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性心理治疗对儿童哮喘的疗效观察

2021-05-18付晓梅王莎张宏张国伟齐莎莎吕民英况琦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4期
关键词:儿童哮喘心理治疗哮喘

付晓梅 王莎 张宏 张国伟 齐莎莎 吕民英 况琦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开封475001)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影响,我国儿童哮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存在气道慢性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气喘。 临床上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炎抗过敏药虽然能够有效控制哮喘急性发作,但在疾病缓解期仍需患儿继续服药,然而患儿常常在缓解期依从性差导致疾病发作或加重。 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 常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有研究显示哮喘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正常儿童的2~3 倍, 同时心理行为因素也影响患儿哮喘症状和严重程度,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1~2]。因此,哮喘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对此国内学者提倡使用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治疗、放松训练、团体心理干预等在内的整合性心理治疗。 本研究探讨哮喘儿童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整合性心理治疗有益于哮喘儿童康复”观点提供佐证。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哮喘患儿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 对照组男23 例,女17 例;平均年龄(8.10±1.60)岁;平均病程(1.82±0.48)年;病情:轻13 例,中20 例,重7 例。 观察组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8.05±1.58);平均病程(1.80±0.52)年;病情:轻13 例,中21 例,重6 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2016 年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3]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儿童哮喘;(2)患儿年龄3~14 岁;(3)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2) 有先天畸形或各种遗传性病史;(3)有明显外伤或休克,无法配合研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 药物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等,常规护理包括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禁食辛辣刺激食物等。 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健康教育,以便于其正确认知该疾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整合性心理治疗。(1)疏导患儿情绪,心理治疗师积极与患儿沟通,认真倾听患儿感受,以具有儿童语言特点的方式解答患儿疑问, 有针对性地对儿童的情绪问题采取心理干预手段,如游戏疗法,以达到缓解患儿焦虑、抑郁等情绪的目的。(2)按摩放松,经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培训, 家属掌握后于每晚睡前对患儿按摩20 min,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进行,同时可配合轻柔音乐。(3)集体治疗,坚持1 次/周,1 h/次,先让患儿做一些破冰游戏预热,然后鼓励她们互动、表达和分享,增强心理支持。请专家给患儿及其家属讲述有关儿童哮喘的知识讲座,让他们了解正确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给15 min让患儿及家属交流分享各自的治疗经历, 最后由专家根据发言总结指导。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哮喘全球疗效评估标准(GETE)[4]按5 分制评分:1 分哮喘完全控制,2 分哮喘显著改善,3 分可识别但有控制的改善,4 分无明显变化,5 分为恶化。 将评分1~3 分为有效组,4~5 分为无效组。(2)肺功能指标,采用肺功能仪检测用力肺活量(FVC) 和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3)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5],从个人日常生活的8 个维度测评,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 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2.5%, 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FVC、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2 个月后,两组患儿FVC、FEV1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比较(L,±s)

表2 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比较(L,±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肺功能指标 治疗前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对照组40 40 FVC FEV1 FVC FEV1 1.45±0.31 0.85±0.19 1.44±0.29 0.83±0.22 2.01±0.47*#1.61±0.33*#1.67±0.51*1.29±0.25*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SF-36 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个月后,两组患儿SF-36 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除BP 维度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SF-36 量表 治疗前 治疗2 个月后观察组40 PF RP BP GH VT SF RE MH对照组40 PF RP BP GH VT SF RE MH 56.74±3.89 57.25±3.56 56.89±4.13 56.37±3.81 53.27±3.28 53.78±4.37 54.52±4.61 54.11±5.02 56.56±3.78 57.10±3.61 56.34±4.01 56.01±3.89 53.52±3.41 53.43±4.25 54.78±4.54 54.34±4.97 60.03±4.32*#62.37±3.68*#57.08±3.79 63.21±3.59*#57.91±3.62*#57.82±3.63*#59.63±4.11*#59.23±3.59*#58.05±4.19*60.31±3.33*56.78±4.01 60.77±3.47*55.26±3.79*60.28±4.03*57.09±3.92*57.18±4.12*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导致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甚至休克,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安全。 哮喘常反复发作,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影响哮喘发作的常见因素包括过敏原、气候、呼吸道感染、药物及运动等[6]。 达到完全控制和防止哮喘反复发作一直是临床治疗目标,同时也是治疗难题[7]。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重要的身心发展时期,心理承受力和自控能力差,患病后哮喘症状往往较难控制且易导致患儿出现行为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8~9]。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哮喘患儿的心理治疗逐渐被重视, 有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水平,增强疗效和减少复发[10]。针对哮喘患儿特殊的心理需求, 近年来临床上开始使用以心理支持为基础并配合放松训练、 团体干预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整合性心理治疗。 有研究显示整合性心理治疗不仅能够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也能改善哮喘患儿的心理韧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治疗后患儿肺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提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整合性心理治疗不仅能缓解患儿的行为心理问题,也增强了临床疗效,使哮喘患儿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 整合性心理治疗包含团体治疗、放松训练、游戏疗法等多种形式,周晖等[11~12]研究显示团体治疗、 游戏疗法等能够明显提高哮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哮喘控制能力, 改善患儿心理应对能力。综上所述,整合性心理治疗有益于哮喘患儿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整合性心理治疗有益于哮喘儿童康复”的有力证明,是治疗儿童哮喘的有效辅助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儿童哮喘心理治疗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含量监测在儿童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心理治疗的常见误区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儿童哮喘控制现状及家长对疾病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
不同雾化吸入方式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疗效观察