。青木香,酒水各半,同煮服愈。

治妇人诸病,或赤白带下,及月经不调,腹痛。香附米一斤,分为四份,一份酒浸,一份醋浸,一份童便浸,一份盐水浸,春三日、夏一日、秋五日、冬七日取出,淘净晒干炒过为末,醋煮麦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酒送下,其功最胜。

治妇人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米(炒)一两,共为末,每服二钱,盐汤或米饮调下,即愈。

分析《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调经方可见,其所载方剂大都为简、便、效、廉的民间验方。考证其所载“验方”,受《本草纲目》影响颇深。《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所记载的蓬术、干漆、香附、乌药、木香、荔枝核等单方、验方,在《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例如:“妇人血气游走作痛,及腰痛。蓬莪术、干漆二两,为末,酒服二钱”[7]885“月经不调及其他妇科病。用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醇酒浸,一份酽醋浸,一份盐水浸,一份童便浸。几日后,取出香附子,洗净,晒干,捣烂,微焙为末,加醋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送下”,并将此方命名“四制香附丸”[7]892。“治妇人血气刺痛。用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盐汤、米饮任下”,将其命名为“蠲痛散”[7]1819(见表1)。可见,《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通过原方照录,或原方活用(剂量、用法上稍作修改)的域外接受形式,促进了中医药单验方的域外传播。

表1 《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调经验方”与中国医籍“调经验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无方名的单方、验方,《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调经》中还记载了一首被命名为“济阴青囊丸”的方剂:“治妇人诸病随症,引汤名‘济阴青囊丸’,香附米(炒过)三分,乌药(泡过)一分,共为末,水一分、酒半分、醋半分,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丸。”[5]考证《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所载“济阴青囊丸”,其通过原方录用的域外接受的方式,直接引用我国明代医家韩懋在《韩氏医通》中的“青囊丸”。《韩氏医通》载:“青囊丸 此方邵真人祷母病,感方士所授,予则受于女医某。香附子(略炒,不拘多少,为主)、乌药(略泡,减附三分之一),上为细末,水醋煮和为丸梧子大。”[8]这种域外接受形式扩大了“青囊丸”在汉文化圈的应用范围。

综上所述,《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对月经病的认识深受我国明代医籍《寿世保元》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用药上,并没有采用《寿世保元》所载的小温经汤、调经丸、加减八物汤等方剂,而主要引用《本草纲目》中取材方便、简单实用的民间验方,这与越南湿热的气候特征以及越南药物使用的局限性有关。慧静指出“欲惠民生,先寻圣药,天书越定南邦,十产有殊北国”[4],强调北国(中国)用药与南邦(越南)南药有区别。其调经单方、验方反映了其“南药治南人”的思想。

余 论

越南在吸收和借鉴中国医药宝贵治疗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气候、药物特点,对中国医药选择性地吸收,创立了中国医学越南化之后的医学体系,形成了特征明确的越南传统医学。《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即是在越南医学体系形成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之一。宋元以后,中越两国医籍交流、医士人员频繁往来,为中越两国医学的交流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政府常派医生去越南行医,随之中国的医术、医事制度也传到越南。越南在中国医学和中国医士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本土有名的医生[9],如慧靖禅师等。作为汉文化圈重要古医籍之一的《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正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越南本土医疗实践的总结。越南的传统医药古籍文献,是一批宝贵而亟待认识的传统医学资源,其不仅见证了中越医学交流的历史,也展示了“异域之眼”中的中医药文化,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猜你喜欢

南药医籍新刊
基于SRAP技术分析海南产南药益智的遗传多样性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2021年新刊订阅开始啦!
海南野生南药资源法律保护研究
南药种植开始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效益作用
3种医籍考对比
推进南药产业发展的平台《中国南药引种栽培学》发布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
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续完)——兼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