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蝶效应

2021-05-18程智慧

上海工艺美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策展美术馆当代艺术

程智慧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ators,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solutions to game in online exhibition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choice for read-only mode or creative power experience; choice for benefit or public welfare; and preference for technology or contemporary art.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case analysis, and probes in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exhibitions, as well as variable and invariable features of curators under the new art ecosystem.

如果一只南美洲蝴蝶扇动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引起一场龙卷风的话,那么2020年的疫情足以使我们的世界经历一场无法预估的改变。这种由微小的病毒引发到个体人类进而引发社会的连锁反应被称为“疫蝶效应”,无论生产力、情感、政府权界还是当代艺术,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在处于不同程度的社交隔离状态下的艺术展中,大部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画廊,甚至艺术家都采取线上展的形式将作品展示送达“观众”的界面,而一场展览的主导者——策展人,在后疫情时期的策展工作中,势必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策展理念、逻辑,还是呈现方式,都需要策展人在展览策划中不断博弈与平衡。

本文针对策展人这一角度,从三个部分阐释如何在线上展览中进行博弈:选择只读模式还是创造力体验;选择效益,还是公益;成全技术,还是当代艺术。从个案分析中探讨线上与线下展览的区别,以及策展人在新艺术生态下的变与不变。

一、选择只读模式,还是创造力体验

美术馆空间是现当代艺术的正名之地,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空间上的。而受到疫情的影响,加速了网络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进程,艺术作品与生活的边界消失了。或许曾经策展人作为展览的主导者,艺术故事的叙事者,而现如今与观众的角色互换,选择权与主导权更多是在观众手中。此时的“线上展览”更像是一则资讯,一份档案,或者可以认为是“一个空间的假象”。一部分艺术机构选择了“只读模式”,将线下展览简单地搬到线上,而这只是单一强加的美术馆叙事,被压缩为二维图像的作品并没有回归传统架上绘画的优势,尤其在疫情期间,需要跟社会危机结合起来,展览的内容更需要思想深度与广度。

今年的香港巴塞尔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取消实体展会,消费与观看、艺博会与美术馆展览虽是两回事,但疫情让它们走到了一起。巴塞尔模板式的图片展示让一切显得局促,不同媒介的作品都被压缩成了架上。当然,不同的画廊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展示策略:以销售优先的画廊,偏向于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希望出其不意的画廊,则会以适当的策展理念吸引网民;但遗憾的是,作为应当是新媒体画廊擅長的线上展厅,却几乎将装置或是影像置换为静止的图片并以摄影的形式上传到网站“灰墙”上。反而是剥夺了包括影像装置在内的新媒体艺术对观众身体与时间的掌控。

与之相反,“创造力”一词,是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的本质之一。当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概念时,最想说明的是我们不应该把创造力看作是艺术家的特殊境界,而是要把创造性思维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创造力是人的需求和基本能力。在后疫情时期,艺术展览重启的关键仍是创造力。

在2020年2月-4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针对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名为《面向未来的策展实践》课程,并联合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设置了一个2020危机时刻的策展项目。策展人共提交了六个项目,项目在网龙网络公司技术支持下完成研发,基于线上策展的媒介平台,探索游戏式交互体验,互动式信息交流整合。其中以“我们,人类,在,火星”为例。此次虚拟展览假设了一个真实存在却从未经验的火星场景,策展团队根据现有数据建立了一个火星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开辟四个真实存在的火星场景作为开幕展览《点火!》的展示空间。

在策展团队创造的新的公共空间中,首批登录火星参与点火!的人类有二十余人,代表我们自由地在火星表达自己对地球、对火星、对人类的看法。

例如艺术家全力,他带着一片地球家乡的湖水,降落在水手号峡谷。目前火星上还没有液态水,似乎几万年前有过,所以他将北京气候中已经没有的味道凝固在这片湖水里。“我们人类在火星”是一次长期的展览计划,在此平台下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与策划方式的展览,每个展览都是动态发展的。

线上展览最大的价值之一是呈现现实场景中无法表现的东西,从作品展示的角度而言,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空间、时间上的很多局限,这种突破性的创造力体验方式给艺术家、观众带来的是巨大的兴奋感与参与度。进一步说,不管是画廊展览成熟的运营者或是学院稚嫩的策展团队,在探索线上展未来策展呈现时,或许我们应该放开“展览”、“作品”这些与传统角色牢牢绑定,但在当下却已成限制的词汇。脱离实体的线上活动,远不止网络展览一个选择,网络展览也不仅只有只读模式这一种方法。

二、选择效益,还是公益

在疫情的影响下,美术馆作为线下实体机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除了类似于泰特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类有专门研究视听系统的部门,经费充足的机构外,其余美术馆、博物馆在开展线上展览时都面临或多或少的困难,尤其公教活动难以开展。然而中国本土的昊美术馆选择将效益与公益相结合,昊美术馆的策展人和昊艺术设计商店的负责人首次担任了四场义拍的主播,在四天中就各自对应场次的重点拍卖品的创作者和作品进行直播分享。四场拍卖直播在时间段内完成所有拍品的线上竞拍,至四月底,共进行了近30场。“云展览”通过微信回顾,线上展厅、导览视频分享和直播活动策划等多维度的方式呈现,在 3月,昊美术馆参与了小红书的“云游美术馆”直播接力,相约活动的还有chi K11美术馆、teamLab无界上海和木木美术馆。或许可以设想未来,“法国卢浮宫的《蒙娜丽莎》,也能挂在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的《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旁边”。

昊美术馆在整个2月都以筹备“风雨同舟”艺术抗疫慈善拍卖为重,并且与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合作,将所义拍款全部捐赠给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作为支持疫情严重地区儿童所用。作为具有公教意义的艺术机构策展而言,美术馆、博物馆的定位与其公益形象在面临灾难时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树立美术馆形象,更是作为艺术育人的本质所在。

三、成全技术,还是当代艺术

在这个时代中,纸质书与报刊已不再是阅读的主流媒介,唱片机或CD也成为了过去,是否线上虚拟数字程序也能替代放在白盒子中的展品?当然,没有任何电子内容能够与走进展厅的悸动相比拟。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展览的最大意义即:体验。当我们行走在艺术现场时,感官体验不仅仅是大脑,还包括行走、抚摸、嗅探、倾听等等在场域中完成的仪式。因为这些,即使再完美的数字化程序都无法代替你完成。然而往往身体的缺席却可以成全技术,但能够成全当代艺术吗?

ARTEXB是为数不多不以微信为主要传播平台的机构,运用360°VR技术记录、展示和保存当代艺术的线上展览平台,虽然也会利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但最重要的传播平台是自己的网站:artexb.com,让整个项目跳出社交平台的限制,在技术上和传播范围内更加灵活。网站上储存了将近100个当代艺术展览,制作水准精良,涉及范围广阔。ARTEXB以专业性极强的设计师、程序员开发研制自己的系统。

ARTEXB最近的项目是与深圳坪山美术馆合作的360°VR线上展览“共时”。比较有趣的是展览捕捉到时间感这一特点,譬如展场中罗曼·西格纳的《通道》,开幕式时是饱满、膨胀、充满整个木箱的蓝色气球,而时隔几个月后会发现很多气球已经漏气耷拉在地上,这种展览的生命时间感是其团队在展览后期才进入拍摄,故此不经意间见证和记录了展览本身的变化。好的线上展也应该是一场展览过程的记录,而非一张相同的作品图片从开幕放到闭幕。

对于策展人而言,未来面临技术的不断更新,意味着策展人需要与熟悉新媒体规律的编辑、技术团队、观众进行不断沟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尽管线下的体验感无法被线上展替代,但复杂的线下展览结构可以重新排列组合,以一种全新的叙事关系在线上呈现。策展人不能受制于新媒体过于浓缩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的效益,一味追求技术,而忽视高质量的展览内容本质。在优秀的技术平台上,不同展览也可以由不同策展人进行合作整合,达到资源最优化,形成艺术家、策展人、观众共赢局面,技术与当代艺术终将殊途同归。

结论

线上展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呈现或还原一件艺术作品本身,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其“光韵”(Aura)理论中有提到:在机械复制时代,即使是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也缺少一大元素,那就是它在时间与空间中的独特存在,无法通过摄影复制技术传递。而诸多策展人与博物馆人在线上展览实践后都提到线上线下不是迭代,而是统合。相比传统的观展方式:线上展对于展会方而言,成本低,数据整理方便;安全环保;可以通过网络向国内外无限传播,方便保留和积累成展览历史档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并且数字化美术馆的建构是未来美术馆的方向。同时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线上展览绝不是展品简单罗列;美术馆承担的公共教育活动很难呈现;技术核心可以使展览效果更具个性化,而不是千篇一律。

策展人在这场线上展览博弈中,考验的是策展人对虚拟世界的技术和趣味的把握,对旧有思维和能力的一种挑战。综合以上案例分析,线上展览中,创造力是策展人的根本,在选择效益时要兼顾公益形象,在成全技术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展览本质意义所在。后疫情时期的策展人不变的是深厚的学术功底,强大的执行力与决断力,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保持学术上的独立性,如何敏锐捕捉和反映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引发观众深度思考。在艺术展览策划过程中细致地博弈和平衡,对于艺术,任何时刻都无法停止我们对它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燕.疫情影响下在线艺术展览特色分析[J]. 大众文艺,2020(5):P128

〔2〕孙小雨.新艺术生态下策展人的变与不变[J].中国美术报,2020(4)

〔3〕屈婷.文博机构:疫情下的自省与变革[J].艺术市场,2020(4)P:18

〔4〕林洁如.“云展览”C位出道能否替代线下?[J].新产经,2020(4)P:72-74

〔5〕杨静.疫情中的“数字化”美术馆实践[J].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20(5)

〔6〕陈嘉莹.浅析线上艺术展览呈现[J].ARTFORUM中文网,2020(4)

〔7〕马珏.美术馆的直播尝试[J].美术报,2020(5)

〔8〕李家丽.把图片和文字搬到网上就是线上策展吗?[J].雅昌艺术网,2020(3)

〔9〕殷铄.疫情中博物馆如何“保持连接”[J].中国美术报,2020(4)

〔10〕王筱丽.《海外博物馆“上线”探索文化共享新路径》[J],文汇报,2020.4

猜你喜欢

策展美术馆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