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趣盎然

2021-05-18辛欣

读者欣赏 2021年5期
关键词:牛儿古人代表

辛欣

陈家坝沟牛形象岩画 白银市博物馆藏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牦牛岩画内蒙古包头博物馆藏

驯化之路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被驯化。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被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之后扩展到欧洲、亚洲等地区乃至我国。我国牛的驯化,距今至少已有7000年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乡罗家角两处文化遗址的水牛遗骸,证明当时在中国东南滨海或沼泽地带,野水牛已开始被驯化。在北方地区考古发现的岩画中也时常有牛的形象出现。这些岩画栩栩如生,生动地描绘和记录了人类祖先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

人类驯化的牛,最初以役用为主。因牛的繁殖率较低,在古代,作为主要役畜的牛比较珍贵,因此,牛也是财富的象征。

18世纪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消费需要的变化,除少数发展中国家的黄牛仍以役用为主外,普通牛经过不断选育和杂交改良,均已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生肖故事

十二生肖亦称十二元辰、十二时神、十二属相或十二支像,由鼠、牛、虎、免、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这十二种动物组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生肖不只是以普通生灵的形象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其自然习性也被人们赋予诸多文化意义,被视作人们祈求平安、长久的象征。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寓意和传说,比如: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虎代表勇猛,免代表谨慎,龙代表刚毅,蛇代表柔韧,马代表一往无前,羊代表和顺,猴代表灵活,鸡代表稳定,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等等。这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意识,也体现了中国人与动物的亲善关系。

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就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统。在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中以十二生肖为题材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从壁画到陶俑,从年画到剪纸,从玉器到瓷器,十二生肖无处不在。千百年来,十二生肖已经成为一个穿越历史的文化符号,融入中国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神牛通灵

十二生肖俑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周时期,人们崇拜神鬼,重祭祀,行巫术,常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地位、国威的标志和象征。牛是最早被先民崇拜的自然生灵之一,对古人而言,牛是辟地的神兽、农事的象征,也是工具、财富、食材、祭品。因此,牛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阝+爰)伯”铜提梁卣,出土于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群。卣为筒形,有盖,盖顶有圈形捉手。扁条形提梁的梁面上饰凤纹,提梁两端饰有牛首,套接于器身半环钮上。其中牛首的造型生动逼真,形制小巧,制作技艺精湛。

除了作为青铜器上的造型和动物纹饰外,牛还是古人占卜祭祀时的重要物品。在商代,牛肩胛骨是占卜用的主要材料,在流传至今的甲骨中尤为多见。而周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俱全方称“太牢”,如缺少牛牲,则只能称“少牢”,正所谓“诸侯之祭,牛日太牢”。在三牲之中,牛最珍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牺、牲等与祭祀有关的文字,也都以牛作为部首,以此表达人们对神明的敬意。

勤牛耕春

耕稼图(临摹) 中唐 榆林窟第25窟 敦煌研究院藏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牛在古人的农耕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载:“地辟于丑,而牛则辟地之物也,故丑属牛。”早在春秋战国时,中国人就以牛耕田。至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了“代田法”,使牛耕得到推广,牛的地位越发重要,位居六畜之首,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帮手。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它们是人们亲密的伙伴,人与牛共甘苦、同劳作,牛身上更是寄托了人们对人生美好安定的向往。时至今日,我国部分农村仍保留着用牛拉犁耕田的传统习惯。

在敦煌壁画中,有许多描绘古人劳作的场景。壁画中人们拉犁耕作,牛儿奋进向前,反映了古代河西地区的农民在大漠戈壁、黄沙瀚海辛勤劳作、默默耕耘的图景,“黄砂碛里人种田”便是对这种生活场景的描述。在河西地区考古发现的壁画墓中,有许多表现古人耕作生活场景的画像砖,牛的形象也是无处不在。

牛除了在农业生产和物质享用中为人们提供丰厚的保障外,也是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汉初战乱初定,国家百废待兴,马匹数量不足,普通人只能坐牛车,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之后,马车才重新流行。此外,汉代乘坐马车礼仪繁缛,乘者必须时刻保持君子风度,新兴的士族阶层为摆脱拘束也喜好使用牛车。到魏晋时期,乘牛车之风仍十分盛行。墓葬中出土的彩绘木牛拉车、彩绘木牛拉犁、木牛篷车、陶牛车等,可以印证当时牛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吉牛纳福

播种图画像砖 魏晋 高台县博物馆藏

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牛也经常出现在许多民间神话中。诸如在许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是牛破开沉睡的大地,唤醒生命的种子,沟通人与天地、鬼神,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在神话中的形象也是“牛首人身”;道家传说中,有“老子李耳,乘青牛西游”的传说;中国民间著名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也有牛的身影。还有一些与牛相关的典故,如吴牛喘月、犀牛望月、饮犊上流、丙吉问牛、时苗留犊等,都反映了人们对牛的喜爱和对平安幸福的祈愿。

木牛篷车 汉 武威市博物馆藏

除了是民间神话中的主角外,古人还相信牛有镇水的功能。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便铸一铁牛沉入水底,以镇服水患,自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用铁牛镇水的序幕。在今天许多大江大河之旁,常见高大的铜牛、铁牛、铁犀牛雄踞河岸堤坝之上,既有用来遏制水患的象征意义,有的也在水利工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力学构件。

牛为艺源

都江堰石犀 長3.31m 高1.93m 战国晚期至汉 成都市博物馆藏

牧牛图 绢本浅设色 61×63cm 宋 李唐 故宫博物院藏

远古岩画中可觅得牛儿质朴的踪影,古代美术作品中的牛儿形象更是无处不在,如“仙人骑牛”“牧牛童子”等都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常见形象。在历代画家笔下,牛壮实强健、憨态可掬的形象被描绘得逼真传神,意趣盎然。在生活中,牛的艺术形象也随处可见,在服饰、玩具、剪纸、织绣等民间美术、工艺美术作品中,都能经常见到各式各类,或立体或抽象的牛形象。古人乘牛、牧牛的恬淡情趣跃然纸上,流传千年。

宋代李唐所作《牧牛图》,用笔细腻舒缓,描绘出老牛屈膝低头,牧童爬上牛头的瞬间,呈现出人与牛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明代沈周所绘《卧牛图册》中的水牛,用笔方挺,墨法高超,展现了自由轻松的生活情趣。清代画家黄鼎所绘《牧牛图》,设色清淡细腻,笔墨精细,画出两头壮牛觅食的情景,引人入胜。现代画家李可染对牛儿更是情有独钟,所绘《暮归图》《设色青乡八云图》《暮韵图》《牧童牛背吹笛图》等,画面清新明快,笔墨层次分明,描绘出牧牛时安闲自在的美好时光,充满情趣和诗意。徐悲鸿笔下的牛,浓淡墨交融,画家只是简练几笔,牛儿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斗转星移,时序更张。告别庚子鼠,喜迎牛岁入。在几万年的时间长河中,牛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千丝万缕。从远古时期被人类所敬畏、崇拜,到成为人类亲密的伙伴,牛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作为中国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元素,牛更是以其坚韧不拔、开拓向前、为民造福、任劳任怨、不怕牺牲的品格受到人们的赞颂。

牛身上寄托了人们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期望,也赋予了人们无尽的精神力量。古人的这些期盼,在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牛文物上得以体现。让我们在感知牛的世界、领悟牛的精神的同时,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猜你喜欢

牛儿古人代表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月圆代表什么
牛气冲天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外公家的牛儿
看望委员、代表
古人的过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